DB1331/T 025.2-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市政公用工程
DB1331/T 025.2-2022 The key quality index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Municipal public work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郑兴灿 李鹏峰 孙永利 李劲遐 隋克俭 王金丽 江淮 张德跃 高文学 赵惠中 郑 苇 苗庆伟 葛铜岗 熊水应 邸增强 耿安锋 周 丹 林 蔓 赵欣萍 户英杰 张 超 朱 浩 张 岳 尚 巍 刘 静 张秀华 陈 轶 杨 敏 郭亚琼 张文安 高 波 马换梅 王 硕 林建芬 梅 峰 魏远栋 吴国庆 霍 林 宋美芹 高 栋 蔡立艮 张松涛 范聪剑 韩玉龙 孙永跃 周家中
- 出版信息:
- 页数:1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10
Z00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25.2—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市政公用工程
Xiong'anNewAreaqualityindicationsystem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
MunicipalAdministration
2022-06-27发布2022-07-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通告
2022年第5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关于发布《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
筑工程》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的通告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
设局于6月27日联合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筑工程》
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现予以通告(详细目录见附件)。
本通告可通过中国雄安官网()“政务信息”中进行查询,
标准文本可从标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
附件:批准发布的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目录。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2年6月27日
前言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雄安质量”工程标准
体系>的通知》(雄安“政”字〔2021〕25号)的要求,中国市政工程
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立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参考有关标准和国内外文献,深入调查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的规
划目标和建设需求,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在研究、
分析和总结工程实践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
4供水;5排水;6生活垃圾;7燃气;8供热;9电力;10通信。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中国市政工程
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使用过
程中如有补充或修改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邮编:300074;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
台路99号C座401;邮箱:necw@)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省水投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安透可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天津晨天自动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1
郑兴灿李鹏峰孙永利李劲遐隋克俭王金丽
江淮张德跃高文学赵惠中郑苇苗庆伟
葛铜岗熊水应邸增强耿安锋周丹林蔓
赵欣萍户英杰张超朱浩张岳尚巍
刘静张秀华陈轶杨敏郭亚琼张文安
高波马换梅王硕林建芬梅峰魏远栋
吴国庆霍林宋美芹高栋蔡立艮张松涛
范聪剑韩玉龙孙永跃周家中
主要审查人员:
莫罹司绍林许萍白丽萍吴健萍齐承英
张勇汪长征
2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6
4供水.........................................................................................................................8
4.1一般规定..........................................................................................................8
4.2水源保障..........................................................................................................8
4.3输配控制..........................................................................................................9
4.4净水节水..........................................................................................................9
4.5智能管理........................................................................................................10
5排水.......................................................................................................................11
5.1一般规定........................................................................................................11
5.2污水源头管控................................................................................................11
5.3污水管网增效................................................................................................12
5.4污水处理与资源化........................................................................................12
5.5污水系统精细运维........................................................................................13
5.6村镇污水收集处理........................................................................................13
5.7雨水系统源头减排........................................................................................14
5.8雨水系统过程控制........................................................................................14
5.9雨水系统末端保障........................................................................................15
5.10雨水系统运行维护......................................................................................15
5.11超标降雨应急对策......................................................................................16
