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224-2019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
DB33/T 2224-2019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pecification for land quality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
A44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224—2019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sforlandqualitygeologicalsurvey
2019-09-29发布2019-10-29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DB33/T2224-2019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准备工作与设计编写..................................................................3
5.1准备工作.......................................................................3
5.2设计编写.......................................................................4
6土壤地球化学调查...................................................................4
6.1表层土壤.......................................................................4
6.2土壤垂向剖面...................................................................7
7土地环境背景调查...................................................................8
7.1调查单元划分...................................................................8
7.2观测点布设.....................................................................9
7.3调查内容.......................................................................9
7.4调查方法.......................................................................9
7.5工作小结.......................................................................9
8灌溉水质量、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10
9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10
9.1样品分析指标..................................................................10
9.2样品分析技术要求...............................................................11
10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等级划分....................................................11
10.1评价单元及赋值................................................................11
10.2土壤养分丰缺评价与地球化学等级划分............................................12
10.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地球化学等级划分............................................14
10.4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14
1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等级划分....................................................15
11.1灌溉水质量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及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15
11.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15
12异常查证.........................................................................16
12.1异常选区.....................................................................16
12.2污染物来源和污染范围查证......................................................16
12.3生态风险调查.................................................................16
12.4营养或有益元素丰缺查证........................................................17
13成果编制.........................................................................17
13.1图件编制.....................................................................17
13.2数据库建设...................................................................17
I
DB33/T2224-2019
13.3报告编写.....................................................................17
14质量管理.........................................................................18
14.1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8
14.2分析测试质量控制..............................................................19
14.3成果质量管理.................................................................20
