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97-2015 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
DB33/T 997-2015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pecifications for birth defec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12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63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997—2015
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
Comprehensivepreventionspecificationofbirthdefects
2015-12-07发布2016-01-07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997—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3.1出生缺陷.......................................................................1
3.2出生缺陷预防...................................................................1
3.3出生缺陷一级预防...............................................................1
3.4出生缺陷二级预防...............................................................2
3.5出生缺陷三级预防...............................................................2
4出生缺陷一级预防..................................................................2
4.1总体要求......................................................................2
4.2预防技术......................................................................2
4.3信息处理......................................................................6
4.4质量控制......................................................................6
5出现缺陷二级预防..................................................................7
5.1总体要求......................................................................7
5.2预防技术......................................................................7
5.3信息管理......................................................................9
5.4质量控制......................................................................9
6出生缺陷三级预防..................................................................9
6.1总体要求......................................................................9
6.2预防技术......................................................................9
6.3信息管理.....................................................................15
6.4质量控制.....................................................................15
7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实施流程图...................................................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出生缺陷预防评估评价表.........................................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出生缺陷综合预防实施流程图.....................................18
I
DB33/T997—2015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舒强、赵正言、陈婉珍。
II
DB33/T997—2015
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生缺陷综合预防的术语和定义、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综合预防实施流
程图、预防信息追踪和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开展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国务院令第308号)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国人口发〔2010〕31号)
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浙卫发〔1998〕553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出生缺陷Birthdefects
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的现象。
注1: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
因所致。
注2:出生缺陷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
3.2
出生缺陷预防Birthdefectsprevention
通过健康教育、舆论引导、咨询指导、技术干预等多种方式,防止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或减轻出
生缺陷危害的行为。
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3.3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Birthdefectoneprevention
通过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遗传咨询、计划生育、最佳生育年龄选择、增补叶酸、
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避免
接触高温环境)等婚前和孕前阶段综合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行为。
1
DB33/T997—2015
3.4
出生缺陷二级预防Birthdefectstwoprevention
通过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产前检查及高风险人群羊水/脐带血胎儿染色体检测、物理诊断等孕期
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的行为。
3.5
出生缺陷三级预防Birthdefectsthreeprevention
通过对出生缺陷患儿采取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等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及时有效的
诊断、治疗和康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防止病残的行为。
