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DB53/T 909-2019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909-2019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3-01
实施日期
2019-06-01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2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2019-03-01发布2019-06-01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90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花

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春禾园林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科花卉有限公司,云南省

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市花卉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昆明市特色植

物组培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绿春、李世峰、瞿素萍、王继华、李树发、宋杰、解玮佳、蔡艳飞、张露、

陆琳、张艺萍、杨少杰、王家德。

I

DB53/T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山杜鹃(Rhododendronhybrids)组培苗生产中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技术要求,

包装、标识与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山杜鹃组培苗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770-2008桉树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NY/T2306-2013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LY/T1770-2008、NY/T2306-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

重复列出了LY/T1770-2008与NY/T2306-2013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

高山杜鹃

杜鹃属(RhododendronL.)中的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杜鹃亚属

(Subgen.Rhododendron)、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中的常绿杜鹃经过杂交所培育的栽培

品种(Rhododendronhybrids)的总称。

3.2

组培苗

利用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等作为起始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式生产获得的植株。

[NY/T2306-2013,定义3.12]

3.3

外植体

从自然生长的活体植物上获取的用于建立植物组培快繁体系的起始材料。

[NY/T2306-2013,定义3.8]

3.4

诱导培养

1

DB53/T909—2019

又称初代培养,是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中,经一段时间的培养,使之长出愈伤组织、

顶芽、侧芽、不定芽等的过程。

3.5

增殖培养

又称继代培养,离体芽苗、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不断倍增的培养过程。

[LY/T1770-2008,定义3.6]

3.6

生根培养

诱导无根离体芽苗产生根的培养过程。

[LY/T1770-2008,定义3.7]

3.7

瓶苗炼苗

将组培苗连培养容器一起移至室外近自然环境中培养,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苗木对自然光

照和温差变化适应能力的过程。

[LY/T1770-2008,定义3.10]

3.8

移栽

将培养容器内长到适宜高度、具备合适根数与根长的生根苗,取出种植到基质中,使苗木逐渐适应

自然条件的过程。

3.9

容器苗

在培养容器中生长且已达移栽标准的根、茎、叶俱全的完整植株。

[NY/T2306-2013,定义3.7]

3.10

无琼脂苗

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并去除(不宜水洗)基部培养基的组培生根苗。

[NY/T2306-2013,定义3.9]

3.11

穴盘苗

移栽到穴盘中培育的组培苗。

[NY/T2306-2013,定义3.13]

2

DB53/T909—2019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WPM:WoodyPlantMedium,木本植物培养基。

6-BA:6-Benzylaminopurine,6-苄基腺嘌呤。

ZT:Zeatin,玉米素。

NAA:1-Naphthylaceticacid,α-萘乙酸。

IBA:Indole-3-Butytricacid,吲哚丁酸。

5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中,培养基制作和消毒、接种操作、接种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接种室及培养室

管理等的方法和要求按NY/T2306-2013执行,其中外植体的消毒及诱导、增殖、生根等环节中所涉及的

转接、切分均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5.2生产流程

生产流程见附录A。

5.3外植体采集

5.3.1母株的选择

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外植体的母株。

5.3.2采集时间

每年5月~6月和9月~10月。

5.3.3采集方法

采集侧芽开始萌动的半木质化枝条作为外植体,并对每个母株的外植体加标签,标明母株编号、品

种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

5.3.4保存与运输

采集的外植体应当天消毒,否则需瓶插保鲜;若需长途运输2d~3d,应用干净的毛巾或吸水纸

包扎。

5.4外植体消毒

5.4.1消毒步骤

外植体消毒按以下步骤进行:

a先剪去外植体上叶片,但保留约1cm长的叶柄,之后将外植体剪成带1个~2个侧芽或一个顶

芽的茎段,用0.5%洗衣粉水清洗,之后清水漂洗干净,确保洗去表面的绒毛和粘液。

b在超净工作台上,根据外植体清洁程度,用2%次氯酸钠溶液(附加0.5%tween-20)浸泡消毒8

min~10min,灭菌水漂洗两遍后置于接种盘。

3

DB53/T909—2019

c切去侧芽旁的叶柄,只保留其基部,确保不伤到侧芽。

d0.1%氯化汞溶液(附加0.5%tween-20)浸泡消毒12min~18min,之后灭菌水漂洗三遍,置于

接种盘,晾干备用。

5.4.2消毒液废液的处理

使用过的氯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