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006-2023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

DB34/T 5006-2023 Solar photovoltaic and building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5006-202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3-01
实施日期
2023-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合肥市绿色建筑与勘察设计协会、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格润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众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汉瓦技术有限公司、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泗县汉能诚信电气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德诺科技股份公司、东方日升绿电(浙江)建材有限公司、安徽金鹏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佳天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澳达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阳DB

能安徽省地方标准

J16539-2023DB34/T5006-2023

化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

术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uildingintegrated

规solarphotovoltaic

2023-03-01发布2023-09-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告

第2号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

“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规范”等

103项地方标准的公告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规

范”等10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3月1日

安徽省地方标准清单

序地方标准代替

标准名称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号编号标准号

DB34/T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DB34/

12023030120230901

18002023术规程18002012

DB34/T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DB34/

22023030120230901

50062023体化技术规程50062014

DB34/T城市地下工程周边环

32023030120230901

43852023境风险评估规范

DB34/T园区及建筑智慧运维

42023030120230901

43862023技术标准

DB34/T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

52023030120230901

43872023管理规程

DB34/T

6花境营造技术导则2023030120230901

43882023

DB34/T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

72023030120230901

43892023全保护技术规程

DB34/T物业管理区域安全管

82023030120230901

43902023理规范

DB34/T中小学校园智慧化设

92023030120230901

43912023计标准

前言

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城市再生水管网工

程技术标准》等66项地方标准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1〕225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

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10章和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

语;3.基本规定;4.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材料;5.光伏发电系统

与建筑一体化设计;6.光伏发电系统设计;7.安装与调试;8.质

量验收;9.环保、安全、卫生、消防;10.运行维护与能效评估。

本规程是对安徽省《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

DB34/5006-2014的修订。

本次修订内容主要包括:

1.调整了部分术语;

2.增加了第4章“光伏发电系统设备与材料”;

3.第5章“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一章中增加

了金属屋面、架空构架层、光伏瓦、薄膜光伏组件等应用形式;

4.第6章“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一章中增加了“电气安全设

计”、“智能控制与监测设计”的内容;

5.第8章“质量验收”一章中增加了“检测与监测”的内容;

6.第10章“运行维护与能效评估”一章中增加了“能效评

估”的内容;

7.对保留的各章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

和必要的修改。

本规程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安徽省建

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

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

限公司(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大道7699号,邮政

编码230092,电子邮箱:54969663@qq.com)。

主编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

合肥市绿色建筑与勘察设计协会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格润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众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汉瓦技术有限公司

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泗县汉能诚信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德诺科技股份公司

东方日升绿电(浙江)建材有限公司

安徽金鹏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德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佳天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澳达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写人员:姚茂举刘朝永鲁长权王东红许康