4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4.1总体要求
对拟登记注册结婚的男女双方,登记结婚已领取《生殖健康服务证》或已领取《再生育证》计划怀
孕的夫妇,医疗保健机构应运用预防技术实施婚前、孕前和孕早期的干预,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4.2预防技术
4.2.1婚前医学检查
4.2.1.1一般要求
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检查应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
组织实施,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许可的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承担检查任务,婚前医学检查时,婚前
医学检查单位应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当事人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对于浙江常住人口以及在浙
江省登记结婚的男女青年应享受“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政策。
4.2.1.2检查项目
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婚前检查时,应包括以下项目:
——体格检查,在检查女性生殖器官时应做肛门腹壁双合诊;如需做阴道检查,应征得本人或家属
同意后进行,检查结果不应对处女膜完整性进行描述;对可疑发育异常者,应慎重诊断;
——常规辅助检查,应进行胸部透视,血常规、尿常规、梅毒筛查,血转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检
测、女性阴道分泌物滴虫、霉菌检查。
注:其他特殊检查,如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测、淋病、艾滋病、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查、精液常规、B型超声、乳
腺、染色体检查等,宜根据需要或自愿原则确定。
4.2.1.3检查疾病
医疗保健机构在检查时,应检查以下主要疾病:
——严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子代再
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疾病;
——有关法定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以及医
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
——有关精神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2
DB33/T997—2015
——其他与婚育有关的疾病,主要指重要脏器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等。
4.2.1.4转诊制度
对不能确诊的疑难病症,应由原婚前医学检查单位填写统一的转诊单,转至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确诊。该机构应将确诊结果和检测报告反馈给原婚前医学检查
单位。原婚前医学检查单位应根据确诊结果填写《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并保留原始资料。
对婚前医学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母婴保健技术鉴定。
4.2.1.5检查结果
医生对检查的结果应填写本标准附录A中表A.1《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评估表》。
4.2.1.6医学意见
在出具医学意见时,婚检医师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进行指导。检查的医学意见应填写于附录
A.1表格中,并注明以下内容:
——“建议不宜结婚”,指双方为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
疾病,如发现一方或双方患有重度、极重度智力低下,不具有婚姻意识能力;重型精神病,在
病情发作期有攻击危害行为的情况;
——“建议不宜生育”,发现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医
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疾病的,注明“建议不宜生育”;医师应当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
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但《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
——“建议暂缓结婚”,发现有关法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或其他医学上认
为应暂缓结婚的疾病时;
——“建议采取医学措施,尊重受检者意愿”,于婚检发现的可能会终生传染的不在发病期的传染
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出具婚前检查医学意见时,应向受检者说明情况,提出预防、治疗
及采取其他医学措施的意见。若受检者坚持结婚,应充分尊重受检双方的意愿;
——“未发现医学上不宜结婚的情形”,指未发现上述情况,为婚检时法定允许结婚的情形。
4.2.2婚前卫生指导
4.2.2.1一般要求
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以生殖健康为核心,与结婚和生育有关的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宣教时
间不少于40分钟,并进行效果评估。
4.2.2.2指导项目
对男女双方的指导应包括以下内容:
——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等;
——由省级妇幼保健机构根据婚前卫生指导的内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宣传教育材料;
——婚前保健机构通过多种方法系统地为服务对象准备的婚前生殖健康教育,以及向婚检对象提供
的婚前保健宣传资料。
4.2.3婚前卫生咨询
4.2.3.1一般要求
3
DB33/T997—2015
对有关婚配、生育保健等问题提供医学意见。
4.2.3.2咨询项目
对检查结果的咨询应包括以下内容:
——婚检主检医师针对医学检查结果发现的异常情况以及服务对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交换
意见、提供信息,帮助受检对象在知情的基础上作出适宜的决定;
——在提出“不宜结婚”、“不宜生育”和“暂缓结婚”等医学意见时,耐心、细致地讲明科学道理,
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给予重点解释,并由受检双方在体检表上签署知情意见。
4.2.4孕前医学检查
4.2.4.1一般要求
对准备怀孕夫妇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评估,并针对存在的可能影响生育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孕
前检查一般在计划受孕前4个月至6个月进行。
4.2.4.2了解情况
医疗保健机构应了解准备怀孕夫妇和双方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重点询问与生育有关的孕育史、
疾病史、家族史、用药情况、生活方式、饮食营养、职业状况及工作环境、运动(劳动)情况、社会心
理、人际关系等。
4.2.4.3检查主要项目
医疗保健机构在征得夫妻双方同意和知情选择的基础上,并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对可能影响生
育的疾病检查以下内容:
——体格检查,按常规操作进行,包括对男女双方生殖系统的专业妇科及男科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血糖或尿糖、肝功能、生殖道分泌物、心电图、胸部
X线及妇科B超等,必要时进行激素检查和精液检查;
——专项检查,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可能引起胎儿感染的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
