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2/T 0037-2021 绿色校园评价规程

DB2102/T 0037-2021 Green Campus Evaluation Procedures

辽宁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02/T 0037-2021
标准类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12-15
实施日期
2022-01-15
发布单位/组织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40

CCSP00

DB2102

大连市地方标准

DB2102/T0037—2021

绿色校园评价规程

2021-12-15发布2022-01-15实施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联合发布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DB2102/T0037—2021

目次

前言.................................................................................1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3.1绿色校园........................................................................3

3.2生均能耗........................................................................3

3.3生均用水量......................................................................3

3.4可再生能源......................................................................3

3.5混响时间........................................................................3

3.6热岛强度........................................................................3

3.7通用热气象指数..................................................................3

3.8平均辐射温度....................................................................3

3.9热浪............................................................................4

3.10能耗监测平台...................................................................4

3.11合同能源管理...................................................................4

4总则................................................................................4

5基本规定............................................................................4

5.1一般规定........................................................................4

5.2评价与等级划分..................................................................5

6中小学校............................................................................5

6.1规划与生态......................................................................5

6.2能源与资源......................................................................8

6.3环境与健康.....................................................................10

6.4运行与管理.....................................................................11

6.5教育与推广.....................................................................13

7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14

7.1规划与生态.....................................................................14

7.2能源与资源.....................................................................16

7.3环境与健康.....................................................................18

7.4运行与管理.....................................................................20

7.5教育与推广.....................................................................21

8特色与创新.........................................................................23

8.1一般规定.......................................................................23

8.2加分项.........................................................................23

DB2102/T0037—2021

前言

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制

定起草。

本文件由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公司、华润置地(大连)

有限公司、保利(大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万科置业有限公司、大连鲁能置业有限公司、大连

碧桂园置业有限公司、大连乾豪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中交一航局

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

名成广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铁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大连科亚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

公司、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杰世泰建材有限公

司、大连普乐士新材料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飞、唐建、徐红、王雷、白广斌、祝培生、路晓东、徐燊、张弘驰、林墨飞、

郭廓、谢孟举、熊锋、单晓冬、马晓琼、秦学森、卢林、杨建华、李俊、李永荟、王晓光、高波、董瑾、

周景新、姚小博、周光毅、樊现超、康松涛、李春江、苏志伟、王立成、王继福、宋爱国、李华、范庆

军、邓必磊、吴宁、高峰、田长霖、王德福、张长宝、张学刚、刘爱明、张昕宇、宫健翔、徐成浩、刘

茜、李继超、高鹏、鞠萍。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号

联系电话:0411-83632397

主要起草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

通讯地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99号亿达广场4号楼5楼

联系人:康伟强

联系电话:0411-83620420/13998468757

1

DB2102/T0037—2021

绿色校园评价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绿色校园评价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

特色与创新的相关规定。

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绿色校园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2060.16-2017声系统设备

GB/T18801-2015空气净化器

GB/T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T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B/T51356-2019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JGJ36-2016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2

DB2102/T0037—202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校园greencampus

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学习及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

染,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和谐校园。

3.2

生均能耗averageenergyconsumption

校区内学生每学年的人均能耗。

3.3

生均用水量averagewaterconsumption

校区内学生每学年的人均用水量。

3.4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3.5

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time

室内声场达到稳定后,令声源停止发声,自此刻起至声能密度衰变60dB所用的时间。

3.6

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

表征参数。

3.7

通用热气候指数generalthermalclimateindex

在参考环境下平均辐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为50%(空气温度小于或等于29℃)或水蒸气

压小于2kpa(空气温度大于29℃),地面以上10m处的风速为0.5m/s,人体水平步行(速度为4km/h,

新陈代谢率为135W/m²)时的动态生理热反应与在实际环境下相同,该参考环境的空气温度就是通用热

气候指数。

3.8

平均辐射温度averageradiationtemperature

3

DB2102/T0037—2021

人体在某一假想的温度均匀的封闭空间内的辐射换热量与人所处的真实环境相同,该假想封闭空间

的温度就是真实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

3.9

热浪heatwave

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

3.10

能耗监测平台energyconsumptionmonitoringsystem

通过对校园建筑、设施、主要用能用水设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水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

手段及时采集数据,实现校园能耗、水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3.11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

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4总则

4.1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可持续发

展理念,规范绿色校园的建设,推进绿色校园发展,制定本规程。

4.2绿色校园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以及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对校园全寿命期内已有资源的节约、再生资源的利用或开发、环境保护等

性能与措施进行综合评价。

5基本规定

5.1一般规定

5.1.1绿色校园的评价应以单个校园或学校整体作为评价对象。

5.1.2绿色校园的评价应以既有校园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

5.1.3绿色校园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参评学校应编制完成绿色校园总体规划;

——校园内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GB/T50378-2019中的一星级或以上的相关规定;

——校园内需要改造的既有建筑不应低于GB/T51141-2015中一星级的要求;

——校园内主要道路、管线、水体等应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少于1年,校园内主要设施应已建成并

投入使用不少于1年;

——可提供校园规划文件、主要建筑物设计图纸等基本文件。

5.1.4申请评价方应对校园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应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