5.12城市水体空间布局......................................................................................16
5.13城市水体亲水安全......................................................................................17
5.14城市水体功能指标......................................................................................17
5.15城市水体运行维护......................................................................................17
5.16智能管理......................................................................................................18
6生活垃圾..............................................................................................................18
I
6.1一般规定........................................................................................................18
6.2源头管控........................................................................................................19
6.3分类收集........................................................................................................19
6.4高效运输........................................................................................................19
6.5处理处置........................................................................................................20
6.6智能管理........................................................................................................20
7燃气.......................................................................................................................22
7.1一般规定........................................................................................................22
7.2气源保障........................................................................................................22
7.3输配供应........................................................................................................22
7.4终端应用........................................................................................................23
7.5智能管理........................................................................................................23
8供热.......................................................................................................................25
8.1一般规定........................................................................................................25
8.2热源供应........................................................................................................25
8.3供热输配........................................................................................................25
8.4用户热计量....................................................................................................26
8.5智能管理........................................................................................................26
9电力.......................................................................................................................27
9.1一般规定........................................................................................................27
9.2供电保障........................................................................................................27
9.3输配高效........................................................................................................27
9.4应急保障........................................................................................................28
9.5智能管理........................................................................................................28
10通信.......................................................................................................................29
10.1一般规定......................................................................................................29
10.2网络设施建设..............................................................................................30
10.3数据传输保障..............................................................................................30
10.4智能管理......................................................................................................31
II
本标准用词说明.........................................................................................................32
引用标准名录.............................................................................................................33
附:条文说明
III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要求,指导雄安新区
(以下简称“新区”)市政公用工程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
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市政公用工程的规划、
建设、运行和管理。
1.0.3本标准所述市政公用工程包括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燃气、
