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696-2024 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监测技术规范
DB15/T 3696-2024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10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3696—2024
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监测技术规范
MonitoringtechicalspecificationoflnnerMongoliabiodiversity
monitoringnetwork
2024-10-25发布2024-11-2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3696—202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样地选取与样方设置................................................................2
植被样地..........................................................................2
土壤样地..........................................................................3
动物样地..........................................................................3
5监测内容..............................................................................3
监测指标..........................................................................3
监测时间和频次....................................................................5
6监测指标测定方法......................................................................5
样地基本情况调查..................................................................6
植被监测方法......................................................................6
土壤监测方法......................................................................8
动物监测方法......................................................................9
水文监测.........................................................................10
气象监测.........................................................................10
附录A(规范性)生物多样性监测野外记录表...............................................11
I
DB15/T369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内蒙古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田永莉、李永宏、布仁图雅、崔晋江、于晓雯、白力军、梁晨霞、达来、都乐、
陶赛喜雅拉图、王东波、陈宇琪、孙海鹏、张宏、高学磊、王玉华、张晔、武红、李培龙。
II
DB15/T3696—2024
引言
按照《关于建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地面监测重点站的通知》《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生态
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文件要求,为推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以生物多样
性监测网络为平台,构建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工作,尽快为管理和决
策部门提供科学支撑,特制定本文件。
III
DB15/T3696—2024
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选取与样方设置、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沙地、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613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
HJ634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测定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
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
HJ710.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地衣和苔藓
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
