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77-2019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DB11/T 1677-2019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677-2019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19-12-25
实施日期
2020-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P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677—2019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monitoringofgeologicalhazards

2019-12-25发布2020-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677—2019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3

5崩塌监测...........................................................................4

5.1一般规定.......................................................................4

5.2监测要求.......................................................................4

5.3数据处理与分析.................................................................6

6滑坡监测...........................................................................6

6.1一般规定.......................................................................6

6.2监测要求.......................................................................8

6.3数据处理与分析................................................................11

7泥石流监测........................................................................12

7.1一般规定......................................................................12

7.2监测要求......................................................................13

7.3数据处理与分析................................................................16

8地面塌陷监测......................................................................17

8.1一般规定......................................................................17

8.2监测要求......................................................................18

8.3数据处理与分析................................................................19

9地面沉降监测......................................................................20

9.1一般规定......................................................................20

9.2监测要求......................................................................20

9.3数据处理与分析................................................................22

10地裂缝监测.......................................................................23

10.1一般规定.....................................................................23

10.2监测要求.....................................................................24

10.3数据处理与分析...............................................................25

11数据整理与成果报告...............................................................2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大纲...........................................28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面塌陷监测网点布设...........................................29

I

DB11/T1677—2019

前言

本规范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规范起草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大队、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道路与市政管线地下病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周宏磊、陈昌彦、于秀治、贾三满、张长敏、罗勇、贾宏刚、陈爱新、刘长青、

覃祖淼、李有明、王浩、王金明、彭有宝、张建坤。

II

DB11/T1677—2019

引言

为保证城乡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为城市安全运行、

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制定本规范。

III

DB11/T1677—2019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基本规定、崩塌监测、滑坡监测、泥石流监测、地面塌陷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地裂缝监测、数据整理与成果报告。

本规范适用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专业技术监测和简易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979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21978降雨量观测仪器

GB50167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

SL21降雨量观测规范

JGJ/T29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技术规范

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54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B11/T89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专业技术监测professionalmonitoring

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和技术,对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控量测。

3.2

简易监测simplemonitoring

借助于普通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监测地质灾害、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如拉线

法、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等。

3.3

1

DB11/T1677—2019

危害程度hazarddegree

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者是威胁的人员数量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的程度。

3.4

自动化监测automaticmonitoring

利用专业仪器设备自动化采集和传输监测点信息的监测方式。

3.5

人工监测manualmonitoring

通过专业仪器设备,以人工形式采集监测点信息的监测方式。

3.6

变形监测deformationmonitoring

在一定时期内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与其上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

等微观、宏观变形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3.7

基准点benchmark,referencepoint

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而布设的稳定的、长期保存的测量点,是监测测量工作的基准和依据。

3.8

工作基点workingreferencepoint

为便于现场变形监测作业而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测量点。

3.9

监测点monitoring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

3.10

监测线monitoringline

由不同的监测点组成的监测剖面线的简称。

3.11

监测网monitoringgrid

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和监测线组成,以监测各类地质灾害活动为目的而布设的监测网络。

3.12

基岩标bedrockbenchmark

埋设在稳定基岩上的水准点。

3.13

分层标layerwisemark

埋设在不同深度松软土层或含水砂层等易压缩性地层中的水准观测标志。

2

DB11/T1677—2019

3.14

InSAR角反射器InSARcornerreflector

安装在地表用于反射干涉雷达波的装置。

4基本规定

4.1地质灾害监测应在搜集资料和现场地质灾害调(勘)查的基础上开展。

4.2资料搜集应包括地质灾害评估、勘查、防治设计、监测及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变形活

动特征、周边环境条件等资料。

4.3现场调查工作应复核搜集的资料与现状地质灾害变形的关系,调查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空间分布、变形活动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的重点部位及仪器设备安放位置,

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4.4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地质背景与形成条件、工作区条件、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发展趋

势及危害程度等因素,按照本规范附录A的要求编制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4.5滑坡和泥石流监测级别宜根据危害程度、稳定状态、易发性等因素划分三级。其他灾害可不划分

监测级别。

4.6监测项目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变形特征、发育阶段、监测级别以及监测条件等因素,结合地质

