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422-2015 个体防护装备 护听器的通用技术条件

GB/T 31422-2015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hearing protector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1422-201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5-15
实施日期
2015-10-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耳罩式和耳塞式护听器的要求、物理性能测试、声学性能测试及标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工作场所中使用的耳罩式和耳塞式护听器。
本标准不适用于带孔或阀的护听器的声学性能测试和带电路护听器的电路开启状态下的声学性能测试。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3M中国有限公司、霍尼韦尔综合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厦门高科防静电装备有限公司、江西联创电声有限公司
起草人:
杨文芬、刘宏娟、方向明、刘玉飞、徐盛、林国成、刘基、罗穆夏、陈倬为、智红亮、张鹏、余萌、刘金艳、宫国卓、谢小静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6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340.99

C73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31422—2015

个体防护装备护听器的通用技术条件

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Generaltechnicalrequirementsforhearingprotectors

2015-05-15发布2015-10-01实施

GB/T31422—2015

前言m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分类和号型4

4.1分类4

4.2号型4

5要求4

5.1一般要求4

5.2耳罩的技术要求5

5.3耳塞的技术要求6

6测试方法6

6.1测试流程6

6.2样品数量6

6.3试验环境7

6.4物理性能测试7

6.5声学性能测试23

7标识26

7.1耳罩26

7.2耳塞26

8制造商提供的信息26

8.1耳罩26

8.2耳塞2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护听器技术要求的适用条件29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测试流程30

参考文献33

T

GB/T31422—2015

■i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参考了BSEN352系列标准和BSEN13819系列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3M中国有限公司、霍尼韦尔综合科技(中国)有限

公司、厦门高科防静电装备有限公司、江西联创电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芬、刘宏娟、方向明、刘玉飞、徐盛、林国成、刘基、罗穆夏、陈倬为、智红亮、

张鹏、余萌、刘金艳、宫国卓、谢小静。

m

GB/T31422—2015

个体防护装备护听器的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耳罩式和耳塞式护听器的要求、物理性能测试、声学性能测试及标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丁作场所中使用的耳罩式和耳塞式护听器。

本标准不适用于带孔或阀的护听器的声学性能测试和带电路护听器的电路开启状态下的声学性能

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11安全帽

GB/T7584.1声学护听器第1部分:声衰减测量的主观方法

GB/T7584.2声学护听器第2部分:戴护听器时有效的A计权声压级估算

GB/T7584.3声学护听器第3部分:使用专用声学测试装置测量耳罩式护听器的插入

损失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护听器hearingprotector

保护听觉、使人免受噪声过度刺激的防护用品。

[GB/T23466—2009,定义3.1]

3.2

耳罩ear-mu

由压紧耳廓或围住耳廓四周并紧贴头部的罩杯等组成的护听器。

注:罩杯通过环箍或可装配到安全帽上的支撑臂固定和夹紧。

3.3

罩杯cup

安装在耳罩环箍或支撑臂上的具有一定隔声能力的杯状组件。

注:通常配有罩杯垫和吸声内衬。

3.4

罩杯垫cushion

装配在罩杯边缘的可变形的组件。

注:通常包含泡沫塑料或液体填充物,用丁•改进耳罩佩戴舒适性和密合性。

3.5

吸声内衬liner

罩杯内部的吸声材料。

1

GB/T31422—2015

3.6

卫生护层hygienecovers

覆盖在罩杯垫上的随弃式保护层。

注:使罩杯垫免受脏物、汗水、化妆品等的影响。

3.7

安全帽safetyhelmet

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由帽壳、帽衬、下额带、附件组成。

[GB2811—2007,定义3.1]

3.8

支撑臂cupsupportingarm

通过罩杯压紧罩杯垫、确保耳罩贴紧耳部周围,与安全帽外壳相连的臂状物。

3.9

环箍headband

通过施加一定夹紧力、确保耳罩或耳塞贴紧耳部的半圆环。

3.10

头带headstrap

经过头顶,连接在罩杯上或环箍上的柔性带。

注:颈后式或下颊式佩戴时,用于保持耳罩的位置。

3.11

环箍式耳罩headbandear-mus

通过环箍连接罩杯的耳罩。

3.12

挂安全帽式耳罩ear-musattachedtoanindustrialsafetyhelmet

可通过支撑臂装配到安全帽上使用的耳罩”

