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681-2016 草原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DB62/T 2681-2016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 Grassland Lecithomma Caterpillars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681-2016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7-29
实施日期
2016-08-31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40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681—2016

草原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Technicalregulationsforforecastofgrasslandcaterpillar

2016-07-29发布2016-08-31实施

发布

DB62/T268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甘肃省农牧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俊梅、李晓鹏、徐正辉、冯今、程天亮、晁德林、方毅才、王瑾、马爱霞、

常明、韩天文、史青茂、吴江、许国成。

I

DB62/T2681—2016

草原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草原毛虫(Gynaephora)预测预报的术语和定义、区域划分、调查方法、分析预测、预报

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草地草原毛虫预测测报调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宜生区

海拔在3000m~5000m,植被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等适宜草原毛虫生长发育及

造成危害的高山草地区域。

2.2

分布区

有草原毛虫,且在该区内草原毛虫能完成生长发育并留下有生命力后代的地区。

2.3

为害区

草原毛虫的数量能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的区域。

2.4

常发区

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3年以上达到防治指标,或防治后5年内仍能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

2.5

偶发区

一般年份虫口密度不会达到防治指标,而仅在个别年份出现种群数量暴发,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

的区域。

2.6

核心区

草原毛虫经常达到严重危害的区域。

2.7

扩散区

草原毛虫因发育、取食、繁殖等原因迁移为害的区域。

2.8

样地

为系统监测草原毛虫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而设立的调查取样的区域。

2.9

虫口密度

1

DB62/T2681—2016

草原毛虫在单位面积的幼虫量(成虫、蛹),用头/m2表示。

2.10

经济阈值

草原毛虫防治指标(30头/m2)。

2.11

危害

草原毛虫对草原植被的损坏程度,用草原毛虫的种群密度来体现。

2.12

长期预报

对草原毛虫在下一年度的发生期、发生范围、发生量、危害程度等虫情动态做出评估预测。

2.13

中期预报

对草原毛虫在当年的发生期、发生范围、发生量、危害程度等虫情动态做出评估预测。

2.14

短期预报

根据草原毛虫的前一虫期推测下一虫期的发生期和数量,作为当前防控措施的依据。

3区域划分

3.1划分原则

根据所辖区域的行政区划、生态环境,结合草原毛虫生物学特性、历史发生情况、分布范围等划分。

3.2基本单位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最大基本单位,在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完成图上作业并制作说明文本。

3.3类型划分

区域类型为宜生区、分布区、为害区、常发区、偶发区、核心区、扩散区。

4样地调查

4.1样地设立

4.1.1样地设在草原毛虫常发区内,最小代表面积为100hm2,核心区不小于10hm2,固定样地为1hm2。

样地必须能够代表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草地生产水平、草地利用水平及草原毛虫的发生状况。

4.1.2每县根据草原毛虫分布及为害情况设立1~2个观测样地。

4.1.3在样地内全年观测气象资料,或从附近气象观测站获取全年气象资料。

4.1.4调查登记样区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和坐标等基本情况。

4.1.5调查登记幼虫、蛹、成虫、卵的发育历期、密度。

4.2抽样方法

4.2.1在样地内,采取随机抽样或序贯抽样。

4.2.2草原毛虫的幼虫、蛹、成虫密度调查时用1m2样方;卵密度调查时用1/4m2样方,统计时换算

为1m2。

2

DB62/T2681—2016

4.3幼虫调查

4.3.1在4月中旬~8月中旬,每15天调查1次。10月下旬,调查1次1龄幼虫密度。

4.3.2取样10~20个,样方面积为1m2。

4.3.3调查越冬幼虫密度和越冬死亡率。调查幼虫密度、龄期。

4.3.4调查表应符合表A.1、表A.2,草原毛虫的幼虫龄期参见附录B。

4.4虫蛹调查

4.4.1在8月中旬调查1次。

4.4.2取样10~20个,样方面积为1m2。

4.4.3调查蛹密度,活蛹数、死蛹数、死亡率等。

4.4.4调查表应符合表A.3。

4.5成虫调查

4.5.1在8月下旬调查1次。

4.5.2取样10~20个,样方面积为1m2。

4.5.3调查成虫数量,统计雌雄比及雌虫产卵率。

4.5.4调查表应符合表A.4。

4.6虫卵调查

4.6.1在9月上旬调查1次。

4.6.2取样10个,样方面积为1/4m2。

4.6.3调查卵块数、卵粒数、孵化数、孵化率等。

4.6.4调查表应符合表A.5。

5路线调查

5.1确定路线

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经样地调查草原毛虫发生趋势呈严重危害时进行。路线调查时,从草原毛虫

为害核心区开始,调查路线依次为核心区→扩散区→常发区→偶发区→分布区→宜生区。

5.2确定样点

扩散区:每隔0.5公里,确定1个取样点。

常发区:每隔3公里,确定1个取样点。

偶发区:每隔5公里,确定1个取样点。

分布区:每隔10公里,确定1个取样点。

宜生区:每隔20公里,确定1个取样点。

5.3抽样方法

每样点取样方3个。可采用样框取样法调查,样方面积1m2。

5.4调查内容

5.4.1危害调查

3

DB62/T2681—2016

在5月中旬~5月下旬进行。调查草原毛虫的发生区域、面积、密度、危害程度等以制定大面积防治

计划。

调查表应符合表A.6。

5.4.2发生量调查

10月份进行。调查草原毛虫的发生区域、面积、密度、危害程度及虫态等以制定下年度防治计划。

调查表应符合表A.7,草原毛虫的幼虫龄期参见附录B。

6天敌调查

6.1调查时间

4月中旬到10月下旬,在固定样地中,与草原毛虫的幼虫、蛹、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