灾害预警和防治要求综合确定。

4.7监测网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监测网应能覆盖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及周边环境,并兼顾危害对象的分布情况;

b)利用已有的相关监测网及资料,避免重复建设;

c)各类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设在主监测线上;

d)监测标志与固定式监测仪器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e)监测点被破坏后应重新布设。

4.8监测频率和精度应根据监测级别、地质灾害发育阶段、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确保监测数据

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监测周期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发展趋势以及监测目的与要求综合确定。

4.9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应能满足监测精度及监测频率要求,适应环境条件,便于维护。

4.10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应满足稳定、可测和具有施工条件等要求,监测点位应具备较好的人机可达性

和基础施工条件。

4.11采用自动化监测应采取完整、稳定、安全的数据传输方式,宜采用不少于两种数据传输方式。

4.12应采取措施保护监测桩(标)、墩、孔、井、太阳能板、通信电缆等设备设施,定期对监测设备

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对仪器设备应按相关要求进行标定检定。

4.13应及时整理监测资料,分析地质灾害活动特征、发展趋势,编制监测报告和相关图表。

4.14地质灾害监测的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应进行组卷、归档。

4.15地质灾害监测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等,应满足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技术要求。

3

DB11/T1677—2019

5崩塌监测

5.1一般规定

5.1.1根据崩塌的地质环境特征、稳定状态以及监测目的,崩塌监测宜采用专业技术监测和简易监测

相结合的方式。

5.1.2崩塌监测前应搜集资料并现场调查,其相关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3.0.3条规定外,尚应确定崩

塌类型、控制性结构面产状、崩塌威胁对象及影响范围,判断其稳定状态等,以确定崩塌监测技术方案。

5.1.3崩塌应进行地表位移、裂缝位错和降雨量的监测,还可选择多形态、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等项

目进行监测。

5.1.4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场地环境条件及施测方式等按表1确定。

表1崩塌监测方法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

常规大地测量法

地表位移近景摄影测量法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法

简易测缝法

裂缝位错

裂缝计测量法

多形态多形态崩塌智能监测法

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视频监控法

降雨量雨量计法

5.2监测要求

5.2.1监测网应能控制崩塌整体变形和各块体差异变形,宜兼顾监测外围地质体、崩塌底座及底部斜

坡变形。

5.2.2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择在崩塌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岩土体上;

b)监测区域应布设不少于3个基准点;

c)工作基点宜选择在稳定的岩土体上;

d)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构成满足精度要求的监测网形;

e)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选在视线开阔地区,便于联测;

f)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填写点之记。

5.2.3崩塌监测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线应穿过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每处崩塌带应至少设置一条纵向监测线;

b)监测线应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在监测线经过的裂缝处布置裂缝位错监测及其他监测;

c)崩塌长度大于30m,纵向监测线间距宜为15m~30m,必要时可设置横向监测线,横向监测线一

般与纵向监测线相垂直;

d)纵向监测线的设置应沿崩塌的崩落方向或者垂直于崩塌主控结构面开裂的方向,宜结合工程地

质调查(勘查)剖面、稳定性计算剖面布设。

4

DB11/T1677—2019

5.2.4崩塌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表位移监测点应主要布设在崩塌体上;

b)裂缝监测点应安设在裂缝两侧,且宜布设在裂缝较宽或位错速率较大部位;

c)多形态监测点应安设在崩塌体表面;

d)监测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应安放在崩塌影响范围以外;

e)雨量监测点宜布设在崩塌影响范围以外地势较高且稳定的地段。

5.2.5崩塌监测点位置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a)变形速率较大或不稳定块段与起始变形块段;

b)对崩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块段;

c)控制崩塌变形的裂缝、岩性明显差异的部位;

d)其他变形明显部位。

5.2.6监测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自由设站法等;监测特定方向上的

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崩塌垂直位移可采用水准测量法、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测定,

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JGJ8的规定。

5.2.7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进行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距离宜小于300m;

b)摄影方式可采用正直摄影、交向摄影、多基线摄影等方式,应能确定崩塌的几何形态、位置及

裂缝尺寸等特征;

c)测量精度、物方控制、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等应符合GB50167及GB/T12979的规定。

5.2.8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崩塌多形态变形特征,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167和JGJ8的规

