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

DB14/T 2871-2023

山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4/T 2871-2023
标准类型
山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04
实施日期
2024-03-04
发布单位/组织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石窟寺病害识别、认定、分类、评估等保护实践工作。摩崖造像、摩崖题刻、大型露 天碑刻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可参照执行。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云冈研究院、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张润平、卢继文、范潇、闫宏彬、樊尧、孙波、王家鑫、温晓龙、郝健枫、马 佳翼
出版信息: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20

CCSA22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

2023-12-04发布2024-03-04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4/T2871—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病害类型...........................................................................2

5病害图示...........................................................................4

附录A(资料性)石窟寺常见病害及对应照片............................................7

附录B(资料性)石窟寺病害图示使用范例.............................................27

参考文献.............................................................................29

I

DB14/T287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0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冈研究院、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润平、卢继文、范潇、闫宏彬、樊尧、孙波、王家鑫、温晓龙、郝健枫、马

佳翼。

II

DB14/T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石窟寺病害与图示的术语和定义、病害类型和病害图示。

本文件适用于石窟寺病害识别、认定、分类、评估等保护实践工作。摩崖造像、摩崖题刻、大型露

天碑刻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0237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

WW/T0021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

WW/T0063-2015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

3术语和定义

WW/T0063-2015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石质文物

以天然岩石作为建造材料的,或以自然岩体作为赋存基础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古

迹。

[来源:WW/T0063-2015,3.1]

石窟寺

开凿于山崖上洞窟式的寺院遗迹。

[来源:WW/T0063-2015,3.2]

石窟寺病害

指石窟寺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

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

结构失稳

石窟寺主体结构或其所依存的岩土体所产生的局部或整体不稳定的现象。

注:一般包括危岩体、破碎带等。

水害

指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或凝结水等在石窟寺岩石内部充盈或表层出现的现象。

1

DB14/T2871—2023

表层劣化

石窟寺岩石表层所产生的破坏文物表层结构完整性、改变表面形态或影响文物价值体现的破坏现

象。

注:一般包括剥离、差异风化、表层污染、盐害、生物病害、刻画等。

4病害类型

裂隙

4.1.1构造裂隙:系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在应力作用下,岩体沿一定方向开裂,或使原来的节理、

层理开裂形成裂隙的现象,一般来说裂隙面平直,延伸的距离长,影响的范围大。参见图A.1;

4.1.2卸荷裂隙:因自然地质作用或洞窟开凿导致岩体应力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的裂隙。此类裂隙大多

接近平行于崖壁面或洞窟壁面,裂隙面较粗糙。参见图A.2;

4.1.3风化裂隙:由于风化作用导致的裂隙。主要在岩石浅表层发育,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沿

岩石层理、节理或原有裂隙发育,延伸进入岩体内部较浅,多呈现内小外大的“V”字形,参见图A.3;另

一种是接近平行或垂直于崖壁面、洞窟壁面或窟顶的表层开裂,延伸较短,往往形成鳞片状、片状、层

状、块状或板状等剥离病害。参见图A.4。

危岩体

4.2.1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各种结构面互相切割,形成的可能顺结构面坍

塌破坏的分离体。

4.2.2此类病害按破坏形式分为滑塌式(参见图A.5)、倾倒式(参见图A.6)、坠落式(参见图A.7)

及悬臂式(或顶板梁折式,参见图A.8);按表观形态又可分为块状(体)、板状(体)、楔形(体)

等。

破碎带

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多组裂隙与层理等互相交错切割形成的带状或面状

分布的严重残损现象,往往形成数量较多、规模不等的破碎岩石。参见图A.9。

缺失

4.4.1石窟自身结构、构造不完整,对洞窟结构或者文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参见图A.10;

4.4.2石质文物本体局部或全部被盗凿,有明显盗凿的痕迹。参见图A.11。

水害

4.5.1渗漏水: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在洞窟壁面、窟顶等渗出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裂隙、破损

等原因联通石窟与外界水源造成的。参见图A.12;渗漏的类型可参照WW/T0063-2015执行。

4.5.2面流水:大气降水或渗漏等原因造成的水在崖壁面或洞窟壁面漫流的现象。参见图A.13。

4.5.3积水:窟龛地面、窟顶或壁面上部、壁面或造像等凹陷处积水的现象。其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和地下水(山体渗水)。参见图A.14。

4.5.4毛细水:岩石孔隙及裂隙毛细作用而形成的水害。参见图A.15。

4.5.5凝结水: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凝结在洞窟壁面表面及内部的液态水。参见图A.16。

2

DB14/T2871—2023

剥离

4.6.1粉状剥离(粉化):劣化层呈粉末状剥离的现象。岩石中胶结物或矿物风化后产生的各种细小

的矿物颗粒、岩屑及矿化产物等,一般小于0.06mm,更多的是微米级别的粉末。参见图A.17。

4.6.2粒状剥离:劣化层呈颗粒状剥离的现象。多发生在中粗粒砂岩、花岗岩等矿物晶体较大的岩石

中,根据矿物晶体大小一般在10mm以下,个别会达到10mm或更大。参见图A.18。

4.6.3鳞片状剥离:劣化层呈鱼鳞状剥离的现象。大小一般在1cm2~2cm2左右,厚度一般小于0.5mm,

多数只有微米级,常伴有卷曲等形态。参见图A.19。

4.6.4块状剥离:劣化层呈块状部分与母岩脱离的现象。参见图A.20;

4.6.5空鼓:劣化层表层鼓起、分离形成空腔的现象。该类病害往往周边没有破损,或破损很小,肉

眼观察难以发现。参见图A.21。

4.6.6片状剥离(起翘):劣化层呈片状与母岩部分脱离的现象。一般边缘开裂的长度大于其周长的

50%;厚度多小于10mm,集中在0.5mm~8mm之间,多呈现中间厚边缘薄的现象;一般接近平行于所在

壁面或窟顶;强度较低,人力按压可以轻易折断或破损;与母岩之间往往夹杂岩屑或风化产物等,有时

会有低等动植物生存在其缝隙中。参见图A.22。

4.6.7层状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