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9978.1-2008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9978.1-2008 Fire-resistance tests—Elemen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Part 1:General requireme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起草人:
- 赵华利、韩伟平、黄伟、董学京、陈映雄、李强、李博、李希全、阮涛、刁晓亮、白淑英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3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Fire-resistancetestsElementsofbuildingconstruction
Part1:Generalrequirements
(ISO834-1:1999,MOD)
GB/T9978.1-2008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6日
实施日期:2009年03月01日
前言
GB/T997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分为如下若干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耐火试验炉的校准;
——第3部分: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应用注释;
——第4部分: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
——第5部分:承重水平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
——第6部分:梁的特殊要求;
——第7部分:柱的特殊要求;
——第8部分:非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
——第9部分:非承重吊顶构件的特殊要求;
本部分为GB/T9978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834-1:1999《耐火试验建筑构件第1部分:通用要求》(英文版)。
本部分根据ISO834-1:1999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SO834-1:1999章
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在采用ISO834-1:1999时,本部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
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
参考。
对应于ISO834-1:1999,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834的本部分”修改为“GB/T9978的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
本部分代替GB/T9978-1999《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1
本部分与GB/T9978-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具体内容;
——修改了热电偶的型式和要求;
——修改了炉内温度偏差的要求;
——修改了炉内压力要求;
——修改了判定准则;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见附录A);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B(见附录B)。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构件耐火性能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8)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华利韩伟平黄伟董学京陈映雄李强李博李希全阮涛刁晓亮白淑
英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9978-1988、GB/T9978-1999。
1范围
GB/T9978的本部分规定了各种结构构件在标准受火条件下确定其耐火性能的试验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997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5907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1),
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GB/T16839.1-1997,idtIEC60584-1:1995)
1)该标准将在整合修订GB/T5907-1986、GB/T14107-1993和GB/T16283-1996的基础上,以
《消防词汇》为总标题,分为5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为GB/T5907.2《消防词汇第2部分:火灾安
全词汇》,将修改采用ISO13943:2000。
3术语和定义
GB/T590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9978的本部分。
3.1
材料实际性能actualmaterialproperties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2
根据相关产品标准要求,具有代表性样品通过规定试验所具有的材料性能。
3.2
校准试验calibrationtest
通过试验评定试验条件的过程。
3.3
变形deformation
结构构件由于结构受力和/或受热作用而引起尺寸或形状方面的任何变化。包括构件的挠曲、膨
胀或压缩。
3.4
建筑结构构件elementofbuildingconstruction
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件,如墙、隔墙、楼板、屋面、梁或柱。
3.5
隔热性insulation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在一定时间内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极限值
的能力。
3.6
完整性integrity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焰和热气穿透或在背火