何伟甄茂盛张晓安关朝江郭峥

陆黎韦章绍叶长青余德超马银峰

连重炎卜明立瞿春夏远富廉军建

沈言章笪良飞朱明俊任禄王浩

甄诚陈锐洪承禹王昌华刘翼

代小磊王川郜红兵陈雷张彦虎

许伟苏瑞卢育发金琳虎苌超

管翀张雷胡家顺郭锐闫金香

王潇航张爱萍

主要审查人员:冯士芬潘少辰胡泓一王小向梁德江

郑燕燕应毓海刘咏胡寒梅程晓敏

李明跃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材料…………………6

4.1一般规定………………6

4.2光伏组件………………6

4.3汇流箱、配电柜………7

4.4逆变器…………………8

4.5储能系统……………10

4.6材料…………………11

5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规划设计……………13

5.3建筑设计……………14

5.4结构设计……………27

6光伏发电系统设计…………30

6.1一般规定……………30

6.2系统分类与选型……………………31

6.3系统设计……………31

6.4电气安全设计………38

6.5智能控制与监测设计………………40

7安装与调试…………………42

7.1一般规定……………42

7.2基座施工……………43

7.3支架安装……………45

7.4光伏组件安装………46

7.5汇流箱安装…………48

7.6逆变器安装…………49

7.7电气设备安装………50

7.8电气二次系统安装…………………51

7.9管线敷设……………51

7.10防雷与接地…………52

7.11设备和系统调试……………………53

8质量验收……………………60

8.1一般规定……………60

8.2基座………………63

8.3支架………………64

8.4光伏组件……………66

8.5电气系统……………68

8.6子分部工程验收……………………71

8.7检测与监测…………72

9环保、安全、卫生、消防……74

9.1一般规定……………74

9.2环保、安全、卫生……………………75

9.3消防………………76

10运行维护与能效评估……78

10.1一般规定…………78

10.2运行维护…………79

10.3能效评估…………84

附录A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流程…………86

附录B安徽地区太阳能资源………………87

附录C安徽地区光伏方阵安装倾角推荐取值范围表……88

附录D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89

附录E光伏组件在不同安装方位角和安装倾角条件下的

修正因子……………90

附录F施工质量验收表……93

本规程用词说明………………97

引用标准名录…………………98

条文说明……………………103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4

4Equipmentandmaterialofphotovoltaicpowersystems

…………6

4.1Generalrequirements…………………6

4.2Photovoltaicmodule…………………6

4.3Powerdistributionbox………………7

4.4Inverter………………8

4.5Energystoragesystem……………10

4.6Materials……………11

5Designof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powersystem

…………12

5.1Generalrequirements………………12

5.2Planningdesign……………………13

5.3Architecturaldesign…………………14

5.4Structuredesign……………………27

6Designofphotovoltaicpowersystems…30

6.1Generalrequirements………………30

6.2Systemclassificationandselection…………………31

6.3Systemdesign………31

6.4Electricalsafetydesign……………38

6.5Intelligentcontrolandmonitoringdesign…………40

7Installationandcommissioning…………42

7.1Generalrequirements………………42

7.2Baseinstallation……………………43

7.3Supportinstallation…………………45

10

7.4Photovoltaicmoduleinstallation……46

7.5Photovoltaiccombinerboxinstallation……………48

7.6Inverterinstallation…………………49

7.7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50

7.8Secondaryelectricalsysteminstallation……………51

7.9Embeddingcables……………………51

7.10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52

7.11Equipmentandsystemcommissioning……………53

8Qualityacceptance………60

8.1Generalrequirements………………60

8.2Base…………………63

8.3Support………………64

8.4Photovoltaicmodule…………………66

8.5Electricalsystem……………………68

8.6Acceptanceofdivisionalandsubdivisionalwork…71

8.7Detectionandmonitoring…………72

9Environmentprotection、laborsafety、occupationalhealth、

firefighting……………74

9.1Generalrequirements………………74

9.2Environmentprotection、laborsafety、occupationalhealth………75

9.3Firefighting…………76

10Operation、maintenanceandenergyperformanceevaluation

………78

10.1Generalrequirements……………78

10.2Operationandmaintenance………79

10.3Energyperformanceevaluation…………………84

AppendixADesignprocedureof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86

AppendixBSolarresourcesinAnhui……87

AppendixCRecommendedvalueofinstallationanglefor

photovoltaicarrayinstallationinAnhui……88

AppendixDPossibletotaldailyradiationexposure………89

AppendixECorrectionfactorofphotovoltaicmodulefor

11

differentorriantationandinclination………90

AppendixFTablesfor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93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97

Listofquotedstandards……98

Explanationofprovisions…………………103

12

1总则

1.0.1为规范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施

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保证工程质

量,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保美观,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光伏发电

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

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1.0.4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

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程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

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专项论证并符合本规程中有关

性能的要求。

2术语

2.0.1光伏组件photovoltaicPVmodule

具有封装及内部联结的、能单独提供直流电流输出的,最

小不可分割的光伏电池组合装置。

2.0.2晶硅光伏组件crystallinesiliconPVmodule

以单晶硅或多晶硅光伏电池为基本单元组合、封装的光伏

组件称晶硅光伏组件。

2.0.3薄膜光伏组件thinfilmPVmodule

以铜铟镓硒、碲化镉、砷化镓、钙钛矿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

合、封装的光伏组件称薄膜光伏组件。

2.0.4光伏发电系统PVpowersystem

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

成电能的发电系统。

2.0.5独立光伏发电系统standalonePVpowersystem

不与公用电网连接的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离网光伏发电

系统。系统一般由光伏组件、储能蓄电池、控制器和离网逆变

器组成。

2.0.6并网光伏发电系统gridconnectedPVpowersystem

与公用电网连接的光伏发电系统。系统一般由光伏阵列、

逆变器和电网接入设备组成,高压接入需有升压装置。

2.0.7汇流箱combinerbox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将若干个光伏组件串并联汇流后接入