如乙型肝炎、结核病,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
病病毒等感染;精神疾病;其他影响妊娠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和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
病等。
4.2.5孕前优生咨询指导
4.2.5.1一般要求
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一般情况了解和孕前医学检查结果对孕前保健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
估。遵循普遍性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对计划怀孕的夫妇进行怀孕前、孕早期及预防出生
缺陷的指导。
4.2.5.2咨询项目
在孕前咨询时应指导以下内容:
——有准备、有计划的怀孕,避免大龄生育;
——合理营养,控制饮食,增补叶酸、碘、铁、钙等营养素及微量元素;
——孕前接种风疹、乙肝、流感等疫苗;及时对病毒及传染性疾病已感染情况采取措施;
——积极预防、筛查和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4
DB33/T997—2015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
——避免接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线、高温、铅、汞、苯、农药等),避免
密切接触宠物;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吸毒等)及生活方式;
——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压力,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对于有高遗传风险的夫妇,指导其做好相关准备、提示孕期检查及产前检查中可能发生的情
况等。
4.2.6孕前健康教育与咨询
4.2.6.1一般要求
医疗保健机构对登记结婚的新婚夫妇、领取《生殖健康服务证》准备生育的夫妇,在计划受孕前4
个月至6个月前,进行遗传优生、新婚避孕、孕期保健等健康教育和优生咨询,指导已婚夫妇正确选择
怀孕时机,预防感染,谨慎用药,合理营养,根据需要补充营养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通过询问、组
织优生知识问答、开展公众咨询活动、举办优生知识讲座及设置优生健康教育宣传栏、提供优生健康教
育资料、播放优生健康教育音像制品等形式,为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4.2.6.2教育与咨询项目
医疗保健机构在教育与咨询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讲解孕前保健的重要性,介绍孕前保健服务内容及流程;
——有关生理和心理保健知识;
——有关生育的基本知识(如生命的孕育过程等);
——生活方式、孕前及孕期运动方式、饮食营养和环境因素等对生育的影响;
——出生缺陷及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等。
4.2.7高危人群重点指导和服务
4.2.7.1一般要求
医疗保健机构应在普遍性指导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诊断、治疗或转诊的建议和预防措施,开展高
危人群重点指导和服务。
4.2.7.2指导和服务项目
医疗保健机构应重点指导和服务以下内容:
——建立出生缺陷高危人群数据库。范围包括在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中发现生育可能有
异常情况的、35岁以上高龄初产妇、曾发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的夫妇、夫妇双方
有家族遗传史、较长时期接触高危环境或有不当用药史的夫妇、出生过先天畸形儿的夫妇等
人群;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暂缓怀孕的建议;
——孕前遗传咨询和遗传学检查;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如异常染色体筛查,孕12周~28周超声检查等;
——孕前、孕期的全程指导和监测;
——推广使用现有的适宜预防技术;
——建议高危人群采取辅助生育,辅助生育的胚胎应做好植入前诊断等。
5
DB33/T997—2015
4.3信息处理
4.3.1一般要求
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资料档案,并与现行的母婴系统管理相衔接。
4.3.2建立数据库
应指定信息员,专项负责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程信息数据录入及信息管理工作,并及时进行
资料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定期统计分析检查人数、检查结果、早孕及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全程数据信
息,根据要求签章上报。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行电子化管理。
4.3.3建立原始本册
从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服务机构应建立“优生健康教育活动登记本”、“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登记
本”、“高风险人群评估及咨询指导记录本”、“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转诊登记本”、“早孕随访登记本”、
“妊娠结局随访记录本”等原始本册,并根据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4.3.4填报结果
医疗保健机构对检查的结果应填写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技术服务记录册》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结果及评估建议告知书》中。
4.3.5隐私保护
医疗保健机构根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对于涉及个
人隐私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情同意书》、《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技术服务记录册》、《孕前优生
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估建议告知书》、《早孕随访记录表》、《妊娠结局记录表》及《出生缺陷儿登记表》
等应至少保存15年。
推荐标准
- YY 0215.2-1995 臭氧消毒柜安全、消毒效果通用技术条件 1995-03-11
- YD/T 1312.3-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3部分:个人陆地移动无线电设备(PMR)及其辅助设备 2004-10-09
- JB/T 12508-2015 冷轧主传动用鼓形齿式联轴器 2015-07-14
- SJ 20202-1992 CTK403型有可靠性指标的瓷介固定电容器详细规范 1992-11-19
- JB/T 8933-2008 全无油润滑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 2008-06-04
- SY/T 5561-1992 摩擦焊接钻杆焊区技术条件 1993-02-22
- SJ/T 10681-1995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第11部分:分规范:金属箔式聚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 1995-08-18
- HB 6701-1993 LWR-1/T300中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1993-02-22
- JB/T 6994-1993 VD形橡胶密封圈 1993-09-03
- SJ 20208-1992 CAK70型有可靠性指标的双极性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详细规范 199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