HJ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1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
HJ116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LY/T1228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LY/T1232森林土壤磷的测定
LY/T1234森林土壤钾的测定
LY/T1251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
LY/T1952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LY/T2241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3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15/T3696—2024
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InnerMongoliabiodiversitymonitoringnetwork
覆盖内蒙古主要典型生态系统,监测植被、土壤、动物等多个要素的监测技术体系及网络平台。
参照样地referencesite
天然状态在人为保护下处于原生群落顶级或近于顶级状态的用于对照的样地。
现状样地currentsite
典型的生态系统中设置的具有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
4监测样地选取与样方设置
植被样地
4.1.1乔木样地
选择代表性的森林植被设置长期参照样地,参照样地数量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类型确定。选择
典型植被区设置1~2个现状样地。乔木层样地面积为20m×30m,样地内分成6个10m×10m的小样方。乔木
群落调查按照附录A中表A.2规定执行。
4.1.2灌木样地
选择代表性的灌丛群落,且受人为干扰程度较低的典型地段设置长期参照样地,在参照样地周围设置
相同或相似生态系统类型各种干扰下的现状样地。用于监测的同质生态系统面积一般不小于10hm2,监测
样地面积为50m×50m:
a)含有乔木植被类型的样地,在20m×30m乔木样地内,沿对角线选择3个10m×10m的灌木层样
方进行灌木监测;
b)无乔木植被类型的样地,在监测样地内设置3个10m×10m的灌木样地,每个样地间隔不少于50
m,每个灌木样地分隔为4个5m×5m的小样方进行灌木监测。荒漠生态系统植被较为稀疏,根
据实际情况,灌木样地面积可扩大为20m×30m(如梭梭、白刺,以及极度稀疏的红砂、泡泡刺
等群落)。
乔灌木群落调查按照附录A中表A.3规定执行。
4.1.3草本样地
代表性生态系统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0hm2。在参照样地周围设置相同或相似生态系统类型的各种干扰
下的现状样地:
a)含有乔木植被类型的样地,在乔木层样地内(20m×30m)设置1m×1m的草本样方,样方数
量不少于5个;
b)含有灌木植被类型的样地,在灌木样地(10m×10m)的四角以及中心各设置1个1m×1m的
小样方(共5个);
c)仅有草本植被类型的样地,在草本样地(10m×10m)的四角以及中心各设置1个1m×1m的
小样方(共5个)。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草甸样方面积可以设置为0.5m×0.5m,沉水植物群落
样方面积可以设置为1m×1m,5个重复。
2
DB15/T3696—2024
草本群落调查按照附录A中表A.4规定执行。
土壤样地
在上述森林、灌丛、草原、荒漠、湿地、沙地监测样地内,在草本小样方植物群落调查完成后,沿小
样方对角线方向,用根钻取0cm~10cm、10cm~20cm、20cm~30cm、30cm~50cm、50cm~70cm、
70cm~100cm土壤层样品3钻,每个样方每层3钻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带回实验室,用标准方法测定土
壤各指标。
动物样地
主要开展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并能全面反映区域动物多
样性状况的区域,合理布设样线、样区、样点,对动物种群动态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具体类群按照相应HJ
710.3、HJ710.4、HJ710.5、HJ710.6、HJ710.7的规定执行。
5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涵盖植被指标、土壤指标、气象指标、水文指标和动物指标等,其中水文指标和动物指标为
选择性监测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见表1,草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见表2,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见
表3,沙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见表4,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见表5。
表1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监测与分析指标
生境经度、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地表特征
乔木层:树种、树高、冠幅、胸径、年龄、枝下高、立木状况、株数、物候期、群落外貌整齐度
林分指标:优势树种、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
