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360-1994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试验方法

GB/T 15360-1994 Test method for the quayside container crane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5361-2009 |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360-1994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4-12-27
实施日期
1995-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上海海运学院、交通部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
起草人:
钞伟、桂寿平、钱仲庸、陈紫云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360一94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试验方法

Testmethodforthequaysidecontainercrane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4310-1981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以(下简称起重机)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2引用标准

GB3811起重机设计规范

GB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15361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技术条件

JT5020港口装卸机械司机室

3方法原理概要

3.1以检测起重机在试验载荷下的工作性能、几何参数,各机构强度,结构强度与刚度,电气设备及布

线的正确性、工作可靠性、安全性,液压元件及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整机可靠性及使用安全性为基础进行

试验。

3.2通过载荷试验测定起重机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包括:工作速度,作业范围,几何尺寸,结构强度与

刚度,电气元件绝缘性、耐压性及电机电流值,液压件的泄漏及压力值,司机室噪声、照明及司机座席处

的振动等。

4试验仪器设备

4.1测试用仪器设备和工具必须经法定计量部门计量检定,处于有效期内,精度应满足测试要求。

4.2试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可参照附录A参(考件)。

5试验条件

5.1起重机应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5.2选择无雨、无雪天气进行试验。

5.3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13.80m/s,结构应力测试时风速应不大于8.3m/s.

5.4试验时环境温度应在一20^45℃之间,结构试验时应在。^-40℃之间。

5.5最大相对湿度应不大于95%,可有凝露、盐雾。

5.6起重机轨道公差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5.7试验载荷应标定准确,其允许偏差为士10o0

5.8有特殊要求的起重机,按用户合同要求的条件进行试验。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一12一27批准1995一07一01实施

GB/T15360一94

6试验程序

6.1试验准备

6.1.1试验前目检样机外观,样机的全部工作装置应满足生产需要与设计要求,各传动机构,电气系统

调试完毕后均能正常动作,整机无异常现象。

6.1.2所有金属结构连接应牢固,主要焊缝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1.3钢丝绳的缠绕应符合设计及工作要求,钢丝绳不得与其它构件相碰擦,钢丝绳端部的紧固应安

全、可靠。

6.1.4检查各传动件、紧固件的安装情况,连接部位应牢固,润滑和密封性应良好,润滑点及润滑通道、

润滑油品质应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

6.1.5检查各液压元件的耐压性,元件、管路的连接及清洁状况应符合设计的规定。

6.1.6检测电缆、电机、各电气元件、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值,绝缘电阻值必须符合GB/T15361的要求。

测量整机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1.7检查电气线路是否符合设计及工作要求,各电气元件的接头是否牢固、安全,室外的接线箱、分

线盒、电气元件是否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1.8检查变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及其变压数值,照明电源与动力电源是否分开设置。

6.1.9检查所有安全装置、限位装置是否符合GB6067的规定。

6.1.10检查机内电话系统、无线电对讲机及有线扩音广播的有效性与传播范围。

6.1.11整机的避雷装置与航空警戒灯应完善,风速报警器应有效。

6.1.12梯子、平台、栏杆应符合GB6067的规定。

6.1.13小车轨道铺设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小车轨道在前臂梁与主梁铰接点处的安装应满足

设计要求。

6.1.14电气设备室与司机室的空调器应有效,机器房的通风状况应良好。检查司机室、电气设备室、机

械房、走道扶梯和吊具的照明情况,照度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1.15PLC系统的故障指示性能、PC装置的工作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1.16检查防风、锚定装置的锁定销、锚定地坑、锚链及夹轨器的工作安全性与可靠性。

6.2空载试验

6.2.1空载试验指起重机在空载情况下能否正常动作。各机构、电气控制系统及吊具应在规定的工作

范围内正常动作,各限位器及安全装置执行动作应灵敏、可靠、准确,司机室操作手柄、操作按钮与各机

构动作应一致。

6.2.2将吊具从码头平面处上升至终点和极限位置,检查减速开关上终点与极限开关动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6.2.3将前臂梁俯仰至最高位置再下降至水平状态,上、下终点报警和限位应准确,其间终点前减速保