的装置。

2.0.8并网逆变器gridconnectedinverter

将来自光伏方阵的直流电流变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

电流的装置。

2.0.9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buildingintegratedpho

tovoltaicPVpowersystem

通过设计,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有机结合,满足建筑安

全、功能、美观等要求。

2.0.10热斑效应hotspoteffect

光伏电池因被遮蔽而成为其它光伏电池的负载,导致发热

的现象。

2.0.11快速关断装置rapidshutdowndevice

能够在紧急状态下快速将光伏组件之间、光伏组件与逆变

器、逆变器与并网点之间的电气连接断开,紧急关闭建筑光伏

发电系统的装置。

2.0.12光伏构件PVcomponents

经过模块化预制,具备光伏发电功能的建筑材料或构件,

包括建材型光伏构件(如光伏瓦、光伏墙板、光伏砖等)和普通

型光伏构件。

3基本规定

3.0.1设置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光伏利用分析报告。施

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3.0.2新建建筑群及建筑的总体规划应为建筑光伏利用创造

条件。

3.0.3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规模和形式应结合太阳能资源、建

筑条件、用电需求、电气接入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直流供电、

柔性供电预留条件。

3.0.4建筑光伏设计时应根据适用条件和投资规模确定光伏

发电系统可提供的用能比例、系统费效比,并应根据项目特点和

当地资源条件进行适宜性分析,合理选用晶硅或薄膜光伏组件。

3.0.5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应根据项目所在地长期观测

记录的气象参数对当地太阳辐射资源进行分析,并分析周围环

境对太阳辐射和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的影响。

3.0.6建筑物上设置或增设、改造光伏发电系统,应进行日照

分析,不得降低该建筑及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3.0.7建筑光伏发电系统应纳入建筑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的

荷载计算。

3.0.8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建筑,在土建施工阶段,应按光伏

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图要求预留、预埋相关构件,

不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且应满足建筑性能和技术要求。

3.0.9光伏组件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25年,系统中多晶硅、

单晶硅、薄膜电池组件自系统运行之日起,一年内的衰减率应

分别低于2.5%、3%、5%,之后每年衰减应低于0.7%、0.7%、

0.4%。

3.0.10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应进行专项设计,并给出系统

装机容量和年发电总量。

3.0.11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光伏发电系统应与主体建筑

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

3.0.12既有建筑增设或改造光伏发电系统,应对建筑结构的

可靠性和电气的安全性进行复核,不得影响建筑原有的使用功

能、安全及消防性能。

4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建筑安全规定,作为

建筑材料或构件时应满足建筑功能需求。

4.1.2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材料的选取应与建筑物外观和使

用功能相协调。

4.1.3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和构件应符合在运输、安装和使用

过程中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规定。

4.2光伏组件

4.2.1光伏组件按不同分类方式可选用下列类型:

1根据与建筑结合方式可选用常规光伏组件和光伏构

件;

2根据光伏电池的类型与使用功能要求可选用晶体硅光

伏组件、薄膜光伏组件及其他类型的光伏组件。

4.2.2晶体硅光伏组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用晶体硅

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GB/T9535的有关规定,薄膜光伏

组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用薄膜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

型》GB/T18911的有关规定。

4.2.3光伏组件及光伏构件的安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GB/T20047.1

和行业标准《建筑用光伏构件通用技术要求》JG/T492的有关

规定。

4.2.4光伏构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使用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

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伏构件用做建筑玻璃幕墙、护栏等材料时,其质量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建筑玻

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及《建筑用玻璃与金属护栏》JGJ/T

342的有关规定;

2光伏构件作为采光顶、遮阳棚、雨棚等材料时,其质量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255的

有关规定;

3光伏构件作为建筑物外饰材料时,其色彩均匀性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光伏构件通用技术要求》JG/T492的

