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020-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DB22/T 5020-2019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monitoring technical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6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monitoringmeasurement
of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
DB22/T5020—2019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19年7月1日
2019·长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编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陆雨封面设计:徐艳彬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7548号邮政编码:130022
印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开本:850mm×1168mm1/32
印张:7.5字数:150千字
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232-0
版次:2019年6月第1版印次:2019年6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册子定价:87.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公告
第518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为吉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22/T5020-2019,自2019
年7月1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19年6月24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年全省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标
[2017]4号)要求,由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形成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
定;4变形监测控制网;5明(盖)挖法工程监测;6盾构法隧道
工程监测;7矿山法工程监测;8桥梁工程监测;9周边环境监测;
10线路结构变形监测;11监测方法及要求;12监测成果、信息反
馈及预警。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轨
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相关单位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长春市民
康路519号,邮编130041,联系电话:0431-88932615,电子邮箱:
jljsbz@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大学
长春市建设安全监督站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庆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马国田刘鹰修文秋孙会勇
孟昆鹏牛志国宋吉超宋伟
梁斌柳佳成孙超张辰龙
任干何晓辉陈晨王怀宝
牛雪峰马雪梅张健全曹国利
江涛林森高秀岩吕大桅
满韵玲王昌洪王臣陈燚
熊飞莫中生张博张文春
庞炜王伟苗壮周松
董嘉莲马传程方长明郭源明
刘吉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军刘永中贺少辉李明
陶乐然周毅杨彬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5
3基本规定...........................................................................................6
3.1基本要求..................................................................................6
3.2基坑、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9
3.3基坑、隧道工程监测等级划分............................................11
4变形监测控制网.............................................................................14
4.1一般规定................................................................................14
4.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15
4.3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16
4.4基准点的校核........................................................................18
5明(盖)挖法工程监测.................................................................20
5.1一般规定................................................................................20
5.2监测项目................................................................................20
5.3监测点布设............................................................................21
5.4现场巡查................................................................................27
5.5监测频率................................................................................28
5.6监测控制值............................................................................30
5.7装配式混凝土车站结构监测................................................34
6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35
6.1一般规定................................................................................35
6.2监测项目................................................................................35
6.3监测点布设............................................................................36
6.4现场巡查................................................................................37
6.5监测频率................................................................................38
6.6监测控制值............................................................................39
7矿山法工程监测.............................................................................41
7.1一般规定................................................................................41
7.2监测项目................................................................................41
7.3监测点布设............................................................................42
7.4现场巡查................................................................................45
7.5监测频率................................................................................46
7.6监测控制值............................................................................47
8桥梁工程监测.................................................................................49
8.1一般规定................................................................................49
8.2监测项目................................................................................49
8.3监测点布设............................................................................50
8.4现场巡查................................................................................51
8.5监测频率................................................................................52
8.6监测控制值............................................................................54
9周边环境监测.................................................................................55
9.1一般规定................................................................................55