供热以及用于保障市政公用工程设施稳定运行的电力、通信工程等。
1.0.4本标准编制按照源头、过程、末端和管理全链条统筹的总体思
路,遵循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的基本原则,立足工程建
设需求,以安全为基础、以高效为核心、以低碳生态为指导、以智
慧为目标的高质量定位,可为实现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的高质量
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指引。
1.0.5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
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文件、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雄安新区Xiong'anNewArea
指《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规划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
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
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
2.0.2供水系统watersupplysystem
由水源、取水设施、供水厂、输配管网、终端用户及相应的运
行管理组成的整体。
2.0.3分质供水diversewatersupply
根据用户的不同水质需求,选择适合的水源,采取相应的处理
方式,通过管网系统向用户供水。
2.0.4分区计量districtmeteringarea(DMA)
是指通过截断管段或关闭管段阀门的方法,将管网分为若干个
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每个区域的进出水管上安装流量计,对各个
区域入流量与出流量进行监测。
2.0.5排水系统sewagesystem
由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城市水体及相应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
2.0.6污水系统wastewatersystem
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城镇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
合成的总体,涵盖污水从收集到利用的全过程管理。
2.0.7雨水系统stormwatersystem
下渗、蓄滞、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雨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
组合成的总体,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全过程管理及
预警和应急措施等。
2
2.0.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collectionrateofurbanresidents
sewagepollutant
向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城区人口占城区用水总人口的比例,可按
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物总量(以BOD5计)
与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污水所含污染物总量(以BOD5计)的比值计
算。
2.0.9村镇生活污水ruraldomesticwastewater
村镇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村镇居民家庭厨房、洗衣、
清洁、洗浴及厕所产生的污水。
2.0.10降雨污染stormwater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
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2.0.11生态流速/流量ecologicalflowvelocity/quantity
维持城市水体最基本生态功能或水质保持功能,避免水体黑臭
的最低流速/流量。
2.0.12生活垃圾municipalsolidwaste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
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2.0.13厨余垃圾foodwaste
含有机质、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
和其他厨余垃圾。
2.0.14家庭厨余垃圾householdfoodwaste
居民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壳、剩菜
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2.0.15餐厨垃圾restaurantfoodwaste
3
相关企业和公共机构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
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等。
2.0.16其他厨余垃圾otherfoodwaste
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
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
2.0.17城镇燃气urbangas
符合城镇燃气质量要求,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建筑采暖制冷、
工业企业生产以及燃气汽车的气体燃料。
2.0.18燃气系统gassystem
由气源、供气管网、终端用户、监控软件及相应的运行管理构
成的整体。
2.0.19居民生活用气gasfordomesticuse
居民家庭炊事、制备热水等使用的燃气。
2.0.20调峰peakshaving
解决用气负荷波动与供气量相对稳定之间矛盾的措施。
2.0.21燃具gasappliance
以燃气作为燃料的燃烧用具的总称,包括燃气热水器、燃气热
水炉、燃气灶具、燃气烘烤器具、燃气取暖器等。
2.0.22用气设备gasequipment
以燃气作燃料进行加热或驱动的较大型燃气设备,如工业炉、
燃气锅炉、燃气直燃机、燃气热泵、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
2.0.23供热系统heatingsystem
由热源、供热管网、终端用户及相应的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
2.0.24城镇供热设施urbanheatsupplyfacilities
用于城镇热力生产、输配和使用的各种设施及其附属装置。
4
2.0.25供热热源heatsource
将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能源形态转化为符合供热要求的热能
形态的设施,简称为热源。
2.0.26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
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2.0.27电力系统powersystem
由发电、供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施以及为保障其正
常运行所需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装置、调度自动化、
电力通信等二次设施构成的统一整体。
2.0.28直流输电系统DCtransmissionsystem
将交流电力经整流器变换城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
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受端交流电网的输电系统。
2.0.29通信系统informationsystem
由信源(发端设备)、信宿(收端设备)和信道(传输媒介)及
相应的运行管理组成的整体。
2.0.30通信网络安全communicationcybersecurity
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
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的运行状态,以及保
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2.0.31智能管理intelligentmanagement
基于不同管理对象,通过物联网、5G、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
术,完成信息采集、数据通信、综合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展现等功能,