有关规定;

4光伏夹层玻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太阳能光

伏夹层玻璃》GB29551的有关规定,光伏中空玻璃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用太阳能光伏中空玻璃》GB/T29759的有关规

定。

4.2.5光伏发电系统中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的

初始效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效率技术规范》GB/T

39857的规定,且不应低于17%、17.8%、12%。

4.2.6光伏采光顶、透光光伏幕墙、非透光光伏幕墙、光伏窗、

光伏遮阳等采用的光伏组件的寿命不应低于建筑围护结构的

寿命。

4.2.7光伏构件的支撑材料和附加零部件性能应与光伏构件

使用寿命相匹配。

4.2.8光伏组件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所在建筑物部位要求的

材料燃烧性能。

4.3汇流箱、配电柜

4.3.1汇流箱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汇流

箱技术要求》GB/T34936的有关规定。

4.3.2汇流箱及配电柜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光

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51368的规定。

4.3.3汇流箱输入回路应具有防反功能并设置防逆流措施。

4.3.4汇流箱壳体宜采用金属材料,汇流箱内所有连接电缆、

接线端子、绝缘材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等宜采用阻燃性材料。

4.3.5直流配电柜输出回路正极、负极均应设置防雷保护装

置,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要求》

GB/T32512和现行行业标准《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程》DL/

T1364的有关规定。

4.3.6汇流箱和配电柜不得存在影响使用的变形、锈蚀、漏

水、积灰,箱体外表面的安全警示标识应完整、无破损。

4.4逆变器

4.4.1并网型逆变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

并网逆变器技术要求》GB/T37408及现行行业标准《光伏并网

逆变器技术规范》NB/T32004的有关规定。

4.4.2离网型逆变器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离网型风能、太

阳能发电系统用逆变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20321.1的

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逆变器具备充放电控制功能时,还应符合充放电控

制器的有关规定;

2当逆变器允许市电输入,与光伏发电系统互补供电时,

直流经逆变成交流后的系统供电和市电供电的切换过程不应

影响交流电气负载的使用。

4.4.3逆变器在正常输入、输出工作电压范围内工作时,逆变

器能够连续输出的电流不得超过标称最大连续输出电流的

110%。此时,过流保护装置和过温保护装置不应动作。

4.4.4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效率应考虑静态效率

与动态效率,静态效率应不低于99.9%,动态效率应不低于

99%。

4.4.5并网逆变器的最大转换效率和平均加权总效率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NB/T32004的规

定,且不应低于表4.4.5中要求:

表4.4.5并网逆变器的最大转换效率和

平均加权总效率限值

三相单相

功率P非隔离型隔离型非隔离型隔离型

平均平均平均平均

(kW)最大转最大转最大转最大转

加权加权加权加权

换效率换效率换效率换效率

总效率总效率总效率总效率

P≤896.5%96%94.5%94%96.5%96%94.5%94%

8<P≤2097.5%97%95.5%95%----

P>2098.5%98%96.5%96%----

4.4.6逆变器正常运行条件下,当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大于

其额定功率的50%时,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98(超前或滞后),

输出有功功率在20%~50%之间时,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95

(超前或滞后)。

4.4.7逆变器应具有并网保护装置及电弧检测功能,应与电

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相数、相位、频率及接线方式一致,并应与

电网的保护相协调。

4.4.8逆变器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

等级(IP代码)》GB/T4208的有关规定,室内型不应低于IP20,

室外型不应低于IP65。

4.4.9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使用薄膜光伏组件且需要做负极接

地时,逆变器交流侧与电网间应设置隔离变压器。无隔离变压

器的逆变器应具备直流检测及直流接地检测功能。

4.4.10通过10kV~35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光伏发电系

统,宜具备根据并网点电压水平调节无功输出参与电网电压调

节的能力。

4.4.11直流电压高于600V的光伏发电系统,宜采用具备电势

诱导衰减(PID)修复的逆变器或电势诱导衰减(PID)抑制系统

方案。外置系统的工作损耗应小于100W。

4.5储能系统

4.5.1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宜采用电化学等安全储能方式,不

得使用易燃易爆产品。电化学储能系统性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