面出现火焰的能力。
3.7
承载能力loadbearingcapacity
承重构件承受规定的试验荷载,其变形的大小和速率均未超过标准规定极限值的能力。
3.8
承重构件loadbearingelement
建筑物中用于承受外部荷载的构件,并在受火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
3.9
中性压力平面neutralpressureplane
炉内外压力相等的理论分界面。
3.10
理论平面notionalfloorlevel
相对于建筑构件在实际使用位置处设立的平面。
3.11
约束restraint
试件末端、边缘或支承条件,对试件膨胀、收缩或转动(包括因受热和/或机械作用)产生的限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3
制。
注:例如,不同形式的约束有纵向的、转动的和横向的。
3.12
分隔构件separatingelement
在火灾时用于隔离两相邻区域的构件。
3.13
支承结构supportingconstruction
被测试件的外形尺寸小于等于试验炉口尺寸时,在耐火试验中不产生热变形,用于封闭试验炉口
和固定被测试件的结构,例如安装门时所用的墙。
3.14
试验框架testconstruction
紧缚被测构件或支承结构轮廓边界的刚性骨架。
3.15
试件testspecimen
进行耐火性能试验的建筑构配件。
4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GB/T9978的本部分:
符号描述单位
A
实际炉内平均温度的时间-温度曲线下包含的面积℃·min
A标准时间-温度曲线下包含的面积℃·min
s
C
从加热开始时测量的轴向压缩变形量mm
C(t)
试验过程中t时刻的轴向压缩变形量mm
dC/dt
轴向压缩变形速率,定义为:mm/min
d
在一个弹性试件截面上抗拉点与抗压点之间的距离mm
D
从加热开始时测量的变形量mm
D(t)
试验过程中t时刻的变形量mm
dD/dt
变形速率,定义为:
h
轴向承重试件的初始高度mm
L
试件的净跨距mm
d偏差(见6.1.2)
%
e
t
从加热开始的时间min
T
试验炉内的温度℃
5试验装置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4
5.1一般要求
试验所使用的试验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特殊设计的试验炉能满足试件相应条款规定的试验条件;
b)应能设定并控制炉内温度,使其符合6.1的规定;
c)应能控制和监视炉内热烟气压力,使其符合6.2的规定;
d)安装试件的框架应安置在与试验炉相对应的位置上,能够达到适应加热、压力和支承条件;
e)应以适当的方式对构件进行加载及约束,并对荷载进行控制与监视;
f)应有测量炉内温度、试件背火面温度和试件结构内部温度的仪器;
g)应有相应测量试件变形量的仪器;
h)应有测定试件完整性是否符合第10章中描述的性能判定准则的仪器。
5.2试验炉
试验炉设计可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并且应满足以下条件:
a)对水平或垂直分隔构件能够使其一面受火;
b)柱子的所有轴向侧面都能够受火;
c)对不对称墙体能使不同面分别受火;
d)梁能够根据要求三面或四面受火(除加载部位)。
注:试验炉可设计成能使多个试件同时进行试验,并能够使所有仪器设备满足每一种构件测量的
要求。
炉内衬材料采用耐高温的隔热材料,密度应小于1000kg/m3。炉内衬材料的最小厚度应为50mm。
5.3加载装置
加载装置应能够提供根据6.3确定的试件荷载。加载可采用液压、机械或重物。
加载装置应能够模拟均布加载、集中加载、轴心加载或偏心加载,根据试件结构的相应要求确定
加载方式。在加载期间,加载装置应能够维持试件加载量的恒定(偏差在规定值的±5%以内),并且
不改变加载的分布。在耐火试验期间,加载装置应能够跟踪试件的最大变形量和变形速率。
加载装置不应有严重影响热量在试件内传播,不应阻碍热电偶隔热垫的使用并且不应影响表面温
度和/或变形的测量,同时不妨碍对背火面的观测。加载装置与试件表面的接触点的面积总和不应超
过水平试件表面积的10%。
如果加热结束后仍需保持加载时,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5.4约束和支承框架
根据6.4的规定,试件应采用特定支承框架或其他方式提供边界和支承条件的约束。
5.5仪器
5.5.1热电偶
5.5.1.1炉内热电偶
炉内热电偶采用符合GB/T16839.1规定的丝径为0.75mm~2.30mm的镍铬-镍硅(K型)的热电
偶,外罩耐热不锈钢套管或耐热瓷套管,中间填装耐热材料,其热端伸出套管的长度不少于25mm,如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5
图1所示。测量和记录仪器应能在5.6规定的准确度条件下运行。
试验开始时,热电偶的热端与试件受火面的距离应为(100±10)mm;试验过程中,上述距离应控
制在50mm~150mm之内。热电偶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累计使用20h后,应对热电偶进行校验检定。
试验过程中标准规定的温度、单点温度、平均温度以及实测温度应能随时显示。
1——不锈钢(或耐热瓷)套管;
2——热电偶的热接点;
3——K型铠装热电偶丝,丝径为0.75mm~2.30mm;
4——耐热材料。
图1K型铠装热电偶
5.5.1.2背火面热电偶
试件背火面的温度应使用如图2所示的圆铜片式热电偶进行测量。为了得到良好的热接触,直径
为0
推荐标准
- DB37/T 2478-2014 桃树整形修剪技术规范 2014-04-21
- DB37/T 2474-2014 烟台黑猪 2014-04-21
- DB37/T 2498.7-2014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第7部分:设施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2014-04-21
- DB37/T 2476-2014 牙山黑绒山羊 2014-04-21
- DB37/T 1696-2014 山东煤矿在用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2014-04-21
- DB37/ 1919-2011 山东省氧化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1-09-30
- DB37/ 1996-2011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2011-11-28
- DB37/T 2500-2014 韭菜根蛆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4-04-21
- DB37/T 1896-2014 地下储气井制造监督检验导则 2014-04-21
- DB37/T 2488-2014 苹果疏花疏果技术规程 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