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踏勘记录表及填表说明....................................21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大纲..............................................2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壤样品编码规则............................................25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样记录卡及填制说明........................27
附录E(规范性附录)土壤垂向地球化学剖面野外记录................................29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环境背景调查记录表及填制说明............................32
附录G(规范性附录)有机污染物检测单体的说明....................................36
附录H(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大纲............................................37
附录I(资料性附录)GPS航迹管理技术要求........................................39
参考文献......................................................................41
II
DB33/T222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平原区农用地生态评价与修复工
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雷、岑静、褚先尧、宋明义、蔡子华、周宗尧、王援高、郑存
江、滕龙妹、冯立新、徐明星、陈忠大、何元才、解怀生、魏迎春、潘卫丰、简中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I
DB33/T2224-2019
引言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是推进土地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
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土地质量状况,为土地质量建档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污染
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根据浙江省开展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总结浙江省农业
地质调查相关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
对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质量要求作出了规定。
IV
DB33/T2224-2019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的总则、设计书编写、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分析与质量
要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异常查证、成果编制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农用地1:50000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1:10000及更大比例尺
的调查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2499富硒稻谷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DZ/T028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GH/T1090富硒茶
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landqualitygeologicalsurvey
通过在调查区系统开展土地环境背景调查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辅以开展灌溉水、大气
干湿沉降物、农产品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调查区土地环境背景特征,测量并评价土壤及相关
介质中的各类指标含量水平,进而判断土地质量的优劣。
3.2
调查密度分区surveydensitypartition
依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地利用方式、地球化学异常、工矿企业分布以及土
地规划利用等资料信息,所划出的调查精度控制区块。不同区块,土壤样品布设密度不同。
3.3
1
DB33/T2224-2019
土地环境背景调查landenvironmentbackgroundsurvey
影响土地质量的内在环境背景因素与外部环境背景因素调查的总称,包含土地自然性状
调查和农业生产环境调查两个方面。调查内容涉及土壤分类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土地利用、
农业基础设施与灌溉条件、农用化学品使用、污染源、土地管理以及土壤开发利用改良和保
护等情况。
3.4
土地环境背景调查单元landenvironmentbackgroundsurveyunit
开展土地环境背景调查的最小空间单位。综合考虑调查密度分区、土壤类型、地质背景、
土地利用、行政权属等因素进行单元划分。
3.5
异常查证abnormalverification
针对初步调查评价发现的重要的、与土壤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指标异常或营养及有益元
素丰缺的异常,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确定异常是否存在,追踪异常成因来源,
查明异常的分布、强度及变化规律,判定异常意义,为土地质量的精准评价及土地资源的保
护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4总则
4.1调查以耕地为主要对象,兼顾园地、林地及牧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县(市、区)为
单位开展调查,工作比例尺为1:50000;根据需要,可开展以乡镇、村组或特色农业基地
等1:10000~1:2000的调查工作。
4.2通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土地环境背景调查和土壤垂向剖面测制,以及灌溉水、
大气干湿沉降物、农产品等方面的辅助调查,以影响土地质量的土壤养分指标、土壤环境指
标为主,以大气沉降物环境质量、灌溉水环境质量、农产品质量为辅,综合考虑与土地质量
有关的各种因素,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建立土地质量档案,提出土地科学保护和合
理利用的建议。
4.3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应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应明确总体的、综合的土地质量状况;应