灌木层:种名、密度、盖度、高度、基径、丛幅、茎杆数、物候期、种群平均高度
幼苗:种类、株数、平均高度、更新情况
植被层间植物:种类、株(丛)数、其攀援或缠绕现象、距地面高度
草本层(分种样方):种名、总盖度、种群高度、株数、生物量(鲜重、干重)、地下生物量、物候期
林内大型真菌:种类、数量、基物、习性
苔藓/地衣:特征、覆盖度
枯枝落叶层:厚度、生物量
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风蚀深度、风积厚度、水蚀密度和深度)、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含水量、
土壤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土壤机械组成
气象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
水文地下水位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
3
DB15/T3696—2024
表2草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监测与分析指标
经度、纬度、海拔、地形地貌、群落名称、人类干扰情况(开垦、放牧等)、地表特征、利用强度、利用
生境
方式、治理类型(涉及生态建设工程)
草本层:种名、总盖度、种群高度、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鲜重、干重)、物候期、地下生物量
植被有灌丛的区域以灌丛监测方法进行
枯枝落叶层:厚度、生物量
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风蚀深度、风积厚度、水蚀密度和深度)、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含水量、
土壤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土壤机械组成
气象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
水文地下水位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
表3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监测与分析指标
经度、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包含沙丘特征)、群落名称、人类干扰情况(开垦、放牧等)、地表特
生境
征、利用强度、利用方式、治理类型(涉及生态建设工程)
灌木层:种名、总盖度、种群高度、种群密度、灌丛基径、丛幅、物候期
植被有草本层的按照草原监测方法进行
苔藓/地衣/藻类:种名、厚度、频度及覆盖度
枯枝落叶层:厚度、生物量
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风蚀深度、风积厚度、水蚀密度和深度)、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含水量、
土壤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土壤机械组成
气象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
水文地下水位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
表4沙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监测与分析指标
经度、纬度、海拔、地形地貌、群落名称、人类干扰情况(开垦、放牧等)、利用强度、治理类型(涉及
生境
生态建设工程)
乔木层:树种、树高、冠幅、胸径、年龄、枝下高、立木状况、株数、物候期、群落外貌整齐度
林分指标:优势树种、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
灌木层:种类、灌木层总盖度、种群平均高度、种群多度、每丛灌丛丛幅、物候期
植被
草本层:种名、总盖度、种群高度、种群多度、种群生物量(鲜重、干重)、外来入侵种、物候期、地下
生物量、结皮状况
枯枝落叶层:厚度、生物量
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风蚀深度、风积厚度、水蚀密度和深度)、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含水量、
土壤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有机质)、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土壤机械组成
气象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
水文地下水位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
4
DB15/T3696—2024
表5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监测与分析指标
经度、纬度、海拔、地形地貌、湿地类型、群落名称、人类干扰情况(开垦、放牧等)、利用强度、利用方
生境
式、治理类型(涉及生态建设工程)
乔木湿地及灌丛湿地分别按照乔木灌木监测指标开展
植被草本湿地:种名、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株数、生物量(鲜重、干重)、物候期
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风蚀深度、风积厚度、水蚀密度和深度)、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
土壤
壤含盐量、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土壤机械组成