护、超速保护及断电保护应有效。俯仰安全钩装置的动作与作用应安全,可靠。

6.2.4将小车运行至最大前伸距极限位置,反向运行至最大后伸距极限位置,前、后伸距终点低速保护

及极限后报警和限位应准确。

6.2.5将大车运行至码头端部极限位置,端部报警和限位应准确。大车移动时应有报警声。两台起重

机之间防撞限位装置应有效。

6.2.6移动整机,检查起重机供电电缆卷筒的电缆缠绕长度,电缆在缠绕过程中不得有电缆松驰现象,

检查电缆卷筒终点开关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2.了吊具的伸缩、导板动作、平面回转、倾斜及转锁动作应满足设计要求,指示灯显示、限位、联锁应

可靠。

6.2.8吊具减摇装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GB/T15360一94

6.2.9检查小车在前臂梁、主梁轨道上全过程运行时,小车轮与轨道的接触情况。

6.2.10起升机构升、降与吊具联锁系统动作应符合设计要求。

6.2.11小车运行与前臂梁联锁系统动作应符合设计要求。

6.2.12大车运行与夹轨器,锚定装置联锁系统动作应符合设计要求。

6.2.13空载试验应在工作范围内以最低工作速度和空载额定速度分别进行起升、小车运行、大车运

行、前臂梁俯仰、吊具动作试验,次数不少于三次,测量电机最大电流值、稳态电流值、励磁电流值、电压

值。

6.2.14观察司机视野,司机室应符合JT5020的规定。

6.2.15各机构工作未见异常,制动可靠,各限位、安全、指示装置符合GB6067的规定,则认为此项试

验结果良好。

6.3质量、几何参数的测定

6.3.1测量运行小车处于海侧轨道与陆侧轨道中间位置,吊具悬空时起重机的总质量、大车轮压值,以

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数据。

6.3.2几何参数测定

测量起重机有关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a.整机全长、全宽、全高工(作时与非工作时);

b.跨距大(车运行轨距)、基距;

c.前伸距、后伸距;

d。主梁下净空高度;

e.小车轨距、小车轮距。

6.4技术性能参数测定

6.4.1起升速度

分别测取空载与额定载荷下起重机以最高速度起升下(降),吊具稳定运行通过10m行程所需的

时间,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起升下(降)速度,误差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4.2小车运行速度

分别测取空载与额定载荷下小车以最高稳定速度运行通过lom行程所需的时间,以三次测量的

算术平均值作为小车运行速度,误差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4.3吊具回转角度、倾转角度与速度

吊具空载与额定载荷下以最高回转速度回转、倾转,测量回转角度、倾转角度及相应的回转时间、倾

转时间,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吊具回转角度、倾转角度与速度,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6.4.4前臂梁俯仰速度与角度

前臂梁以最高速度从水平状态俯仰至上升极限位置并挂钩,再脱钩下降至水平状态,分别测量前臂

梁全程上升、下降所用时间及前臂梁与水平面的夹角,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前臂梁俯仰速度与

角度,误差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6.4.5大车运行速度

起重机沿轨道以最高速度运行,测量吊具空载下整机稳定运行通过10m行程所需的时间,以三次

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大车运行速度,误差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4.6起升范围

测取吊具从最高位置降至大车轨道面的垂直距离,并计算起升卷筒上剩余工作圈数换算成下降的

长度。测量数据与计算长度之和为起重机起升范围,测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起升卷筒上钢丝绳的安全

圈数应符合GB6067的规定与设计要求。

6.4.7伸距

测量最大工作前伸距、最大工作后伸距,测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GB/T15360一94