注:通常设计有停用、待用、使用二个位置。

3.13

停用位置parkingposition

挂安全帽式耳罩的罩杯高于安全帽帽沿的固定位置。

3.14

待用位置stand-byposition

挂安全帽式耳罩的罩杯低于安全帽帽沿、罩杯垫不与头部或耳部接触的固定位置。

3.15

耳塞ear-plugs

塞入外耳道内,或堵住外耳道入口的护听器。

注:塞入外耳道内的称为全插人式耳塞,堵住外耳道入口的称为半插入式耳塞。

3.16

随弃式耳塞disposableear-plugs

不可清洁、用后即废弃的耳塞。

3.17

可重复使用的耳塞re-usableear-plugs

可清洁、多次使用的耳塞。

3.18

塑形耳塞formableear-plugs

佩戴前需要进行某些塑形操作的耳塞。

注:塑形耳塞也称为慢回弹耳塞。

2

GB/T31422—2015

3.19

预成形耳塞pre-formedear-plugs

佩戴前不需进行塑形操作的耳塞。

3.20

定制型耳塞custommouldedear-plugs

用佩戴者耳甲腔和外耳道印模制成的耳塞。

3.21

环箍式耳塞headbandear-plugs

通过坏箍连接的耳塞。

3.22

听阈thresholdohearing

在规定条件下,受试者对重复试验能作出50%正确察觉的最低声压级。

[GB/T7584.1—2004,定义3.7]

3.23

插入损失insertionloss

在规定条件下的规定声场中,用专用声学测试装置中的传声器测量得到的无听力防护和有听力防

护时的1/3倍频带声压级的代数差。

注:插入损失以分贝(dB)表示。

3.24

声衰减soundattenuation

对一给定的测试信号,受试者无听力防护和有听力防护时的听阈之差。

注:声衰减以分贝(dB)表示。

3.25

基本组合basiccombination

挂安全帽式耳罩和制造商给定型号及号型的安全帽的组合。

3.26

附加组合supplementarycombination

挂安全帽式耳罩和制造商提供的不同于基本组合型号或号型的安全帽的组合。

3.27

测试高度testheight

在固定支架上,穿过耳廓模拟器安装孔中心的轴线与环箍或帽壳支撑垫顶点的垂直距离。

注:见图1、图2、图4。

3.28

测试宽度testwidth

在固定支架上,穿过侧板外表面上耳廓模拟器安装孔中心的垂线间的水平距离。

注:见图1、图2、图4。

3.29

佩戴高度wearingheight

安全帽在佩戴时,帽箍底部至头顶最高点的轴向距离。

[GB2811—2007,定义3.15]

3.30

专用声学测试装置acoustictestfixture;ATF

接近成人人头平均尺寸的装置。

3

GB/T31422—2015

注:专用声学测试装置用于测量耳罩式护听器的插入损失,其中包括一个测量声压级的传声黑。

:GB/T7584.3—2011,定义3.4]

3.31

非平面罩杯垫适配器non-planarcushionadaptor

可安装到固定支架上的适配器。

注:将带有非平面罩杯垫的耳罩装到两个侧板处于平行状态的固定支架上时,用于使罩杯垫的中心位于穿过力传

感器中心的水平轴线上。

4分类和号型

4.1分类

4.1.1耳罩式护听器

按佩戴方式分为环箍式耳罩和挂安全帽式耳罩,其中环箍式耳罩分为头顶式、颈后式、下额式、多向

环箍式。头顶式指佩戴时环箍经过头顶;颈后式指佩戴时环箍经过颈后;下须式指佩戴时环箍经过下

须;多向环箍式指可按头顶式、颈后式及下额式佩戴。

4.1.2耳塞式护听器

按设计类型分为塑形耳塞、预成形耳塞、定制耳塞等;按佩戴方式分为环箍式耳塞和不带环箍的耳

塞,其中环箍式耳塞分为头顶式、颈后式、下额式、多向环箍式;按使用次数分为随弃式耳塞、可重复使用

的耳塞。

4.2号型

环箍式耳罩、挂安全帽式耳罩、环箍式耳塞按适应性一般分为大号、屮号、小号3个号型,用字母L、

M、S分别表示。

注:1副护听器可对应一种以上的号型。

5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材料

5.1.1.1护听器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应柔软有韧性,对皮肤无刺激,不应掉色,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或产

生任何其他对健康不利的影响。

5.1.1.2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清洁和消毒后,护听器所有材料应无变形、收缩等引起性能改变的明