定。

5.2.9裂缝位错监测宜采用裂缝计测量法和简易测缝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裂缝计宜跨越主裂缝,裂缝计安装应规范、有效,数据传输宜采用GPRS+北斗的双通道模式;

b)简易测缝法监测点宜设置在崩塌后缘裂缝处并垂直裂缝布设,采用钢卷尺、游标卡尺等量测裂

缝的发展变化。

5.2.10采用视频监控技术,应能够连续、实时监控崩塌动态特征、捕捉崩塌坠落姿态,相关技术要求

应符合JGJ/T292的规定。

5.2.11为获取崩塌的多方向位移、运动姿态和坠落数据,宜采用基于微纳技术的三维运动姿态测量系

统进行多形态监测。

5.2.12降雨量应采用自动化监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集信息:雨量、采集时间、上传时间、传输方式、蓄电池实时电压、环境温度、信号强度等;

b)监测频率:降雨时不低于1次/5min;无雨时不低于1次/2h;

c)数据传输方式:宜采用GPRS和北斗双通道传输模式;

d)供电要求:在无日照情况5min传输频率下,满足单一GPRS传输方式至少连续正常使用15天,单

一北斗传输方式至少连续正常使用7天;

e)仪器的技术参数、仪器与安装环境应满足GB/T21978的要求。

5

DB11/T1677—2019

5.2.13崩塌监测频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危害对象、稳定状态、自然条件等因素,并能系统反映所监测

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及变化时刻。崩塌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自动化监测时应实时连续监测;

b)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崩塌,监测频率应每天不低于1次;

c)处于欠稳定状态的崩塌,监测频率应每周不低于1次;

d)汛期、冻融期应加密监测,出现不稳定状况时,宜数小时1次。

5.2.14崩塌监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不超过3.0mm;垂直位移监测点测站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5mm;

b)裂缝位错监测精度,对于裂缝计法监测精度不低于0.2mm,对于简易测缝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0.5mm;

c)降雨量监测精度不低于0.1mm。

5.3数据处理与分析

5.3.1对于采用三角形网法、极坐标法、交会法、水准测量法、三角高程法等测量方法获取的位移监

测数据,应编制累计位移矢量图,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分析图,位移历时曲线图等。

5.3.2近景摄影测量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除应符合GB50167及GB/T12979的相关规定外,尚应根

据不同期次摄影测量获取的崩塌特征点的二维或三维坐标,计算并分析崩塌的位移量、位移速率和变形

方向。

5.3.3三维激光扫描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除应符合GB50167和JGJ8的相关规定外,尚应按点、线、

面的变形分析数据,对崩塌的整体、重要分区、重点部位等位移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方向进行综合

评价。

5.3.4视频监控数据应有效存档。通过目标检测分析,确定崩塌的位置、运动方向、速度。通过目标

跟踪分析,记录并分析崩塌体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

5.3.5多形态监测数据的整理,应编制崩塌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矢量图、崩塌体运动轨迹图等。

5.3.6对降雨量数据分析整理应编制年、月降雨量直方图、降雨历时曲线图及不同雨强直方图等。

5.3.7应根据各项监测成果,综合分析崩塌的变形特征,提交阶段监测成果和总结报告。

6滑坡监测

6.1一般规定

6.1.1根据滑坡体的地质环境特征、稳定状态以及监测目的等,滑坡监测应采用专业技术监测和简易

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6.1.2滑坡监测应在搜集资料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监测方案,搜集资料及现场调查除应符合本规

范3.0.3条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分析滑坡边界、变形特征、规模、主要诱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确定其发育阶段和稳定状态;

b)搜集能满足监测工作的地形图、地质图和典型的剖面图、附近建设规划图。

6.1.3滑坡监测级别应根据滑坡的危害程度、稳定状态按表2确定。

6

DB11/T1677—2019

表2滑坡监测分级

危害程度

稳定状态

严重中等轻微

不稳定一级一级二级

欠稳定一级二级三级

基本稳定、稳定二级三级三级

6.1.4不同监测级别的滑坡监测项目应按表3确定。

表3滑坡监测项目

监测级别

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地表垂直位移●●●

地表水平位移●●●

深部位移●●◎

裂缝变形●●●

建(构)筑物变形●●●

土壤含水率●◎◎

降雨量●◎◎

地下水水位●◎◎

孔隙水压力◎◎◎

注:表中符号●表示应监测;◎表示宜监测

6.1.5滑坡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监测精度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按表4确定,并宜采用多种方

法组合监测。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