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统筹协调、智能决策、优化调节调控、高效管理。
5
3基本规定
3.0.1市政公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基础
上,积极采用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
备。
3.0.2供水系统涵盖水源保障、输配控制、净水节水和智能管理等内
容。
3.0.3供水应遵循安全供水、保障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水
的自然循环协调发展的原则。
3.0.4应结合不同用途,合理构建多水源供给和分质供水方案,保障
供水安全、高效、稳定。
3.0.5排水系统涵盖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城市水体和智能管理等内
容。
3.0.6排水应遵循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维护公众
健康,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0.7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涵盖源头管控、分类收集、高效运输、处理
处置和智能管理等内容。
3.0.8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防止
二次污染,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水平。
3.0.9燃气系统涵盖气源保障、输配供应、终端应用和智能管理等内
容。
3.0.10燃气系统应遵循满足用户使用需求,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
保证供气连续稳定,保障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的原则。
3.0.11供热系统涵盖热源供应、供热管网、用户热计量和智能管理
等内容。
6
3.0.12供热系统应遵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身、财产和公共
安全,稳定供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
3.0.13电力系统涵盖供电保障、输配高效、应急保障和智能管理等
内容。
3.0.14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清洁环保、
灵活高效的原则。
3.0.15通信系统涵盖网络设施建设、数据传输保障和智能管理等内
容。
3.0.16通信系统规划建设应遵循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合理布局、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0.17市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与气象、公安、交通、水利、园林等部
门统筹协调的风险应对机制,应对风险快速响应,提升风险预警、
预控与应急处置能力。
3.0.18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燃气、供热等市政公用工程的数字
化档案,应覆盖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采用与地
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建筑
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等现代信息耦合技术,及时动态更新档案
数据。
7
4供水
4.1一般规定
4.1.1供水系统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应满足生产安全、职业卫
生健康安全、消防安全和安全保卫的要求。
4.1.2供水应满足水质、水量和水压的需求,具有连续不间断供给的
能力。
4.1.3宜建立供水系统全过程精细化运行管理方案,保障稳定达标、
全过程节水与节能降耗。
4.1.4应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严格控制管
网漏损率,全面普及节水器具,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创建节水
型新区。
4.1.5供水应强化多水源切换过程中的水质保障,选用优质管材应对
多水源切换需求,制定有效可行的多水源切换预案,保障输配过程
水质安全,确保末梢水水质。
4.1.6供水系统的运行维护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应严格执行。
4.1.7供水厂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应设置物理隔离,且保证隔离措施安
全有效。
4.1.8供水厂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并应留有安全裕度。
4.1.9供水系统应具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
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供水能力。
4.2水源保障
4.2.1应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水库水等地表水源,满足新区经济、
社会用水需求,供水保障率不应低于97%。
8
4.2.2饮用水源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地
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相关要求。
4.2.3应建立多水源互补、水源互联互通的供水格局,保障水源供给
能力和供水品质。
4.2.4供水水源地应划定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水质安全保障措施。
4.3输配控制
4.3.1供水输配系统应统筹供需关系变化与水量水质波动特征,保障
管网输配安全稳定高效。
4.3.2新区供水管网应采用环状布置,满足区域供水的水量和水压要
求和供水安全性需求。
4.3.3应通过管网建设质量控制、DMA分区计量、管网系统数字化
运行等措施提升供水效率,降低管网漏损率,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宜
高于5%。
4.3.4供水管网应优先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不锈钢管、新型复合
管等优质管材,提高管网质量,降低管网漏损率。
4.3.5供水管网应设置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入侵;公共供水管网严
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严禁擅自与自建供水设施连接,严禁
穿过毒物污染区;通过腐蚀地段的管道,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4.3.6消火栓、空气阀和阀门井等设施设备应采取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的措施,必要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4.3.7二次供水设施应采用挡板、挡墙、沙袋等涝水防护措施,重点
区域增设强排设施,保障降雨期间二次供水设施安全。
4.4净水节水
4.4.1供水厂出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和《河北雄安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体系》要求。
9
4.4.2集中式供水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应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CJ/T206的相关规定。
4.4.3应强化建筑内供水管道优化设计与运行,避免长时间停用滞水
导致末梢水水质下降。
4.4.4新区应普及分户智能水表,实现一户一表、抄表到户、分户计
量,满足供水系统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要求。
4.4.5公共建筑应全部选用节水型器具,新建的宜采用一级水效的节
水器具,已有的宜通过更新改造逐步普及节水型器具。
4.5智能管理
4.5.1供水系统主要节点应监测水质、水量、水压,通过实时数据采
集、传输、分析,提升系统监控预警、节水管理和安全运行水平。
4.5.2供水厂安防系统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及
相关标准要求。
4.5.3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供水系统的重要环节宜委托专业机构运行管
理,保障末梢水水质满足相关要求。
4.5.4应建立应急供水预案,配备应急装备和专业团队,构建合理可
行的应急管理策略,保障供水安全。
4.5.5新区应统筹城镇供水系统一体化建设,强化城镇供水分区之间
设施的共用共享。
4.5.6应建立供水系统水源到龙头全流程、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数