显变化。

5.1.1.3在耳塞使用期内,接触汗液、耳垢或耳道内的其他类似物质后,性能不应发生明显劣化。

5.1.2结构

5.1.2.1耳罩的所有部件应表面光滑、无尖锐边缘。

5.1.2.2可由用户更换罩杯垫或吸声内衬的耳罩,进行更换操作时应无需使用专用T具。

5.1.2.3环箍式耳罩质量超过150时,除仅以头顶式佩戴的耳罩外,均应配备头带。

5.1.2.4按照产品说明书佩戴和使用时,耳塞的所有部件都不应对佩戴者造成任何伤害。

5.1.2.5按照产品说明书佩戴和使用时,取出耳塞时应无需使用工具或器械。

4

GB/T31422—2015

5.1.2.6应为每副可重复使用的耳塞提供可反复使用的确保卫生的封闭包装。

5.2耳罩的技术要求

5.2.1总则

耳罩技术要求的适用条件见附录A。

5.2.2适应性

按6.4.1.2测试,罩杯/环箍的调节范围及罩杯垫间的宽度应能使耳罩与固定支架相匹配。

5.2.3罩杯旋转性

按6.4.1.3测试,罩杯垫应持续、严密接触测试装置侧板。

5.2.4夹紧力

按6.4.1.4测试,耳罩的夹紧力不应大于14N。对于夹紧力可调的耳罩,夹紧力应能调至14N或

低于14No

5.2.5罩杯垫压强

按6.4.1.5测试,罩杯垫压强不应大于4500Pa。对于夹紧力可调的耳罩,将夹紧力调至14N(如果

夹紧力无法达到14N,将夹紧力调至低于14N的最大值)时,罩杯垫压强不应大于4500Pa。

5.2.6抗跌落性能

按6.4.1.6测试,除可更换的罩杯垫之外.耳罩应无破损,挂安全帽式耳罩的罩杯和支撑臂均不应破

损。如果耳罩部件出现脱落,重新正确组装时,应无需使用工具或备件。

5.2.7低温抗跌落性能

按6.4.1.7测试,除可更换的罩杯垫之外,耳罩应无破损。挂安全帽式耳罩的罩杯和支撑臂均不应

破损。如果耳罩部件出现脱落,重新正确组装时,应无需使用工具或备件。

5.2.8抗疲劳性能

按6.4.1.8测试,各部件应无断裂和裂缝。

5.2.9待用位置机械耐久性

按6.4.1.9测试,各部件应无断裂和裂缝。

5.2.10夹紧力变化

5.2.10.1按6.4.1.10测试,夹紧力变化不应超过±15%。

5.2.10.2完成6.4.1.1〜6.4.1.10.2后,按6.4.1.4测试的夹紧力不应大于14No

5.2.11抗泄漏性

按6.4.1.11测试,罩杯垫应无破裂或液体泄漏。

5.2.12阻燃性

按6.4.1.12测试,接触加热棒后耳罩的任何部分不得燃烧,且移开加热棒后耳罩不阴燃。

5

GB/T31422—2015

5.2.13插入损失

按6.5.1测试,至少连续4个1/3倍频带的插入损失的标准差不应大于4.0dB,并且任何1/3倍频

带的标准差不应大于7.0dBo

5.2.14声衰减

按6.5.2测试,(Mf—SJ值不应小于表1中规定的数值。

表1声衰减要求

频率/Hz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Mf-Sr)/dB581012121212

注:是按规定方法测得的平均声衰减,Sf是标准差。

5.3耳塞的技术要求

5.3.1总则

耳塞技术要求的适用条件见附录A。

5.3.2适应性

按6.4.2,2测试,环箍的调节范围应能使耳塞与固定支架相匹配。

5.3.3抗跌落性能

按6.4.2.3测试,耳塞应无破损。如果耳塞部件出现脱落,重新正确组装时,应无需使用T具或

备件。

5.3.4低温抗跌落性能

按6.4.2.4测试,耳塞应无破损。如果耳塞部件出现脱落,重新正确组装时,应无需使用T具或

备件。

5.3.5阻燃性

按6.4.2.5测试,接触加热棒后耳塞的任何部分不得燃烧,且移开加热棒后耳塞不阴燃。

5.3.6声衰减

按6.5.2测试,(Mf—值不应小于表1中规定的数值。

6测试方法

6.1测试流程

测试流程图见附录B。

6.2样品数量

6.2.1环箍式耳罩的样品数量为10副。

6

GB/T31422—2015

6.2.2挂安全帽式耳罩基本组合的样品数量为10套;每增加一种型号或号型的安全帽,应增加6套附

加组合样品。

6.2.3耳塞的样品数量为30副。

6.3试验环境

除测试程序另有要求外,样品的调节和试验环境温度为(22±5)°C,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样品的