对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土地质量问题进行重点调查评价,对重要的异常区域进行重点查证。
4.4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包含野外踏勘等准备工作、设计书编审、野外调查与样品
采集、分析测试、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质量验收、异常查证、综合研究与质量评价、成果报
告编制与数据库建设、数据库验收、成果评审验收、资料汇交等环节。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
1。
2
DB33/T2224-2019
图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图
5准备工作与设计编写
5.1准备工作
5.1.1资料收集
收集的调查区资料种类包括但不仅限于:
a)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农业生产条件、主要生态问题等资料;
b)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其他区域
地球化学调查等资料;
c)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等资料;
d)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基本农田分布等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
e)农用地分等定级有关资料;
f)最新的土壤志、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土壤普查有关资料;
g)耕地地力调查有关资料;
h)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简称农业“两区”,下同)建设及农业区划有关
资料;
i)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等资料;
j)其他相关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资料。
5.1.2资料分析
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总结影响调查区农用地质量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生态环境等
因素,明确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5.1.3需求对接
开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需求调研,咨询调查区存在的有关土地
质量问题,了解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查工作的实际需求。
3
DB33/T2224-2019
5.1.4野外踏勘
5.1.4.1采用路线调查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野外踏勘。踏勘时,应备齐地质图、
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资料。
5.1.4.2野外踏勘路线应垂直于调查区主要地质体(成土母质)的走向,或能够穿越调查
区主要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主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问题区等要素。一个
调查区的野外踏勘路线以2条~3条为宜。
5.1.4.3实地踏勘时,除需对重要观察点进行观察、拍照和记录外,还要求点间连续观测
记录(记录内容按附录A执行)。观察与记录内容主要有成土母质岩性、土地利用现状、农
业种植方式、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农业“两区”建设等内容,应重点观察并记录可能
造成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工矿企业分布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等。
5.1.4.4必要时,应开展土壤垂向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等工作。
5.1.4.5野外踏勘工作结束后,需及时对观测内容进行总结,编写路线踏勘小结。
5.2设计编写
设计书的编写参照附录B进行。
6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6.1表层土壤
6.1.1样点布设原则
6.1.1.1土壤样点主要布设在耕地,同时在调查区范围内的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适当
布设采样点。
6.1.1.2土壤样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全覆盖原则:保证布设样品对调查区范围内耕地的有效控制,以满足对全区耕地质
量的总体评价需要;
b)突出重点原则:加大重点区域土地的采样密度,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生
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业产业基地等重要规划区,城镇周边、主干道路
沿线、工矿企业周边等区域,以及以往发现的土壤环境异常区和特殊资源土地(如
富硒土地)等;
c)因地制宜原则:样点重点布设在集中连片土地,孤立分散且面积较小(耕地面积小
于0.33公顷)、不会对耕地质量整体评价造成影响的土地可适当降低布样密度;
d)精准性原则:土地整理、表土剥离或需特别保护的地块,无论地块大小,均需布设
样品。
6.1.2调查密度分区
6.1.2.11:50000县级调查区范围内的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平均采样密度为9点/平方
千米,采样密度范围为4点/平方千米~12点/平方千米。
6.1.2.2依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地利用方式、地球化学异常、工矿企业以及
重要农业产区分布等特点,将调查区耕地依次划分为地球化学异常区、重要农业产区、低山
丘陵区以及一般耕地区等4类调查密度区,不同调查密度区土壤样品采集密度要求见表1。
4
DB33/T2224-2019
表1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样密度区划分及样品控制密度表
控制密度
调查密度区类型基本特点备注
(点/平方千米)
已知重金属异常区或有机污染参考1:250000多
成因复杂、元素
地球化学区、城镇周边地区、国道等重要目标区域地球化
变异系数高,研11~12
异常区道路沿线地带、工矿企业周围、学调查等成果资
究难度大
含硒锌等功能性元素异常区等料
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好,集
重要
功能区、土地整治区、高标准农中连片,重视程9~10结合实际需求
农业产区
田区、重要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度高
母质类型变化
低山山间小盆地、谷地、低丘缓坡梯大、地形地貌复
7~8
丘陵区田等杂、土地利用方
式多样
地形地貌简单、
一般耕地区土壤类型较单4~6