气象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
水文地下水位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
监测时间和频次
5.2.1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监测每5年1次;气象和水文监测每月数据;土壤速效养分监测每年1次,其他土壤指标监测每3年
1次;哺乳动物监测1年1次,鸟类监测1年4次。
5.2.2草原生态系统
植被监测参照样地在植被生长季(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每月监测1次(仅
植被生长旺盛月份进行植物样品采集,其余月份只记录植被指标信息);现状样地在植被生长旺盛月份和
参照样地同步监测;气象和水文监测每月数据;土壤速效养分监测每年1次,其他土壤指标监测每3年1次,
8月中旬采集;哺乳动物监测1年1次,鸟类监测1年4次。
5.2.3荒漠生态系统
植被监测参照样地在植被生长季(5月中旬、8月中旬、10月中旬)每月监测1次(仅植被生长旺盛月份
进行植物样品采集,其余月份只记录植被指标信息);现状样地在植被生长旺盛月份和参照样地同步监测;
气象和水文监测每月数据;土壤速效养分监测每年1次,其他土壤指标监测每3年1次,8月中旬采集;哺乳
动物监测1年1次,鸟类监测1年4次。
5.2.4沙地生态系统
植被监测参照样地在植被生长季(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每月监测1次(仅
植被生长旺盛月份进行植物样品采集,其余月份只记录植被指标信息);现状样地在植被生长旺盛月份和
参照样地同步监测;气象和水文监测每月数据;土壤速效养分监测每年1次,其他土壤指标监测每3年1次,
8月中旬采集;哺乳动物监测1年1次,鸟类监测1年4次。
5.2.5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岸带植被监测每年8月中旬监测1次;气象和水文监测每月数据;土壤速效养分监测每年1次,其他
土壤指标监测每3年1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监测1年1次,鸟类监测1年4次(冬季根据实际情况选测)。
6监测指标测定方法
5
DB15/T3696—2024
样地基本情况调查
样地基本情况调查应按照如下规定进行:
a)地理信息:记录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
b)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沙漠、河流、湖泊等;
c)群落名称:建群种+优势植物;
d)人类干扰情况(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放牧、打草、其他等;
e)地表特征:有无枯落物、砾石、立枯、覆沙、大型真菌、苔藓地衣等;
f)利用强度:包括未利用、轻度利用、中度利用、重度利用和极重度利用五个等级;
g)样地基本状况调查按照附录A中表A.1的规定。
植被监测方法
6.2.1乔木层郁闭度
可以在林内每隔3m~5m随机布点若干个,在每个点上观测有无树冠覆盖,按照有树冠覆盖的点数占
总点数的比例计算郁闭度。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20(不含0.20)
以下为疏林。方法按照HJ1167的规定执行。
6.2.2乔木树高
估测树木从地面到最高点的自然距离,单位m。
6.2.3胸径
测量地面向上1.3m处(斜上应以上为准),在此置上红色防水油漆,等油漆干燥后测量胸径,精度要
求到0.1cm。当树高1.3m处出现不规则现象时,方法按照LY/T2241的规定执行。
6.2.4冠幅
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测定其冠幅垂直投影的长度,单位m。
6.2.5枝下高
按照HJ710.1的规定执行。
6.2.6立木状况
按照HJ710.1的规定执行。
6.2.7物候期
按照LY/T1952的规定执行。
6.2.8森林群落外貌整齐程度
通过肉眼观测目标植物群落外貌特征,并根据其整齐程度进行打分(0~5分),群落整齐且层次分明
为5分,群落分布十分凌乱且分层不明显为0分。综合相同3名专家的打分情况,定义该植物群落外貌整齐程
度。
6.2.9灌木高度
测量根茎到树顶端之间的高度,单位m。
6
DB15/T3696—2024
6.2.10基径
采用千分尺测量,找最粗的主茎,地面以上10cm,没有主茎植物的按照能代表平均粗细的位置测量,
单位cm。
6.2.11草本总盖度测定
将1m2样方平均分成100份(见图1),当垂直投影盖度布满一个格子时,盖度为1;若垂直投影盖度布
满3/4格子时,盖度为0.75;若垂直投影盖度布满1/2格子时,盖度为0.5;若垂直投影盖度布满1/4格子时,
盖度为0.25。例如,如果样方中有3片冷蒿(蓝色区域),那么冷蒿的盖度就为8。监测前要对监测人员进
行估盖度训练,每人用此法估10~20个样方,之后汇总评价,如此反复估取,这样每人的估取的盖度就相
差越来越小,越贴近真实值。
图1盖度测定示意图
6.2.12物种名称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每一种植物物种名称。
6.2.13群落高度
使用钢卷尺测定样方内最高层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与地面的垂直高度,以cm表示。
6.2.14种群平均高度测定
每一物种随机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株(丛),使用卷尺测量植物自然状态下最高点与地面的垂直高度,
计算其平均值,单位cm。
6.2.15物种株丛幅的测定
在每一个样方内,每一物种随机选取5株(丛),分别测量株(丛)的长度、宽度,使用卷尺实测以cm
表示(根据自己工作需要监测)。
6.2.16地上生物量
7
DB15/T3696—2024