程控制,并应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档。

4

DB2102/T0037—2021

5.1.5评价机构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进行审查,并应在进行现场考

察后出具评价报告,确定评价等级。

5.2评价与等级划分

5.2.1绿色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由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5

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每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为100分。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设

置加分项。

5.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根据条、款规定确定得分值或不得分。

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5.2.3绿色校园评价按总得分值确定评价等级。总得分值应为5类指标评分项的折算得分与加分项的

附加得分Q6之和。

5.2.4评价指标体系五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按参评校园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

除以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应小于40分。

5.2.5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得分按下式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5,按表1

取值。

表1绿色校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

评价类别

W1W2W3W4W5

中小学校0.200.250.250.150.15

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0.250.250.200.150.15

5.2.6绿色校园评价等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均应满足本规程所有控制

项的规定,且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校园的总得分分别不低于50分、60分、80分。

6中小学校

6.1规划与生态

6.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6.1.2学校选址应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不应建设在地震断裂带、地质塌陷、山体滑坡、暗河、洪涝

等自然灾害易发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6.1.3学校建设应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城市垃圾堆场等建筑或设施,校园内部应

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且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GB50099-2011规定,与易燃易爆场所的距离应符

合GB50016-2014规定。

6.1.4校园可比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不应低于GB50099-2011对于校园建设的规定。

6.1.5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分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5

DB2102/T0037—2021

——学校新区建设绿地率达到35%,旧区改建项目绿地率达到30%,得3分;

——学校场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按表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学校公共绿地在放假期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表2学校场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

学校类型学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

得分

新区建设旧区改建

2222

0.8m≤Ag<1.2m0.5m≤Ag<0.8m3

小学学校

2222

1.2m≤Ag<1.5m0.8m≤Ag<1.0m5

22

Ag≥1.5mAg≥1.0m7

2222

1.0m≤Ag<1.2m0.7m≤Ag<0.9m3

2222

中学学校1.2m≤Ag<1.4m0.9m≤Ag<1.0m5

22

Ag≥1.4mAg≥1.0m7

6.1.6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表3的规则评分。

表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

校园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得分

新区建设旧区改建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5%≤Rr<8%3%≤Rr<6%3

小学学校

面积的比率Rr8%≤Rr<10%6%≤Rr<8%6

Rr≥10%Rr≥8%9

10%≤Rr<12%3%≤Rr<8%3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

中学学校12%≤Rr<15%8%≤Rr<10%6

面积的比率Rr

Rr≥15%Rr≥10%9

6.1.7场地内制定综合安全规划,满足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应急保障救护等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1

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规划布局应对突发灾害的避难场所及紧急疏散系统,得3分;

——合理规划布局紧急疏散、避难引导标识系统,得3分;

——校园道路及广场设计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构成安全、方便、明确、通畅的校园环境,

得3分;

——校园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设施处理道路的高差,得2分。

6

DB2102/T0037—2021

6.1.8学校教学楼、行政楼等公共建筑布局保证室内良好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条件,满足GB

50099-2011中有关学校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且学生宿舍满足JGJ36-2016中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

得8分。

6.1.9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冬夏主导风向合理布置建筑物及构筑物,校园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

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1.5m处风速低于5m/s,户外休息区、活动区风速小于2m/s,

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2分。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3分。

6.1.10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项目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

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8分。

6.1.11校区内统筹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0%。评价总分值为11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雨水入渗措施应用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和停车场,得1分;应用在机动车道及其他场

所,得1分;

——雨水回用于绿化和其他,得2分;

——采取生物滞留措施和初期雨水净化措施,得2分;

——建有集中蓄洪调峰功能设施的,得2分;

——年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达到50%得1分、60%得2分、70%得3分。

6.1.12校园选址和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学生及教职员工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且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

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城镇完全小学按以下规则累计评分:

城镇完全小学场地主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实际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

站的步行实际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

城镇完全小学场地出入口实际步行距离5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

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4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按以下规则累计评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实际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或到达轨

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得4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场地出入口实际步行距离10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

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4分。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

6.1.13根据校园空间的承载力设计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停车场地设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节约土地资源。设置停车场所,停车场地及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不直接通向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评价总

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

——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4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7

DB2102/T0037—2021

停车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停车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等方式节约

用地;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校园内地面停车比例不大于总停车量的40%;

学校周边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设置集中临时停车场地。

6.1.14改建、扩建项目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场地、设施及建筑,各项公用和体育设施向当地提供社会

协作。评价总分值为11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改建、扩建项目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场地、设施及建筑,得3分;

——学校公用及体育设施向当地提供社会协作,得4分;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得4分。

6.2能源与资源

6.2.1校园内主要用能设备、新建和改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GB55015-2021

的要求。

6.2.2应编制校园能源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6.2.3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GB/T51356-2019的规定。

6.2.4不应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6.2.5采取综合措施,逐年降低校园学年生均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1%,得3分。

——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2%,得9分。

6.2.6校园内新建主要功能建筑的设计能耗比GB55015-2021规定值低10%以上,或对既有主要功能

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且改造方案的设计能耗不高于GB55015-2021的规定值。评价分值为6分。

6.2.7根据当地气候、自然资源条件和校园用能需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2分,按

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达到20%以上,得3分;每提高10%,加1分,总分最高6

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低于2%,得3分;每提高1%,加1分,总分最高12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低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