一
6.1.2.3调查区范围内的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和拟作为农用地的沿海滩涂围垦区按照
1点/平方千米进行样品控制,重要的产业基地可适当加密。城镇和工矿企业等建设用地,
以及河流、湖泊及水库等水域地区不做调查。
6.1.2.41:10000调查平均采样密度为32点/平方千米;1:5000及更大比例尺调查最
低控制密度为64点/平方千米,可根据调查区实际加密控制。
6.1.3采样点布设方法
6.1.3.1按照以下步骤布设采样点:
a)按照6.1.2的要求编制调查密度分区图。在确定的调查密度分区内,以土地利用现
状图为工作底图(结合地质图或成土母质图),编制样点布设图;
b)根据各密度分区的面积和样品控制密度要求,确定各密度分区的样品数量;
c)将样点均匀预布设在每个密度分区内;
d)调整优化样点分布,样点布设在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最具代表性的
地块内,同时又兼顾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6.1.3.2平原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底图,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类型等因素,
将样点布设在土地利用方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中。
6.1.3.3低山丘陵区,在充分考虑成土母质和地形地貌基础上,应考虑土地利用方式以及
土壤类型等的差异,将样点布设在地质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范围区:
a)枝状沟系发育地区,一般沿主干沟系部署,将样点布设在下方的沟口附近农用地中;
b)山坡梯田地区,部署在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最具代表性的梯田范围内;
c)园地、林地等样点布设在成土母质最具代表性的山坡坡中位置。
6.1.3.4样点布设时,应避开沟渠、田埂、路边、人工堆土、粪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等无
代表性地段。
6.1.3.5在布样点控制范围内实为鱼塘、藕塘等情形的坑塘水面,当尚有20%以上的农田
时,样点布设在农田里;当80%以上都为坑塘时,样点布设在坑塘内侧边缘,或布设底泥样
品。
6.1.3.6坡度大于25°的林地,不布设样点。
5
DB33/T2224-2019
6.1.4样品编号
6.1.4.1按采样布设图进行样品编号,编号顺序为从左至右和自上而下。对于县级1:50000
调查,将县(市、区)名称拼音的第一字母缩写后作为样品编号的前缀,如JS0001,代表
嘉善县0001号样品,各县(市、区)土壤样品编码表见附录C;1:10000或更大比例尺调
查可参照执行。
6.1.4.2在样品编号图上每50个号码为一批,其中随机取1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号,并在
图上标明。
6.1.5样品采集
6.1.5.1土壤样品采集在上茬作物成熟或收获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和种植以前,
同时避开雨季进行。一个区域的土壤养分有效态分析样品的采集,应在1周~2周之内完
成。
6.1.5.2在布设的采样点上,以GPS定位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20米~50米确定分样点,
采样地块近似长方形时,采用“S”形布设分样点;采样地块近似正方形时,采用“X”形或
棋盘形布设分样点。
6.1.5.3每个样品均有5个分样等量均匀混合而成。5个分样点应在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和土壤类型地块内采集。分样点采样深度为0厘米~20厘米。
6.1.5.4采样时,要求任一分样点均需远离主干道路、房屋建筑等50米以上。污染源调
查、异常查证等特殊目的的采样除外。
6.1.5.5土壤样品使用竹铲、木片或不锈钢铲直接采取。每个样品采集完后,应清除干净
采样工具上的泥土,再用于下个样品采集。
6.1.5.6将采集的各分样土壤掰碎,挑出根系、秸秆、石块、虫体等杂物,充分混合后,
四分法留取2千克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为干净结实的棉布袋,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
袋。
6.1.5.7土壤有机污染物测试样品,应在计划样点处单独采集。所采土壤用铝箔包好,装
入自封袋后,外套布质样品袋;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测试的土壤样品,应用棕色玻璃
瓶收集,装满并密封。也可参照执行生态环境部环办土壤[2017]59号的有关要求。
6.1.5.8野外工作手图可以是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已校准的遥感影像图或土
地利用现状图。
6.1.5.9每个分样的GPS定位误差应小于10米,标注在野外工作手图上的样点应位于各
分样点分布的中心位置。
6.1.5.10准确记录各分样点和中心定位点坐标。保留GPS航迹。
6.1.5.11每个采样点拍摄工作照片不少于2张,至少1张拍摄采样点周边环境信息,1张
将中央子坑和样袋放在一起拍摄。
6.1.5.12重复样采集应在原样同一位置,由不同小组在不同时间进行,时间控制在7天
以内。
6.1.5.13不应弃点。确有以下情形可以弃点,并应做好文字记录和拍照证明:
a)布设样点控制范围内超过90%的土地已实际变更为建设用地或河湖、水库水面;
b)布设样点控制范围内超过90%的土地由于突发地质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土壤损坏
的地块。
6.1.6采样记录
6.1.6.1使用统一的土壤采样记录卡,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和采样人员、
周边环境等信息,所填内容见附录D土壤采样记录卡及填卡说明。
6
DB33/T2224-2019
6.1.6.2记录卡记录时,除许可在室内填写的内容外,其余内容均需在野外现场填写,用
2H铅笔或防水碳素笔填写。填写内容真实、正确、齐全,字迹清晰、工整,不得涂擦,对
于需要修改的文字,轻轻划掉后,再将正确内容填写好。
6.1.6.3备注栏是对记录卡填写内容未及的土地质量相关情况进行补充描述,包括样点及
其附近作物种类品种、长势、产量;以往土地利用及其变迁;企业类型及其以往污染事件;
地方性疾病或当地居民长寿情况。应认真询问,逐一填写清楚。
6.1.7样品保存与样品加工
6.1.7.1野外采集样品应及时清理登记、加工处理,并长期保存。
6.1.7.2样袋破损、样号标注字迹不清的样品应重新采集。
6.1.7.3清理登记无误的样品原则上应在工作驻地进行晾干和加工处理,加工场地和加工
处理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a)样品风干场地应确保无污染。将样品置于干净整洁的室内通风场地晾干,或悬挂在
样品架上自然风干,不得暴晒和烘烤,并注意防止雨淋及酸、碱等气体和灰尘污染。
在风干过程中,适时翻动,并将大土块用木棒敲碎,同时剔除土壤以外的杂物;
b)将风干后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压,并将植物残体、石块等侵入
体和新生体剔除干净,细小已断的植物须根,可采用静电吸附的方法清除。压碎的
土样应全部通过2毫米(10目)的孔径筛。未过筛的土粒应重新碾压过筛,直至
全部样品通过2毫米孔径筛为止;
c)过筛后土壤样品应充分混匀、缩分、称重,分为正、副两个样品。正样送实验室分