字化档案系统。
4.5.7应建立供水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具备信息获取、数据分析、
运行调度、监控预警、辅助决策、部门联动、应急管理等功能。
10
5排水
5.1一般规定
5.1.1应有效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城镇污水和雨水,减少污染物
排放,实现污泥有效处理处置,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防治积水和内
涝灾害,保障城镇水环境质量。
5.1.2应统筹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和城镇水体,新建区域排水系统应
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逐步改造为分流制。
5.1.3应按照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的总体目标要求,开展污
水系统规划建设。
5.1.4宜广泛采用技术成熟、经济合理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并积
极应用经过验证评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5.1.5宜采取污水处理厂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策略,确保稳定达标兼顾
节能降耗,并保障水质安全性。
5.1.6施工降水或基坑排水不应排入污水管网,应采取措施处理达标
后回灌、排入雨水管网或排入河道。
5.1.7村镇生活污水宜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结合新区规划
要求和建设时序,因地制宜选用村镇污水收集处理利用模式。
5.1.8雨水系统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多
级保障单元,应与防洪设施安全、有效、合理衔接。
5.1.9应优化雨水的源头减排、过程调蓄、净化设施布局,并充分利
用公共设施、自然坑塘洼地水体等调蓄空间,构建多级雨水系统。
5.2污水源头管控
5.2.1污水系统应注重源头收集效能,合理预留接驳口,确保生活污
水应收尽收。
11
5.2.2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区域不应设置化粪池,原有合流制排水系
统应结合建设时序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是否取消化粪池。
5.2.3居民小区、商区等污水排口宜设置隔油池、拦截网等油污毛发
去除装置,防止堵塞排水管网。
5.3污水管网增效
5.3.1应建立健全管网质量管控机制,全过程管控管网的规划、建设、
运行和管理。
5.3.2污水管网在设计充满度下的最小流速不应低于0.6m/s。
5.3.3应加强污水管网日常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养护,确保污水管网
的输送能力和污染物收集效能。
5.4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5.4.1应根据人口流动、昼夜变化、季节降雨等多重影响因素导致的
污水水质水量变化,优化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策略,确
保稳定达标兼顾节能降耗。
5.4.2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考虑受污染雨水排入对水质水量的影响,
包括分流制系统调蓄池分流雨水、合流制系统截流雨水。
5.4.3再生水用于河道补水前,宜通过尾水湿地等生态缓冲措施进行
生态涵养,提升再生水生态安全性。
5.4.4再生水回补城市水体等与人体可能接触的区域时,宜关注再生
水中的新兴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指标。
5.4.5地下、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统筹工程成本、占地要求、
环境效益、运维需求等要素,采用投资省、占地少、可靠性强的工
程技术方案和安全高效的精细化运行管理策略。
5.4.6宜通过内部能源回收、外部能源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城镇
污水处理厂能源自给率。
12
5.5污水系统精细运维
5.5.1污水系统应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精细化运行管理方案,
并定期开展运行效能评估。
5.5.2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宜在线监测水位、水量等理化指标,并结合
实际需求配置水质、毒害气体等在线监测设备,保障运行效能兼顾
系统安全。
5.5.3污水处理系统宜统筹线上线下两级管理模式,线下委托专业化
的运维队伍开展运行维护,线上通过建立运行管理平台完成监控预
警、运行评估、优化调控、应急处理等,平台宜与新区城市信息模
型(CIM)平台相衔接。
5.5.4污水处理厂污泥应全部实现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
并合理开展资源化利用。
5.5.5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宜与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处
置。
5.6村镇污水收集处理
5.6.1村镇污水处理工程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
理。
5.6.2村镇生活污水应统筹村镇特征、规划要求、建设时序等合理选
择收集、处理、管理模式。
5.6.3村镇污水系统宜因地制宜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选用
适用于村镇特征的技术、设备和运行管理模式,确保设施长期稳定
运行。
5.6.4村镇污水处理宜采用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污水收集
处理成本和运行管理难度。
13
5.6.5村镇污水系统应制定城乡一体化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由统一
的实施主体完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发挥设施环境效益。
5.6.6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应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
5.7雨水系统源头减排
5.7.1应依据排水分区性质与竖向高程,统筹径流总量、峰值、污染
控制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合理布局源头减排设施。
5.7.2源头减排设施宜采取溢流排水方式,与市政排水设施有效衔接,
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水量及污染负荷,提升排水安全和水环境质量
保障能力。
5.7.3应根据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性质与雨水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实施下沉式绿地率目标分解管控。
5.7.4应根据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等要求,确定透水性地面比例。
5.7.5应根据海绵城市工程项目特征,合理确定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
减率控制指标(以SS计)。新建项目SS削减率不宜低于80%,改
扩建项目SS削减率不宜低于50%。
5.8雨水系统过程控制
5.8.1雨水调蓄设施单位面积调蓄深度宜依据源头污染控制目标选定,
上限值不宜低于8mm。
5.8.2过程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应具有削峰调峰和降雨污染控制功能,
服务能力应覆盖新区建成区,调蓄的受污染雨水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14829-2007 农业机械用变速V带 2007-11-28
- GB/T 10662-2007 分散深蓝S-3BG 200%(C.I.分散蓝79) 2007-11-28
- GB/T 5193-2007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 2007-11-23
- GB/T 6896-2007 铌条 2007-11-23
- GB/T 8183-2007 铌及铌合金无缝管 2007-11-23
- GB/T 8750-2007 半导体器件键合用金丝 2007-11-23
- GB/T 1186-2007 压缩空气用织物增强橡胶软管 2007-11-28
- GB/T 1648-2007 1-萘胺-8-羟基-3,6-二磺酸单钠盐(H-酸单钠盐) 2007-11-28
- GB/T 15327-2007 工业用变速宽V带 2007-11-28
- GB/T 12721-2007 橡胶软管 外覆层耐磨耗性能的测定 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