9.2建(构)筑物........................................................................56
9.3桥梁....................................................................................57
9.4地下管线................................................................................59
9.5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60
9.6城市轨道交通设施................................................................61
9.7既有公路隧道........................................................................65
9.8既有铁路................................................................................66
9.9地表水体及水利设施............................................................67
9.10监测控制值............................................................................69
10线路结构变形监测.....................................................................73
10.1一般规定..............................................................................73
10.2线路结构变形监测要求......................................................74
11监测方法及要求.........................................................................76
11.1一般规定..............................................................................76
11.2水平位移监测......................................................................77
11.3竖向位移监测......................................................................80
11.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83
11.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84
11.6净空收敛监测......................................................................85
11.7爆破振动监测......................................................................87
11.8孔隙水压力监测..................................................................88
11.9地下水位监测......................................................................89
11.10岩土压力监测....................................................................90
11.11支撑内力、锚杆(索)拉力监测....................................90
11.12结构应力监测....................................................................91
11.13挠度监测............................................................................91
11.14倾斜监测............................................................................92
11.15裂缝监测............................................................................93
11.16轨道静态几何形位监测....................................................94
11.17三维激光扫描测量............................................................94
11.18近景摄影测量....................................................................95
11.19自动化监测........................................................................96
11.20现场巡查............................................................................97
11.21远程视频监控....................................................................97
12监测成果、信息反馈及预警.....................................................98
12.1监测成果..............................................................................98
12.2信息反馈............................................................................101
12.3预警....................................................................................101
附录A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103
附录B现场巡查报表...................................................................119
附录C现场巡查预警表...............................................................123
附录D监测日报表......................................................................128
本标准用词说明...............................................................................133
引用标准名录...................................................................................134
附:条文说明..................................................................................135
1总则
1.0.1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成果可靠,确保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工程运
行维护的监测工作。
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设计及施工方案、地质条
件、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编制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
标准化实施监测,为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和安全运营及时提供准
确、可靠的监测成果。
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
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依据城市交通
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以列车
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包括:地铁系
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
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1.2工程监测monitoringmeasurement
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获取
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对象的形状、位置、应力等的变化特征及发展
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定、反馈的全过程。
2.1.3变形监测deformationmonitoring
对工程结构、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等监测对象的竖向、水平、倾
斜等变化所进行的量测工作。
2.1.4力学监测mechanicalmonitoring
对工程结构、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等监测对象所承受的拉力、压
力等变化所进行的量测工作。
2.1.5周边环境aroundenvironment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影响范围内既有或在建的建(构)筑物
(含文物古建)、管线、桥梁、隧道、地下工程设施、轨道交通设施、
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地表水体等的统称。
2.1.6周围岩土体surroundingrockandsoil
建设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岩体、土体、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条件的统称。
2
2.1.7工程自身风险engineeringrisk
因工程结构自身特点、地质条件复杂性、工程施工等可能导致
的工程结构安全性受到影响或发生破坏的风险。
2.1.8环境风险surroundingsrisk
因工程施工可能导致周边环境安全性受到影响或发生破坏的
风险。
2.1.9工程影响分区influencedzoneduetoconstruction
根据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受工程施工影响程度的大小而划
分的区域。
2.1.10工程监测等级monitoringmeasurementgrade
