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627-2015 高原鼢鼠危害等级划分

DB62/T 2627-2015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627-2015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2-22
实施日期
2016-01-22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5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627—2015

高原鼢鼠危害等级划分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lassificationforplateauzokordamagerangeland

2015-12-22发布2016-01-22实施

发布

DB62/T262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总站、合作市草原站、碌曲县草原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花立民、才让吉、杨延东、牛钰杰、许国成、张卫国、周延山。

I

DB62/T2627—2015

引言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

高寒灌丛和高寒草原区。近年来,受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高原鼢鼠种群密度

上升,打破了原有处于动态的草-鼠平衡,造成草原鼠害加剧,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和水土流失。在鼠害严重危害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母质被推到地表经风蚀以后逐渐形成次生裸地(黑

土滩、鼠荒地),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但是,高原鼢鼠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草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相应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中的“生物工程师”。鉴于高原鼢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多重属性,对草原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目前,国家用于防治高原鼢鼠的技术标准是单一根据鼢鼠鼠丘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关注点在种群密度方

面,对鼢鼠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即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关注不够。基于以上理由,由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起草编制来《高原鼢鼠危害等级划分》技术标准,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和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

提供依据。

II

DB62/T2627—2015

高原鼢鼠危害等级划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划分高原鼢鼠危害等级的指标体系、相关技术参数、危害等级划分程序和不同危害等

级对应的主要防控策略等。

本标准适用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和高寒草原区高原鼢鼠危害等级划分。也适

用于同区域其他鼢鼠(甘肃鼢鼠M.cansus、中华鼢鼠M.fontanierii、斯氏鼢鼠M.smithii)的危害等级划

分和危害程度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是本文件的引用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377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iyi)

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鼢鼠属、凸颅鼢鼠亚属的一种,体形粗壮,体长约200mm~300mm,

体重约120~560g。吻短、耳壳退化,眼小,鼻垫呈三叶形,尾及后足上面覆以密毛,前足指爪发达,适

于地下挖掘活动,被毛柔软具光泽,成体毛色头向看呈灰棕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