调节时间不应少于4h。

6.4物理性能测试

6.4.1耳罩

6.4.1.1称重

将每一副耳罩称重,报告10副耳罩质量的平均值,精确到10

6.4.1.2适应性测试

6.4.1.2.1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包括:

a)固定支架。测试环箍式耳罩、挂安全帽式耳罩的固定支架示例分别见图1、图2;

b)耳廓模拟器见图3;

c)由制造商提供的非平面罩杯垫适配器。

7

GB/T31422—2015

说明:

1——环箍支撑垫;

2——直线型滚珠轴承

3侧板(推板);

4——轴;

5——联接轴;

6力传感器;

7侧板(调整板);

a测试高度;

I)测试宽度。

图1测试环箍式耳罩适应性、罩杯旋转性、夹紧力、罩杯垫压强的固定支架示例

8

GB/T31422—2015

单位为毫米

-

-

-

,十-

IIK

说明:

a——测试宽度;

b测试高度115mrn;

c测试高度130mrn;

d测试高度140mrn;

e——耳廓模拟器安装孔;

f——透明塑料侧板。

尺寸允许偏差±1mm。

图2测试挂安全帽式耳罩适应性的固定支架示例

单位为毫米

»-1

b)左侧耳廓模拟器的俯视图

c)右侧耳廓模拟器的俯视图

说明:

1代表折线。

尺寸允许偏差±0.2miiio

图3耳廓模拟器

9

GB/T31422—2015

6.4.1.2.2环箍式耳罩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将耳廓模拟器安装到固定支架两个侧板上,耳廓模拟器中心的孔位于力传感器的水平轴线上。

对于头顶式耳罩及下须式耳罩,使耳廓模拟器的长轴为垂向,对于颈后式耳罩,使耳廓模拟器

的短轴为垂向;

b)调整罩杯或环箍至它们的最长位置,如果耳罩夹紧力可调,将夹紧力调至最大;

c)将耳罩戴到固定支架上,环箍竖直,罩杯垫围住耳廓模拟器;

d)按表2中的测试宽度和测试高度组合调整侧板间距和环箍支撑垫的高度;

e)检查是否满足:

1)对头顶式耳罩,环箍内侧顶点接触到环箍支撑垫;对颈后式耳罩或下颊式耳罩,环箍内侧

顶点接触坏箍支撑垫或高于环箍支撑垫;

2)罩杯垫和支架侧板的接触面保持连续,使罩杯垫能有效隔离耳罩内、外部;

注1:如果因耳罩结构的原因,不能正确装配到图1的固定支架时(例如,设计为环箍只能从颈后绕过的耳罩),使用

适宜的全头模测试,并选择图2中适合耳罩尺寸的高度安装耳廓模拟器。

注2:耳廓模拟器紧贴侧板的矩形区域(46mmXlOmm)内,允许罩杯垫和侧板不连续接触。

f)如果耳罩夹紧力可调,将夹紧力调至最小,并重复d)〜e);

)对于覆盖多个号型的耳罩,按表2中其他的测试宽度和测试高度重复a)〜f)。

表2耳罩适应性测试尺寸

测试宽度/mm

耳罩测试高度/mm

125145155

115SS/M

头顶式耳罩、

130S/MS/M/LM/L

下皴式耳罩

140M/LL

75SS/M

颈后式耳罩90S/MS/M/LM/L

105M/LL

115SS/M

挂安全帽式耳罩130S/MS/M/LM/L

140M/LL

注1:M、S、L指耳罩的号型,M代表中号,S代表小号丄代表大号。

注2:如果将非平面罩杯垫适配器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测试宽度为罩杯垫适配器外表面与穿过力传感器中心的

水平轴线相交的两点间的距离。

6.4.1.2.3挂安全帽式耳罩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按安全帽说明书调整帽衬,使佩戴高度最小并符合GB2811的要求;

b)如果挂安全帽式耳罩夹紧力可调,将夹紧力调至最大;

c)按表2的测试宽度,选择固定支架;

d)将耳廓模拟器安装到固定支架的侧板上,使耳廓模拟器的长轴为垂向;

e)按表2的测试高度调整耳廓模拟器的垂直位置;

f)将挂安全帽式耳罩戴到固定支架上,设定在使用位置,使罩杯垫围住耳廓模拟器,沿垂直轴线

向安全帽施加(5O±1)N的力;

10

GB/T31422—2015

)检查是否满足:罩杯垫和支架侧板的接触面保持连续,使罩杯垫能有效隔离耳罩内、外部;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