根据建设工程自身、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风险大小的不同,
对工程监测进行的等级划分。
2.1.11变形监测控制网controlnetworkfordeformationmonitoring
由若干已知或假定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测量控制点构成,用以获
取监测点的平面坐标或高程数据的网。
2.1.12基准点referencepoint
为进行变形测量而布设的稳定的、需长期保存的测量控制点。
2.1.13工作基点convenientreferencepoint
离监测区域较近,便于变形测量使用且相对稳固的测量控制点。
2.1.14监测点observation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对象上,能够反映监测对象力学或变形
特征的观测点。
2.1.15监测控制值limitedvalueformonitoring
为满足工程结构安全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控制监测对象的状
态变化,针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变化量所设定的受力或变形的
设计允许值的限值。
2.1.16冻融freezingandthawing
冻融是指土层由于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和升至零度以上而产生
冻结和融化的一种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
3
2.1.17线路结构raillinesstructure
轨道交通工程线路中的隧道、高架桥梁、路基和轨道等结构的
总称。
4
2.2符号
B——矿山法隧道或导洞开挖宽度;
D——盾构法隧道开挖直径;
D′——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f——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
f1——荷载设计值;
f2——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
fy——支撑、锚杆的预应力设计值;
H——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底板埋深、边坡高度;
Hg——室外地面起算的建(构)筑物高度;
i——隧道地表沉降曲线Peck计算公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l——相邻基础的中心距离;
L——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Lg——地下管线管节长度;
Ls——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
n——两个基准点之间的测站数;
S——竖向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φ——内摩擦角;
vd——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vs——竖向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δ——高差差值限差;
μ——对应精度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
F·S——传感器的满量程。
5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在施工阶段对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
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运行维护阶段应对隧道、高架桥梁、路基和轨
道、重要附属结构等进行监测。
3.1.2施工阶段监测应为分析和预测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
环境的安全状态及发展态势,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实施信息化施
工等提供监测信息。运行维护阶段监测应为分析线路结构的稳定性
对运营安全的影响,制定线路结构维修加固方案及运营安全管理等
提供监测成果资料。
3.1.3监测工作应遵循下列工作流程:
1收集、分析设计文件、施工组织方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及周边环境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现场踏勘并核实;
2编制和审查监测方案;
3监测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埋设、验收与保护;
4仪器设备校验和元器件标定;
5监测点初始值测定;
6监测信息采集;
7监测信息处理和分析;
8提交监测日报、警情快报、阶段性监测报告等;
9具备结束监测条件时,应提交停测申请报告;
10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及相应的成果资
料。
3.1.4监测方案编制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并根据工程特
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分析研究风险因素、关键部位和关
6
键工序,有针对性地编制。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建设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工程风险特点;
3监测目的和依据;
4监测范围和工程监测等级;
5监测对象及项目;
6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与保护要求,监测点布置图;
7监测方法和精度;
8监测频率、周期;
9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
施;
10冬期、冻融期监测措施;
11监测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要求;
12监测信息反馈制度;
13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
14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管理制度。
3.1.5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
分区、设计及施工的要求合理确定,并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
和安全状态。
3.1.6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满足评价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
安全状态的要求;
2埋设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并便于观测,不应影响和妨碍监测
对象的正常受力和使用;
3针对土体季节性冻胀和融沉的特点,地表沉降监测点埋深
宜超过最大冻土深度,按本标准附录A执行;
4监测点应埋设稳固,标识清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1.7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远程视频等多种手段
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信息的采集,对穿越既有轨道交通、重要建
7
(构)筑物等安全风险较大的周边环境以及特殊工程,宜采用远程
自动化实时监测。
3.1.8施工阶段监测的频率和监测期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方法、
施工进度、监测对象特点、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综合确定,冻
融期间的监测频率宜根据实际气温和工况进行调整;运行维护阶段
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结构特点、所处区域地层稳定情况、结构缺陷和
病害情况、周边施工扰动特点等综合确定;应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变
化过程。
3.1.9施工阶段现场巡查应不低于同期监测频率,并按本标准附录
B填写巡查记录,在关键工况、恶劣天气、冻融期间等特殊情况下
应适当增加巡查频率。
3.1.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含有监测点布置图,
并明确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变形监测控制值应包括变形监测数据
的累计变化值和变化速率值,力学监测控制值宜包括力学监测数据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1.11监测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发现影响工程及
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报告;仪器监测数据或巡查
达到预警标准时应及时进行警情报送,并提高监测及巡查频率。
3.1.12当工程遇到下列情况时,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
1穿越风险等级为一级且产权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重要建(构)
筑物;
2穿越或邻近既有轨道交通设施;
3高速公路、桥梁、机场跑道等重要设施;
4穿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
5穿越断裂带、地裂缝、强冻胀等不良地质条件;
6采用新工艺、新工法或有其它特殊要求。
3.1.13突发风险事件时的应急抢险监测应在原有监测工作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加密监测点、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项目;当有危
险事故征兆或特殊工况时,应实时跟踪监测,必要时进行远程自动
8
化实时监测。
3.1.14施工阶段工程监测应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起止条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监测初始值应在施工影
响前采集;
2基坑回填完成、竖井或矿山法隧道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后,
可结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
3盾构法隧道完成贯通、设备安装施工后,可结束管片结构
的监测工作;
4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
稳定时,可结束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周边建(构)