将样方内植物的所有绿色部分用剪刀齐地面剪下后,按样方编号和物种分类分别装进信封袋,用铅笔
标记样方号、物种名称和采样日期。带回实验室称取鲜重后,放入烘箱65℃烘干称量干重,数据记录时保
留小数点后两位。
6.2.17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
用7cm根钻取3钻,3钻合并在一起,分成0cm~10cm、10cm~20cm、20cm~30cm、30cm~50cm、
50cm~70cm、70cm~100cm共6层,取样前将样方土壤表面的残留物和杂质清理干净;取好的样品,按
层分装在尼龙袋纱袋中,并用塑料标签写好样方号置于孔径为0.3mm~0.4mm纱袋内,离开样地前务必仔
细核对样品数;带回室内漂洗(由于绝大部分调查时间是在野外,很多情况不能返回实验室,可以在住宿
附近的河流冲洗根系,再带回室内漂洗),装进信封并标记好样方号,放进65℃烘箱烘至恒重。植物群落
地下生物量调查表按照附录A中表A.7中规定执行。
6.2.18标本采集
对于样方内未能鉴别的植物需采集标本,标记采集标本的样方号,以备鉴定和查对。
6.2.19枯落物厚度
使用卷尺测量地表到腐殖质层的高度,需选多处测量,最终取平均值,单位cm。
6.2.20枯落物干重
用手将地表当年的凋落物和立枯捡起,小心去掉凋落物上附着的细土粒,按样方分别装入袋中,称取
鲜重后放入65℃烘箱烘至恒重,称取干重,单位g。
6.2.21林内大型真菌
在乔木样方内及样方附近记录样地中大型真菌的种类、数量、特征、基物、习性,拍摄实体照片,填
写大型真菌野外调查表,按照附录A中表A.5规定执行。方法按照HJ710.11的规定。
6.2.22苔藓/地衣盖度测量
记录样方中地衣或苔藓的种数;其次采用样点截取法原理计测目标生物盖度,方法是计测整个地衣或
苔藓层在网格线交叉处出现的次数,计算出样方内地衣或苔藓的总盖度,然后记录相同种类的地衣或苔藓
物种在网格线交叉处出现的次数,用于计算每个地衣或苔藓物种的盖度(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7)。对于
叶附生苔藓(或地衣),目测样方内有苔藓(或地衣)分布的叶片数目;同时选择苔藓(或地衣)盖度最大的
10片树叶,估测每片叶片上苔藓(或地衣)的盖度。苔藓地衣调查表按照附录A中表A.6规定执行。方法按照
HJ710.2的规定执行。
土壤监测方法
土壤常规监测指标:pH值、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机械组成、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全
钾、速效磷、有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土壤含盐量,应按如下规定进行测定:
a)pH值:按照NY/T1121.2的规定执行;
b)土壤容重:按照NY/T1121.4的规定执行;
c)土壤含水率:按照HJ613的规定执行;
d)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比重计法或粒度分析仪,土壤比重计法按照NY/T1121.3的规定执行;
e)土壤有机碳: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或元素分析仪,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按照NY/T1121.6的
规定执行;
8
DB15/T3696—2024
f)土壤全碳: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
g)土壤全氮:按照LY/T1228的规定执行;
h)土壤全磷:按照LY/T1232的规定执行;
i)土壤全钾:按照LY/T1234的规定执行;
j)土壤速效磷:按照LY/T1232的规定执行;
k)土壤有效钾:按照NY/T889的规定执行;
l)土壤铵态氮:按照HJ634的规定执行;
m)土壤硝态氮:按照LY/T1228的规定执行;
n)土壤含盐量:按照LY/T1251的规定执行。
土壤调查表按照附录A中表A.8规定执行。
动物监测方法
6.4.1样地调查
进入监测区域后,记录样线、样点之内发现的所有物种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并结合样线、样点调查及
走访调查结果,作为整个区域物种名录及重点物种统计的依据。陆栖脊椎动物监测生境类型参照表按照附
录A中表A.19规定执行;陆栖脊椎动物监测人为干扰活动分类参照表按照附录A中表A.20规定执行。
6.4.2鱼类
河流:根据河流形态、河床底质、水位、水流、水质等因素,将河流划分成若干断面。在监测断面100
m河道内布设样点,数量不少于3个。在每个样点放置地笼,放置时间6h~12h;水深较浅的河流采用捞网,
每个样点捞15网。对捕获的鱼类进行鉴定、称重后将鱼类放生回河流中。
湖泊等开阔水域:根据水体底质、水生植物组成、水深、水流等因素划分若干小区,同一小区内的变
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每个小区内布设若干具代表性的样点,样点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湖体
面积>2km2时样点应不少于3个。各点位采用目测调查与定置网相结合,渔网选取欧标多网目复合刺网
(8.5cm、4.0cm、12.5cm、2.0cm、11.0cm、1.6cm、2.5cm、4.8cm、3.1cm、1.0cm、7.5cm、
6.0cm网目随机连接,每种网目长2.5m,浮网高2m,沉网高3m)、地笼(网目2cm,0.5m×0.5m×20
m),具体数量每点位根据水域情况设置浮网、沉网或地笼,河流每点位一个地笼,次日收取。将采集到的
样品于附近工作站鉴定、测量、记录,选取发育正常且表型特征完整无损伤的个体30~50尾现场拍照(拍
照时放置参照物),观察并记录鱼体体型以及背部、腹部、鳍的颜色,记录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
下鳞数、鳞片类型、不同类别鱼鳍的鳍棘数及鳍条数目,同时测量每尾鱼的全长、体长、头长、尾长、体
高、尾柄高、眼径、吻长、体重等数据。根据当地渔业公司作为补充数据。鱼类监测环境数据记录表按附
