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98-2007 黄灯笼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DB46/T 98-2007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Yellow Dragon Pepper

海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98-2007
标准类型
海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7-09-14
实施日期
2007-09-14
发布单位/组织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南本地黄灯笼辣椒的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海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起草人:
王金萍、符斋、陈理、冯书云、周泽雄、云白杨、黄奕深。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备案号:21243-2007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98—2007

黄灯笼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2007-09-14发布2007-09-14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6/T98—2007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金萍、符斋、陈理、冯书云、周泽雄、云白杨、黄奕深。

I

DB46/T98—2007

黄灯笼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灯笼辣椒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和栽培季节、育苗、播种、苗期管理、

定植田间管理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本地黄灯笼辣椒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16715.3瓜菜作物种子茄果类

GB/T18407.1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合用于本标准。

黄灯笼辣椒,又称黄帝椒、黄辣椒。指果形似灯笼状,果皮黄色,辛味特强并有奇香,主要用做加

工的专用辣椒品种,为海南特有的地方珍稀辣椒品种。

4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生产基地应选择远离工业“三废”、禽畜集约化养殖场、医院等污染源。同时选择前茬无同科作物、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性好、PH值5.5~7.0之间的沙壤土。并符合GB/T18407.1的规定。

5栽培季节

黄灯笼辣椒一年四季可种植。海南最适宜的播种育苗季节为8月~10月。

6育苗

6.1播种前的准备

6.1.1穴盘50~70个孔,双行横向排盘,每大田667㎡需盘18片。

6.1.2苗床选前茬无同科作物,通风向阳,排水良好,不粘重,易灌溉,较肥沃的高旱地或坡园地。

6.1.3作畦畦面按15O㎝(包沟)起畦,畦高10㎝~15㎝,畦面整平。

6.1.4苗床消毒

按每㎡苗床用福尔马林30~50ml,加水3L,喷洒苗床上,用塑料薄膜闷盖3天后揭膜,待气体散

后播种。

6.1.5营养土配制

因地制宜选用无病虫害的肥沃田土、腐熟的猪、牛粪及火烧土和椰糠按体积比为5:3:2配制,

并用50%多菌灵750倍液消毒,覆盖农膜2~3天,然后重新翻动营养土装入穴盘。

6.2种子处理

1

DB46/T98—2007

6.2.1品种选择选择海南特有的黄灯笼辣椒。

6.2.2种子质量

必须符合GB16715.3中2级以上要求。具体指标为:种子纯度≧95%,净度≧98%,发芽率≧85%,

水分≦8%。

6.3种子消毒

针对黄灯笼辣椒主要病虫害选用下述消毒方法:

(1)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入55℃的热水,水量大于种子量的5倍为宜,然后用棍子不断搅拌种

子,均匀浸泡15分钟。

(2)磷酸三钠浸种:用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20分钟,然后用清水浸种4~5小时,最后用清

水冲洗3次,将药液冲洗干净。

6.4催芽

将处理好的种子用双层纱布包好,置于28℃~30℃的恒温条件下保湿催芽,露白前每天用清水

冲洗一遍,并把水珠甩干。

7播种

7.1播种量每667㎡大田用种量为15克。

7.2播种方法

当催芽种子60%露白即可播种。每孔播出芽种子1粒,播种深度0.5㎝,播后薄洒一层营养土盖

种子,并用稻草薄盖一层,淋足水分,出苗后及时揭草。

8苗期管理

8.1环境调控

8.1.1温度

苗期最适宜温度为18℃~28℃。苗期温度主要靠农膜和遮阳网调节,白天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揭开膜或遮阳网;夜间覆盖保温。烈日高温用遮阳网覆盖降温;遇低温用小拱棚覆盖农膜加温。

8.1.2水分

正常天气每天下午浇水一次,干旱或大风时每天早晚各浇一次,保持苗床湿润。阴雨天可用农膜

或遮阳网覆盖防雨。

8.1.3光照

出苗后而未现真叶前,在中午太阳太强时加盖遮阳网。干燥风及雨天要另加盖农膜,以免幼苗失

水或冲刷。

8.2追肥

当二叶一心时开始追肥。第一次可用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也可用0.3%磷酸二氢钾+70%的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施。以后每长出1片叶喷1次叶面肥。视苗情每隔7天用0.1%

三元复合肥液追肥一次。

8.3炼苗移栽前3~5天开始炼苗,控制肥水。

8.4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每7天喷1次农药,药剂以发生病虫害情况可参考后面大田防治所用药剂进行喷施。

苗期农药用量应比大田管理的剂量少,以免伤苗,并注意轮用和正确混用。

8.5壮苗标准6叶1心或7叶1心,株高15~20㎝,茎粗0.4㎝以上,叶色浓绿,无病虫害。

9定植

9.1定植前准备

9.1.1整地

2

DB46/T98—2007

整地必须深耕,应做到二犁二耙,犁地前每667㎡撒施石灰粉50㎏~100㎏,犁后晒地7天,耙

平。

9.1.2起畦畦面宽80㎝,畦高25~30㎝,行间沟宽35㎝,畦面呈龟背状。

9.2施基肥

每667㎡用农家肥1000㎏~1500㎏,三元复合肥10㎏,饼肥30㎏~50㎏,充分堆沤腐熟后撒

施于畦面,后用锄头将基肥与土壤混均匀。

9.3覆盖地膜

施入基肥后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前土表应整碎整平,地膜要紧贴土面,四周要封严压实。

9.4定植时间当椒苗长6叶1心时可定植,定植时间一般以晴天下午为宜。

9.5定植规格单行种植,株距为60~70㎝,行距115㎝,错位种植,每667㎡种植800~1000株。

9.6定植方法

移苗的当天早晨或前天傍晚应对椒苗进行浇水,从盘中取椒苗时应保持营养土完整,回土后淋定

根水,定根后再用干燥土封口,植后灌一次水,水深为沟深的三分之一。植后一周内要及时查苗补苗,

保证全苗。

10田间管理

10.1养分管理

移植后5~7天,每667㎡用5担10%人粪尿(40㎏/担)+三元复合肥0.5㎏混合淋施于穴中,每

间隔20天施三元复合肥10㎏,共施两次。坐果后,每667㎡施三元复合肥20㎏,然后第一次釆果后

施三元复合肥15㎏,以后每采收二批果施三元复合肥10㎏.叶面肥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其中座果前

喷一次0.1%硼砂水溶液。(使用的肥料种类可参照附录A)

10.2水分

灌水深度为1/3沟深,每次灌水落干后及时再灌,保持土壤湿润。

10.3中耕除草及时除去沟里和穴里的杂草。

10.4植株调整打掉第一分叉以下的所有分枝和其它垂直生长分枝。

10.5病虫害防治

10.5.1主要病害

10.5.1.1苗床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

10.5.1.2田间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青枯病、枯萎病。

10.5.2主要虫害

10.5.2.1苗床主要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

10.5.2.2田间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螨类、地老虎等。

10.5.3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

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10.5.4农业防治

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实

行水旱轮作;深沟高畦,覆盖地膜;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用

化肥;及时清洁田园。

10.5.5物理防治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10.5.6生物防治

天敌: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生物药剂:多采用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如农用链霉素、BT粉等

防治病虫害。

3

DB46/T98—2007

10.5.7药剂防治

农药的安全使用按GB4285、GB/T8321.7的规定执行。推荐使用附录B中的防治病虫害农药种类,

禁止使用附录C中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浓度及安全间隔期。

10.6采收

及时把完全转黃的果实采收,采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

4

DB46/T98—200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推荐使用的肥料种类

分类名称简介

1.堆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