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753-2023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规范

DB52/T 1753-2023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s for nursing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贵州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2/T 1753-2023
标准类型
贵州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0-26
实施日期
2024-01-01
发布单位/组织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080

CCSC05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753—2023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规范

2023-10-26发布2024-01-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753—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环境要求............................................................................2

6防控措施............................................................................2

7评价与改进..........................................................................3

附录A(资料性)Morse跌倒风险评估....................................................5

附录B(资料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6

附录C(资料性)Braden压力性损伤评估.................................................8

附录D(资料性)导管滑脱风险护理评估.................................................10

I

DB52/T175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市观山湖区养老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炜、蔡鹏、乔筠、楚兰、李亚玲、叶青、李润、罗尚荣、乔国瑾、郑晓香、

饶佳琴、廖岚琳、覃维、李治敏、王辰竹、安丹、杨茜、徐倩、胡艳、付海燕、胡晓红、毛微微、孙亚

蓉、蔡方莉、曹红、吴薇娜、姚哲、冯华玉、何苏怡、文菁莲、袁明静。

II

DB52/T1753—2023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老年住院患者(以下简称患者)护理风险防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防控措施、

评价及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可参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WS/T431护理分级

YY0003病床

YY0571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医院电动床安全专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老年患者elderlypatient

年龄≥65岁的患者。

护理风险nursingrisk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损伤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

4基本要求

护理分级应按WS/T431的要求,如有重度依赖患者应建立老年护理常见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但不

限于风险评估、风险标识、风险告知、健康指导等制度。

应早期识别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烫伤、压疮、误吸、导管脱落的风险,并告知患者和家属可能

发生的风险、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

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加强巡视,建立动态的评估观察记录。

对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知识培训及考核每年不应少于1次。

对已发生的风险事件应有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1

DB52/T1753—2023

5环境要求

病房设计应符合GB50763的规定,病床应符合YY0003和YY0571的要求,宜配备患者安全防护

辅助用具,定期检查、维护并记录。

护理人员应将呼叫器及常用物品放在患者随手易取处。

病区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无障碍。拖地板应避开患者的活动高峰期,积水和油垢应及时清除,

地面湿滑需摆放“小心滑倒”警示牌。

睡前应开启夜间照明,浴室和卫生间内应安置防滑垫、扶手。

6防控措施

跌倒与坠床

6.1.1患者入院时应参照附录A、B要求,进行跌倒或坠床评估,并判断风险程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患者的年龄、神志、跌倒史、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体格检查、平衡及自理能力等情况。

6.1.2在院患者应根据其病情进展及药物使用情况,参照附录A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评估。

6.1.3应开展专科护理及因疾病而可能导致跌倒、坠床等预防措施的知识培训。

6.1.4应指导患者穿合体的衣裤,在走动时应穿合脚、防滑的平底鞋,不宜穿拖鞋。

6.1.5应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宜醒后卧床1分钟再坐起,坐起1分钟后再站立,站立1分钟后再行

走,行走时应有家属陪同。

6.1.6对65岁以上神志不清、烦躁、偏瘫、年老体弱、端坐位及半坐卧位等患者宜安置床档,必要时

加安全带,床头应有防跌倒标识。

6.1.7夜间护理人员应做好主动护理,定时巡视病房,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及时解决患者

的各种问题,及时回应患者呼叫。

压力性损伤

6.2.1应参照附录C要求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并判断危险程度。对非高度危险的患者,每2小时

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或感知觉障碍的患者变换体位1次;对高度危险的患者应增加变换体位频次。

6.2.2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对出汗、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及时更换潮湿被服。

6.2.3搬运卧床患者时,应采用双人、多人或提单式等搬运法。

6.2.4应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不应按摩局部压红皮肤和使用橡胶气圈,宜用预防压力性损伤

敷料保护皮肤,可使用气垫床或在骨隆突处采取局部减压等预防措施。

6.2.5使用鼻导管、面罩、夹板、石膏等医源性干预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局部皮肤观察与保护。

6.2.6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进行饮食指导,必要时提供合适的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进行营养支

持治疗,宜每周测量体重1次。

6.2.7应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

6.2.8卧床患者使用便器时,应抬高患者的臀部,不应拖拽。

烫伤

6.3.1使用热水袋时,应用布或毛巾进行包裹,不应直接接触皮肤,温度应低于50℃,并随时观察。

6.3.2使用各种热物理治疗仪器时,应按说明书要求,保持有效安全距离。患者如出现谵妄、烦躁不

安、不合作时,应在专人陪护下进行治疗。

6.3.3药物热疗时,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并询问患者感觉。

2

DB52/T1753—2023

6.3.4暖水瓶放置位置合理,并有固定装置。

6.3.5饮用热汤时温度应适宜,必要时进行说明。管饲喂养前,流食温度控制在38℃~40℃。

6.3.6灌肠前应按照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测量灌肠液温度。

误吸

6.4.1进餐护理

6.4.1.1协助患者进餐时,应以大小适宜、松软易咀嚼的食物为主,并保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餐。

6.4.1.2患者进餐时应取坐位或半卧位,颈、胸、腰部骨折或手术等患者不应采取坐位,宜使用侧卧

位。

6.4.1.3患者进餐时应保持安静,不宜讲话,进餐速度不宜过快,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进餐。

6.4.1.4患者进餐后应保持进餐时体位30分钟以上。

6.4.1.5出现一侧舌肌瘫痪、失语等尚能吞咽的患者,应协助进餐,把食物放在健侧,利于吞咽。

6.4.2管饲喂养护理

6.4.2.1管饲喂养前,协助患者呈半卧位,无禁忌症时床头抬高不应小于30º,喂养后30分钟内不宜

吸痰、变换体位、降低床头。

6.4.2.2管饲喂养前应确定胃管在胃内且通畅,并观察胃内容物的颜色、性质。

6.4.2.3食物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并注意保持适宜温度。

导管脱落

6.5.1应参照附录D要求进行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高度风险的患者床头应有警示标识,班班交接,

加强巡视。

6.5.2应观察管路位置,妥善固定导管,标识明确并定时评估。发现管路扭曲、移位、堵塞、打折、

受压时,应及时处理。

6.5.3应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性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6.5.4对情绪异常或烦躁不安的患者,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遵医嘱采用适宜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6.5.5应检查置管长度、管路衔接处有无松动及液体外渗,更换引流管及引流袋时应动作轻柔,使导

管各部位衔接紧密。

6.5.6留置胃管的患者,应根据导管自然弧度理顺胃管,并将胃管置于鼻腔中央再固定,如连接胃肠

减压装置,需将其妥善固定,不应牵拉。

6.5.7气管插管患者固定前应检查气管导管位置,固定胶布与导管间不留空隙,固定稳妥,上下牵拉

无移动。

6.5.8深静脉置管患者撤贴膜时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粘贴时从中间向边缘,贴紧皮肤。

6.5.9对有人工气道的患者,气囊压力应保持在25cmH2O~30cmH2O,出现躁动时应遵医嘱给予镇静

药物。

7评价与改进

应建立对患者常见护理风险防控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定期组织人员明确评价主体、人员及职责,

制定评价与持续改进计划,采用查阅资料、意见征询、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患者护理风险防控措施

的实施过程进行持续的质量评价与改进。

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并评价效果。

3

DB52/T1753—2023

应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并评价效果。

应对评价中提出的问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