筑物变形的稳定标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有关规定;
5满足设计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
3.2基坑、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
3.2.1基坑、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扰动
和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划分,可分为主要、次要和可能三个
工程影响分区。
3.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3.2.2的规定进行划分。
表3.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
基坑工程影响区范围
主要影响区(Ⅰ)基坑周边0.9H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基坑周边0.9H~2.0H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Ⅲ)基坑周边2.0H范围外
注:1H——基坑设计深度(m);
2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
和。
9
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3.2.3的规定进行划分。隧道
穿越基岩时,应根据覆盖土层特征、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及岩
体结构与构造等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工程影响分区界线。
表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
隧道工程影响区范围
主要影响区(Ⅰ)隧道正上方及沉降曲线反弯点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隧道沉降曲线反弯点至沉降曲线边缘3.0i外
可能影响区(Ⅲ)隧道沉降曲线边缘3.0i外
注:i——隧道地表沉降曲线Peck计算公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m)。
3.2.4基坑、隧道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
方法和措施等进行调整。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调整工程影响
分区界线:
1隧道、基坑周边土体以有机质土、淤泥质土等高压缩性土
为主时,应增大工程主要、次要影响区范围;
2工程处于不良地质体或特殊性岩土发育区域,应根据其分
布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调整工程影响分区界线;
3采用锚索或锚杆支护、注浆加固、高压旋喷等工程措施时,
应根据其对岩土体的扰动程度和影响范围调整工程影响分区界线;
4采用降水施工措施的工程影响分区界线应根据不同地质条
件下的降水影响范围和预计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调整;
5施工过程中,工程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或地下管
线出现严重变形,或出现涌水、涌砂、管涌等异常情况时,宜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增大工程主要、次要影响区。
3.2.5监测范围应包含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并应根据基坑深
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施工工法、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形式、
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
10
3.3基坑、隧道工程监测等级划分
3.3.1基坑、隧道工程监测宜根据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
险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工程监测等级的划分。
3.3.2基坑、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宜根据工程支护结构发生变形
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
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等
按表3.3.2划分。
表3.3.2基坑、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
工程自身
等级划分标准
风险等级
基坑设计深度H≥20m;
一级
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隧道
基坑设计深度10m≤H<20m;
二级浅埋隧道,近距离并行或交叠的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大
断面隧道
基坑设计深度H<10m;
三级
深埋隧道,一般断面隧道
注:1H——基坑设计深度(m);
2超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大于100m2的隧道;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
尺寸在50m2至100m2的隧道;一般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10m2至
50m2的隧道;
3近距离隧道是指两隧道间距在一倍开挖宽度(或直径)范围以内;
4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根据施工工法、围岩等级、隧道覆土
厚度与开挖宽度(或直径),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3.3.3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
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周
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工程的危害性
按表3.3.3划分。
11
表3.3.3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周边环境
等级划分标准
风险等级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重要建(构)筑物、
一级
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
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二级次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铁路、重要建(构)
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隧道工程上穿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铁路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
政设施;
三级
次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
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次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
四级
政设施
3.3.4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水
文地质条件按表3.3.4划分。
表3.3.4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地质条件
等级划分标准
复杂程度
地形地貌复杂;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存
复杂
在膨胀性、特强冻胀性等特殊岩土需要专门处理;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治理
地形地貌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的
中等
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地形地貌简单;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简单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
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注: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从复杂开始,向中等、简
单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12
3.3.5基坑、隧道工程监测等级可依据本标准表3.3.2、表3.3.3、
表3.3.4及相关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按表3.3.5进行划分。
表3.3.5基坑、隧道工程监测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
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
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二
推荐标准
- DB45/T 1120-2014 甘蔗装车机 作业质量 2014-12-10
- DB41/T 293.5-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2014-12-30
- DB45/T 1096-2014 旱情评价指标 2014-11-20
- DB45/T 1094-2014 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2014-10-25
- DB41/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2014-12-30
- DB45/T 1103-2014 桑蚕茧制丝用水通用技术条件 2014-11-20
- DB45/T 1119-2014 甘蔗种植机 作业质量 2014-12-10
- DB45/T 1108-2014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 2014-12-01
- DB45/T 1082-2014 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质量分级 2014-10-25
- DB41/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