录A中表A.10规定执行。渔获物调查记录表按附录A中表A.11规定执行。鱼类生物学特征汇总表按附录A中
表A.12规定执行。
6.4.3两栖类
在监测区域水源地布设固定样线(每条样线长1000m、宽6m),采用样线法(按照HJ710.6规定执
行),5月下旬或6月前完成监测。两栖类样线法观测记录表按照附录A中表A.13规定执行。
6.4.4爬行类
采用围栏陷阱法,在每种生境内设置围栏陷阱两个,每个陷阱开放周期为5天,在布设围栏陷阱后,开
始计算时间,次日清晨进行监测,并记为1天,记录陷阱中每一个体的种类、数量及环境因子等信息。爬行
类栅栏陷阱法观测记录表按照附录A中表A.14规定执行。
9
DB15/T3696—2024
6.4.5鸟类
6.4.5.1固定宽度样线法
一般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
选择固定样线,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及标志物找到样线起点,以1.5km/h~3km/h的速度步行至
终点,期间利用双筒望远镜(10倍×42mm)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固定范围(指鸟类与样线的垂直距离)的
鸟类种类和数量。固定范围分为25m以内(A区)、25m~100m(B区)、100m以外(C区)、飞过(D区)。
样线长度1km~3km,每达到1km做标记。鸟类固定宽度样线法观测记录表按照附录A中表A.15规定执行。
6.4.5.2固定半径样点法
一般适用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选择固定样点,利用单筒望远镜(20~60倍)结合双筒测距望远镜(10
倍×42mm),观察并记录以样点为圆心半径<150m(A区)、150m~200m(B区)、大于200m(C区)
的半圆范围内的所有鸟类种类、数量。每个样点观测15min。样点之间至少间隔0.2km。鸟类固定半径样
点法观测记录表按照附录A中表A.16规定执行。
6.4.5.3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
按照HJ710.4规定执行。
6.4.6哺乳类
哺乳类监测按如下规定进行:
a)小型哺乳类(啮齿类):采用铗日法,在500m的固定样线上布设夹子100个,夹间距5m,放
置一昼夜(荒漠地区天黑放置翌日天亮收取)。铗上放油炸花生米作为诱饵。以100铗日作为统
计单位,计算捕获率;小型哺乳类动物观测记录表按照附录A中表A.17规定执行;
b)中大型哺乳动物:采用样线法,按照HJ710.3中规定执行;中大型哺乳动物样线法观测记录表
按附照录A中表A.18规定执行。
c)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按照HJ710.3规定执行。
水文监测
主要观测固定样地代表的生态系统的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监测按照HJ/T164中规定执行。
气象监测
根据固定监测样地的野外观测站汇总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空气
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气象监测记录表附照录A中表A.9规定执行。
10
DB15/T3696—2024
A
A
附录A
(规范性)
生物多样性监测野外记录表
A.1样地信息(生境)调查表见表A.1。
表A.1样地信息(生境)调查表
调查者:;记录人:;年龄:;调查日期:年月日;
样地编号:;样地面积:;样方数量:;郁闭度:;
地理位置名称:;景观照片编号:;样方照片编号:;
主要物种照片编号:;物种数:。
经度:纬度:海拔:
盟(市)旗(县)
棕色针叶林土()棕壤()暗棕壤()褐土()灰褐土()黑土()
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栗褐土()棕钙土()
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黄绵土()红粘土()
土壤类型
新积土()龟裂土()风沙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
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林灌草甸土()潮土()沼泽土()
泥炭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灌淤土()黑毡土()其它()
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名称
凋落物:无()少()多()立枯:有()无();
砾石:无()少()多()覆沙:无()少()多();
地表特征风蚀(坑):无()少()多()水蚀(沟):无()少()多();
盐碱斑:无()少()多()大型真菌:无()少()多();
苔藓地衣:无()少()多()
干扰情况
采伐痕迹()火
推荐标准
- DB37/T 2903.63-2017 鲁菜 冰糖银耳 2017-04-07
- DB37/T 2903.67-2017 鲁菜 红松鸡腿 2017-04-07
- DB37/T 2903.65-2017 鲁菜 汆翡翠丸子 2017-04-07
- DB37/T 2903.59-2017 鲁菜 周村肴鸡 2017-04-07
- DB37/T 2903.66-2017 鲁菜 海鲜全家福 2017-04-07
- DB37/T 2903.60-2017 鲁菜 周村煮锅 2017-04-07
- DB37/T 2903.58-2017 鲁菜 周村卤汁羊肉 2017-04-07
- DB37/T 2903.68-2017 鲁菜 酱焖黄花鱼 2017-04-07
- DB37/T 2903.61-2017 鲁菜 淄博酱肉 2017-04-07
- DB37/T 2903.62-2017 鲁菜 淄博小葱饼 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