6.4.8额定生产率

测定起重机1h内装卸集装箱船的箱数,测定值应不小于设计规定的额定生产率。

6.5静载试验

6.5.1静载试验是验证起重机承受1.25倍额定载荷时各零部件和结构件的承载能力。由于执行不同

的技术标准和订货合同,最大试验载荷可增至1.4倍额定载荷。

6.5.2静载试验中各机构与结构未产生裂纹、永久变形、油漆打皱,起重机的性能与安全未出现异常,

连接处无松动,则认为这项试验良好。

6.5.3试验时,吊具与试验载荷分别位于最大工作前伸距、最大工作后伸距、海侧与陆侧轨道中间位

置。

6.5.4试验时允许调整起重量限制器及液压系统安全溢流阀压力,但试验后必须调回到规定的数值。

6.5.5静载试验时,试验载荷悬空离地面100^-200mm,并停留10min,

6.5.6作静载试验时,试验载荷应尽量避免出现载荷冲击现象。

6.6额定载荷试验

6.6.1额定载荷试骏是检验起重机各工作机构及主要结构件在额定载荷下的工作性能及承载能力。

试验中,各机构工作正常,各部件完好无损,连接处未松动,结构件未产生裂纹、永久变形、表面油漆

打皱,则认为这项试验良好。

6.6.2额定载荷试验的工况见表1。

表1

序号试验工况一次循环内容循环次数

试验载荷由海侧轨道与陆侧轨道中间地面起升至最大

前臂梁呈水平状态;最大工作前高度(中间制动一次)一运行至最大工作前伸距处(中间

13

伸距;额定起重量制动一次)一下降至接近地面(中间制动一次)一再上升

至最大高度一运行至原位一下降到地面

试验载荷由海侧轨道与陆侧轨道中间地面起升至最大

前臂梁呈水平状态;最大工作后高度(中间制动一次)一运行至最大工作后伸距处(中间

23

伸距;额定起重量制动一次)一下降至接近地面(中间制动一次)一再上升

至最大高度一运行至原位一下降到地面

6.6.3额定载荷试验时,必须检查吊具倾转及减摇系统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6.4测取电机工作时最大电流、稳态电流、励磁电流、电枢电压值。各机构起、制动时间测量值应符合

设计要求。

6.6.5在完成表1规定的试验后,应进行额定载荷下起升、小车运行同时联合动作试验三次,试验过程

中,起升、小车制动各进行三次。此外按表1序号1规定的循环内容进行二次偏心载荷试验,偏心距为箱

体长、宽的10%或(按订货合同规定),试验中各机构应工作正常、无异常响声,结构件应完好无损。

6.6.6测量司机室座席处在起升、小车运行同时联合动作时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测量值

应不大于0.2g,

6.6.了检查小车运行至前臂梁与主梁铰点附近时,前臂梁小车轨道与主梁小车轨道交岔处的下沉情

况。

6.了动载试验

6.7.1动载试验是验证起重机的机构、结构和制动器在1.1倍额定载荷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及承载能

GB/T15360一94

力。由于执行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订货合同,最大试验载荷可增至1.2倍额定载荷。

6.7.2试验中各机构工作正常,各机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无残余变形和损坏现象,连接处未松动,无

异常响声,固定结合面不渗油,运动结合面无异常渗油和滴油现象,则认为这项试验良好。

6.7.3试验时,起重机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控制,各机构均为中档速度运转或2/3高速运转。

6.7.4试验中应包括悬挂着的载荷作空中起升运动,试验载荷在空中起动时均不得出现反向动作和瞬

时下滑现象。

6.7.5动载试验的工况见表2

表2

序号试验工况一次循环内容循环次数

试验载荷由海侧轨道与陆侧轨道中间地面起升至最大

前臂梁呈水平状态;最大工作前高度(中间制动一次)一运行至最大工作前伸距处(中间

12

伸距;1.1倍额定起重量制动一次)一下降至接近地面(中间制动一次)一再上升

至最大高度一运行至原位一下降到地面

试验载荷由海侧轨道与陆侧轨道中间地面起升至最大

前臂梁呈水平状态,最大工作后高度(中间制动一次)一运行至最大工作后伸距处(中间

22

伸距八.1倍额定起重量制动一次)一下降至接近地面(中间制动一次)一再上升

至最大高度一运行至原位一下降到地面

6.7.6在完成表2规定的循环内容后,应进行1.1倍额定载荷下起升、小车运行同时联合动作试验一

次,试验过程中,起升、小车制动各进行二次,各机构应工作正常、无异常响声、结构件完好无损。

6.8结构强度、刚度试验

6.8.1结构试验是验证起重机结构件在额定载荷、静态试验载荷和动态试验载荷作用下的承载能力。

6.8.2试验中结构强度、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无残余变形和损坏现象,焊缝无裂纹,表面油漆不打皱。

6.8.3测点选择

应力及变位测试点应根据起重机结构受力分析,合理选定在危险应力区。即:

a.均匀高应力区;

b。应力集中区;

c,压杆的弹性屈曲区。

6.8.4应变片的粘贴

在应力集中区,应变片应尽可能贴在高应力点。对承受大弯矩同时又承受集中载荷的断面,应考虑

在两个位置贴片。即:

a。应变片贴在集中载荷作用处或近旁;

b.应变片贴在集中载荷作用处外,承受弯矩值大,且局部挤压应力影响较小处。

6.8.5粘贴应变片时应避开结构节点处,距离视节点处的加强筋板尺寸大小而定。特殊情况下可在加

强筋板上粘贴应变片。

6.8.6应力及变位测点布置,应记录于附录B参(考件)表中按(表Bl、表B2的格式)。

6.8.7试验前应接好应变检测系统,校准应变片、检测仪器及测量用导线的电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