析,可用塑料瓶或纸袋盛装(重量根据分析指标定,一般200克~500克)。副
样(重量不低于500克)装入干净塑料瓶,送样品库长期保存。
6.1.7.4不同土壤样品测试指标的加工粒径要求按DZ/T0295执行。
6.1.7.5按要求填写样品加工登记表,各项填写内容与质量监控要求参照DZ/T0258执行。
6.1.8样品送检
6.1.8.1由专人负责样品送检各项事宜。送样前,应填写送样单,内容包括样品件数、样
品编号、样重、分析指标,送样单位、送样时间、测试单位,分析要求等,一式三份。
6.1.8.2送样人员应按照送样单上填写的顺序,将样品袋按序排列,逐层摆放装箱。每箱
都应贴上样箱编号,附有箱内样品清单,有责任人的签字及联系电话等。
6.1.8.3送检样品应具有完善的交接手续,送样与收样人员应当面逐个清点样品,确认无
误后,在样品送样单上签名盖章。
6.2土壤垂向剖面
6.2.1剖面布设与编号
6.2.1.1根据6.1.2中确定的调查密度分区,结合成土母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人类
活动等影响成土作用因素,确定土壤垂向剖面布设密度和布设部位,并注意与土地环境背景
调查单元的衔接。
6.2.1.2地球化学异常区、重要农业产区按照每5平方千米~10平方千米布设1条剖面,
低山丘陵区和其他平原盆地区的耕地范围按照每10平方千米~20平方千米布设1条剖
面,园地、林地等按照每30平方千米~50平方千米布设1条剖面进行控制。
6.2.1.3耕地区土壤垂向剖面控制的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应在80%以上,As、
Cd、Pb等有害元素含量偏高与富含Se、Ge等重要有益元素的成土母质应有土壤垂向剖面控
制。
7
DB33/T2224-2019
6.2.1.4剖面位置选择要注意代表性和均匀性。平原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的平坦
地块内,山地丘陵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无明显堆积和侵蚀的坡中位置。
6.2.1.5按采样布设图进行样品编号,编号顺序为从左至右和自上而下,并将县(市、区)
名称拼音的第一字母缩写后作为样品编号的前缀,并标识剖面识别码“P”。如JSP001,代
表嘉善县001号剖面。
6.2.2样品采集、描述与记录
6.2.2.1平原区土壤垂向剖面深度宜不小于120厘米或达到潜水面,丘陵山区剖面深度以
见到成土母岩为准。
6.2.2.2土壤剖面样品采集时,宜采取人工开挖方式,测制标准剖面。在山地丘陵区也可
利用修路等形成的人工剖面,但应注意剥离表面浮土,采集新鲜面;在平原区,也可使用直
压式半圆槽钻等专用工具测制。
6.2.2.3原则上,按照土壤垂向上每20厘米一个样点或土壤剖面的发生层进行观察、分
层、记录、描述和采集。
6.2.2.4应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样品编号、土层的颜色、分层结构、质地、矿物成分、
孔隙度大小、障碍层性质及厚度、团聚体、生物特征(植物根系密度、蚯蚓等动物种类及数
量)锈斑锈纹构造等的观察,以及分层厚度测量等。记录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录E。
6.2.2.5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测
试容重的样品,应用环刀采集。
6.2.2.6各层位样品采集前,应对整个土壤剖面进行照相或素描。
6.2.2.7实地开挖剖面,应将挖出的各层土壤分开堆放,分别放在土坑的左右两侧,待完
成观察、采样后按土层原次序回填。
6.2.2.8野外样品采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野外工作小结。
6.2.3样品加工与送检
土壤垂向样品加工、处理与送检等各项要求,参照6.1执行。
7土地环境背景调查
7.1调查单元划分
7.1.1单元划分原则
7.1.1.1区域性原则。土地环境背景调查的工作范围为调查区全部农用地范围。
7.1.1.2一致性原则。划定单元内的调查密度分区、土地权属(乡镇或行政村)、地形地
貌、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土地特征或属性相同或相近,单元内部各
属性特征具有一致性。
7.1.1.3独立性原则。所建立的各个调查单元,应能反映区域内的各种土地环境特性,各
个单元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具有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农业“两区”、永久基本
农田示范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地球化学异常区等,可建立独立小单元。
7.1.2单元划分方法
7.1.2.1以划分好的调查密度分区为基础,划出单元第一边界。
7.1.2.2以乡镇界线划出第二边界。
8
DB33/T2224-2019
7.1.2.3考虑地质背景、土地利用等因素进一步将每个区块细分。对于平原区,重点考虑
土地利用的一致性;对于低山丘陵区,重点考虑地质背景的一致性。
7.1.2.4在划分的过程中,尽量将特殊农用地(如地质高背景区、特色农产品分布区)单
独划出。
7.1.2.5单元面积大时,可参考使用大河流、主干交通线、行政村界等界线将单元细化。
7.1.3单元控制面积
7.1.3.1地球化学异常区、重要农业产业区按照5平方千米~10平方千米划定1个调查
单元。
7.1.3.2低山丘陵区和其他平原盆地区的耕地范围按照10平方千米~20平方千米划定1
个调查单元。
7.1.3.3园地、林地等按照30平方千米~50平方千米进行控制。
7.2观测点布设
7.2.1观测点的布设应以单元为基础,代表性强,能有效地控制或反映单元内土地(土壤)
总体的土地环境背景特征。每个调查单元宜设置1个~3个观测点。
7.2.2调查单元编号同表层土壤样品采集,如义乌则用“YW”,然后加调查识别码G与顺
序编号。观测点编号则加在单元号后,如义乌3号调查单元第1个调查点表示为:YWG003-1。
7.3调查内容
7.3.1包含土地自然性状调查和农业生产环境调查两类调查内容。
7.3.2土地自然性状调查主要包含地貌、坡度、坡向、平整度、细碎化程度、土壤类型、
母质类型、耕层厚度、土壤颜色、土体构型、土壤质地、侵蚀程度、障碍因素、土壤pH值、
Eh值等土地(土壤)基本特征和理化性状等内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G/T 229-2007 外墙外保温柔性耐水腻子 2007-12-12
- GB/T 9832-2007 毛绒、布制玩具 2007-12-05
- GB/T 8812.1-2007 硬质泡沫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基本弯曲试验 2007-12-05
- GB/T 13871.1-2007 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第1部分:基本尺寸和公差 2007-12-13
- GB/T 13203-2007 摩托车轮胎性能试验方法 2007-12-13
- GB/T 8941-2007 纸和纸板 镜面光泽度的测定(20°45°75°) 2007-12-05
- JJF 1186-2007 标准物质认定证书和标签内容编写规则 2007-12-10
- GB/T 8801-2007 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坠落试验方法 2007-12-05
- GB/T 8397-2007 平衡木 2007-12-05
- GB/T 13202-2007 摩托车轮辋系列 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