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787-2018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方式和接口规范

DB13/T 2787-2018 Public credit information exchange method and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2787-2018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7-16
实施日期
2018-08-16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240.01

L70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787—2018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方式和接口规范

2018-07-16发布2018-08-16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2787—2018

目次

前言................................................................................Ⅱ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交换总体框架.......................................................................2

5交换方式及接口要求.................................................................5

6交换审计和考核....................................................................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文件方式接口实例............................................15

参考文献.......................................................................22

I

DB13/T278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河北省

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毅、郭玉霞、范天珍、鲍婧、王野、汪尊、魏立东、贾迎新、安彦红。

II

DB13/T2787—2018

引言

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全省行政区域、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的信

用信息共享交换体系,是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任务。

为规范全省各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相互间信息交换与共

享,迫切需要制定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方式及接口规范,指导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

本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河北省工作实际,主要描述了信用信息的交换方式及接口要求,

规范了各部门、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信用信息交

换,指导和促进各地各部门切实高效做好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工作,保障全省各级各类信用信息交换共享

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

III

DB13/T2787—2018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方式和接口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总体框架、交换方式、接口机制和交换审计等技术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与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

(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之间的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0114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21062.1-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GB/T21062.2-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部分:分布式应用间信息交换技术要求

GB/T21062.3-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部分:异构数据库接口规范

GB/T21062.4-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GB/T22117信用基本术语

GB/T22118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规范

GB/T22120企业信用数据项规范

GB/T23792信用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6819信用主体标识规范

GB32100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

DB13/T2507-2017公共信用信息分类规范

DB13/T2508-2017公共信用信息数据项规范

DB13/T2509-2017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编码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2117和GB32100界定的以下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了GB/T22117和GB3210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信用主体subjectofcredit

直接参与信用活动的个人或组织。

本规范具体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

[GB/T22117-2008,定义2.1.2]

1

DB13/T2787—2018

3.2

信用信息creditinformation

反映或描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等,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

信用信息。

[GB/T22117-2008,定义4.9]

3.3

公共信用信息publiccreditinformation

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和服务职能的组织等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在

其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取的,可用于识别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3.4

信用信息交换creditinformationexchange

信用信息资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从一个交换结点到其他交换结点的传送和处理过程。

3.5

信用信息交换方式meansofcreditinformationexchange

信用信息在交换过程中所采用的通信方式和处理工具。

3.6

信用信息交换实体creditinformationexchangeentity

能够在异构环境中实现信用信息数据交换的信息系统。

3.7

信用信息交换接口creditinformationexchangeinterface

信用信息交换在既定交换方式的基础上,约定的信息交换实体,便于信息能够交换到约定地点、信

息来源能够被识别、信息内容能够被理解。

3.8

信用信息目录creditinformationcatalog

按照统一规范编制形成的信息目录,由信用目录代码、承办机构、一级类目、二级类目、项目名称、

子项、数据采集范围、更新周期、安全级别等要素构成。

4交换总体框架

4.1框架依据

依据GB/T21062.1-2007,本标准对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交换总体框架中的各要素做出

约定。

4.2交换结点

4.2.1交换结点是指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下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实现信息资源传送和处理

的系统单元,分为端交换结点和中心交换结点两类。

2

DB13/T2787—2018

4.2.2本标准约定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结点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部门信用信息系统、

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

4.3交换域

4.3.1交换域定义

交换域是指由中心交换结点以及与其直接交换的端交换结点组成的进行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等

各类专属业务的交换环境。

4.3.2交换域组成

本标准约定的交换域是由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各市(含定州、辛

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共同组成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环境。

4.3.3中心交换结点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是交换域的中心交换结点,也称省交换结点。

4.3.4端交换结点

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作为交换域的端交换

结点,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进行信息交换。

4.4交换模型

4.4.1交换模型组成与功能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模型由交换信息、交换关系、交换服务、共享信息库组成。可通过共享信息库进

行信息交换,也可通过中心交换结点进行信息交换。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模型如图1所示。

3

DB13/T2787—2018

中心交换结点

端交换结点端交换结点

(省交换结点)

各市(含定州、辛集)部门信用信息系统

信用信息平台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河北)交换信息

交换信息

交换服务交换服务

共享信息库

各县(市、区)

……

信用信息平台

交换服务

交换信息

交换信息

交换服务交换服务

端交换结点

端交换结点

图1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模型

4.4.2交换信息

交换信息是端交换结点用于存储、参与交换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

4.4.3交换关系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作为中心交换结点,管理交换域内端交换结点信息交互服务,

提供点到点、一点到多点的信息路由和信息可靠传输等功能,并根据需求形成省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交换域的端交换结点,负责接收、汇聚垂直部门的信息,完成垂直

业务领域信息与交换信息转换操作,并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信息的传送和处理,同时根据需求形成本

部门的信用信息库。

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作为交换域的端交换结点,负责接收、

汇聚辖区内政务部门信息,完成业务信息与交换信息转换操作,并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信息的传送和

处理,同时根据需求形成本辖区的信用信息库。

4.4.4交换服务

交换服务是交换结点传送和处理信用信息资源的操作集合,交换方式的具体体现。每个交换结点都

应部署交换服务。

4.4.5共享信息库

共享信息库可以为多个端交换结点提供一致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库。

4.5交换分类

4.5.1概述

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分数据报送、数据共享两类。

4

DB13/T2787—2018

4.5.2数据报送类

数据报送类接口指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

端交换结点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报送信用数据。

4.5.3数据共享类

数据共享类接口指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各市(含定州、辛集)、各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等

端交换结点共享、检索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中的信用信息数据。

5交换方式及接口要求

5.1交换方式

本标准要求采用文件交换方式、数据库对接方式、服务调用方式三种交换方式:

a)文件交换方式:通过可靠文件传送服务,将规范化的数据文件传送到指定的结点。大量数据记

录要求使用XML文件、EXCEL文件、TXT文件进行传送,并要求数据提供结点给出文件格式及

数据资源描述;

b)数据库对接方式:库到库的数据交换。要求各端交换结点向中心交换结点提供建表脚本(供中

心交换结点建立同等结构表),并将交换信息导入各自交换前置机数据库中,利用传送服务实

现库到库的交换,同时还要求各端交换结点提供数据库服务IP、数据库实例名、用户名、密

码、建库脚本;

c)服务调用方式:实时少量数据访问或传送要求使用通过WebService服务接口访问或传送信用

信息目录、数据记录的服务调用方式。

5.2交换机制

数据报送交换结点向数据接收交换结点报送数据主要流程包括(如图2所示):

a)数据生成:根据约定的报送周期,数据报送交换结点按本标准要求,将报送信息生成需要传送

的数据,见图2中①。报送数据起始时间、报送周期可在工作细则中约定。当数据报送交换结

点为端交换结点、数据接收交换结点为中心交换结点时,初次传输应为数据集全量传输,之后

按增量传输;

b)数据传输:数据报送交换结点通过可靠的数据传送服务,将数据传送到数据接收交换结点,数

据传送服务应能支持断点续传,并要求记录传送成功的标志,见图2中②;

c)数据确认:当数据接收交换结点接收到数据报送交换结点传送来的数据时,应该就数据的内容

(具体内容见表1)进行确认,见图2中③;

d)获取反馈:当数据接收交换结点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确认后,按照表1内容生成对账数据库表

记录,并将记录反馈到数据报送交换结点,见图2中④;

e)对账确认:当数据报送交换结点接收到数据接收交换结点传送来的对账数据库表记录时,应该

就记录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进行对账确认,如确认无误则数据传输成功,如对账存在出入

则数据传输失败,需要重新传输,见图2中⑤。

5

DB13/T2787—2018

数据接收交换结点

数据确认3

对账数

据库表

数据传输……

数据数据

22

数据报送交换结点

4

5对账确认

……1获取反馈

数据生成数据数据

图2交换结点数据交换机制

表1反馈数据库表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中文注释说明

FILE_NAMEVARCHAR(64)交换文件名称

REV_TIMEDATETIME(16)接收时间

FILE_SIZEVARCHAR(16)交换文件大小仅用于文件交换方式

FILE_NUMNUMBER(16)交换文件数量

FILE_TYPEVARCHAR(32)交换文件格式

TABLE_NAMEVARCHAR(32)数据库表名称

INSERT_TIMEDATETIME(16)入库时间仅用于数据库对接方式

DATA_SUMNUMBER(16)入库记录数量

SOURCEVARCHAR(16)交换数据来源文件交换方式和数据库对接方式复用

FEEDBACK_TIMEDATETIME(16)时间戳

5.3数据要求

5.3.1在数据交换信息中,汉字使用中文半角,英文字母、数字和符号使用英文半角。

5.3.2交换数据应采用UTF-8编码格式。

5.3.3采用文件交换方式和数据库对接方式时,每条数据记录必须包含记录ID(GUID)和记录入库时间

两个数据项。其中:记录ID为数据记录指纹,由记录原始生成单位赋值,采用GUID机制,以标识记录

的全局唯一性,是每一条信用信息的信息主键。记录入库时间指数据记录生成的时间。

5.4文件交换方式

5.4.1文件交换格式

6

DB13/T2787—2018

概述

对于结构化数据,本标准支持三种文件交换格式,分别为XML格式,EXCEL格式,TXT格式;对于非

结构化数据,无交换格式限制;对于压缩文件,采用ZIP交换格式。

XML文件交换格式

.1格式说明

XML交换数据由声明、包头和包体三部分组成。

.2声明

交换数据文件符合XML1.0规范。声明部分使用XML语言表述:<?xmlversion="1.0"

encoding="UTF-8"?>;

.3包头

数据包包头放置数据资源描述信息,包括:服务id号、数据资源名称、交易流水号、交易时间、部

门代码、部门名称、数据量、加载标志、请求用户名、密码,内容见表2。

表2包头数据资源描述信息

顺序号标记长度(字符)含义备注

1tran_id64服务id号本次请求的业务id编号

2tran_mc64数据资源名称信用信息数据资源的名称

3tran_seq32交易流水号唯一流水号,GUID

4tran_time20交易时间请求时间,格式:YYYY-MM-DDhh:mm:ss

5dept_id11部门代码部门编码

6dept_name64部门名称信用信息数据归属单位名称

7row_num16数据量包体所含数据记录数量

8jzbz1加载标志加载标志(0:全量加载;1:增量加载)

9username16请求用户名分配的用户名

10password20密码密码

包头部分格式及示例如下: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

<service>

<head>

<tran_id>HBXY.INSERT.J.CF</tran_id>

<tran_mc>法人行政处罚信息</tran_mc>

<tran_seq>41D35210775E4F61BE63FC1413244FC8</tran_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