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40/T 044-2024 新梅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DB6540/T 044-2024 New Miao organic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540/T 044-2024
标准类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7-15
实施日期
2024-08-15
发布单位/组织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654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方标准

DB6540/T044—2024

新梅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forganiccultivationforXinmei

2024-07-15发布2024-08-15实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540/T04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伊犁职业技术学院、伊犁师范大学、伊宁县

林业和草原局、伊犁州治蝗灭鼠指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磊、唐金、张伟、梁飞、陶俊、周晶、齐荣霞、马友福、赵兵、焦子伟、孙

清花、朱秋萍。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

对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伊宁市飞机场路259号)、伊

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伊宁市飞机场路259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伊宁

市艾合买提江街南路390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联系电话:0999-8236296;邮编:8350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0999-8224786;邮编:8350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电话:0999-8390185;邮编:835000

I

DB6540/T044—2024

新梅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梅有机栽培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土壤与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果实采

收、采后处理、记录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伊犁河谷适宜新梅栽培区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5-20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2021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9630-2019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T525有机肥料

NY/T884生物有机肥

DB65/T3427-2012特色林果基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DB65/T4559-2022特色林果新梅绿色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园地应选择距离城市、交通主干线、工矿区、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5km以上的区域,且在3年

内未使用过化学农药和化肥,并与常规种植区隔离或设有缓冲带。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的要求;

灌溉水质符合GB5084-2021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的规定,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最高允许浓

度不得超过GB3095中的相关规定;配套防护林建设应按照DB65/T3427的规定执行。

5转换期

常规新梅园按照本文件的要求进行管理,至少经过3年的有机转换期,新开垦的、撂荒36个月以上

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36个月以上未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的地块,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

6品种及苗木选择

6.1品种选择

1

DB6540/T044—2024

选择通过自治区林木良种委员会审定的新梅1号,新梅2号、新梅3号和新梅4号良种。4个品种可互

为授粉树,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配置比例为5:1~9:1。

6.2苗木选择

按照有机生产方式培育或繁殖的苗木,苗木质量等级应符合DB65/T4559-2022的要求。

7栽植

7.1栽植密度

株行距宜为(3~4)m×(5~6)m。

7.2栽植方法

栽植时采用穴植,每穴施入15kg~20kg的有机肥料,或每穴5kg~10kg的生物有机肥,与表土

拌匀,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应分别符合NY/T525、NY/T884的要求。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进行

栽植,栽植后灌足水。栽植过程应符合GB/T19630-2019的要求。

8土壤与水肥管理

8.1土壤培肥

使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牛羊粪农家肥、粉碎的修剪枝条、杂草、落叶、有机肥料等补充土壤有机质

和养分。

8.2施肥

8.2.1基肥

秋分前后结合改土培肥的方式深施有机肥,可以采用沟施或穴施,腐熟农家肥施肥量为2000

kg/667m2~3000kg/667m2,或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1000kg/667m2~1500kg/667m2。

8.2.2追肥

萌芽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等需肥高峰期追施氨基酸、腐殖酸、沼液肥等生物或植物来源肥料,

量少次多,施肥量3kg/667m2~5kg/667m2,可施用GB/T19630-2019标准允许的天然矿源肥料、禁止使

用不符合规定的化学肥料。

8.2.3叶面肥

花期、落叶前25天可分别喷施1次0.2%~0.3%浓度的硼砂,生长季结合病虫害防控喷施0.3%~0.5%

浓度矿物源氯化钙2次~3次,使用其他叶面肥应符合GB/T19630-2019的要求。

8.3果园生草

新梅行间自然生草或人工生草,人工生草可选择黑麦草、三叶草、毛叶苕子、苜蓿等。应选用未经

化学及辐照等可能引起污染的方法处理的草种子。播种量黑麦草2.5kg/667m2~3kg/667m2,三叶草1

kg/667m2~1.5kg/667m2,毛叶苕子2kg/667m2~2.5kg/667m2,苜蓿3kg/667m2~4kg/667m2。人工除

草或机械割草,留茬高度宜控制在15cm~20cm。

2

DB6540/T044—2024

8.4水分管理

8.4.1灌溉时期

在花前(3月下旬)、果实膨大期(5月上旬)、果实发育期(6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前(7月下旬)

和封冻前各灌一次水,其他时期视土壤墒情补充灌溉。

8.4.2灌溉方法

宜采用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的排灌系统应具备有效的隔离措施,以

保证常规生产地块的水不会漫入或者侧渗入有机生产的地块。

8.4.3灌水量

年灌水量350m3/667m2~450m3/667m2。

9整形修剪

根据栽植密度和管理水平,可选用自由纺锤形或开心形,树形培养和整形修剪见附录A。修剪工具

需经过消毒,剪锯口涂抹29%石硫合剂水剂原液。

10有害生物防治

10.1有害生物种类

10.1.1病害

主要有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日灼病等。

10.1.2虫害

蚜虫、梨小食心虫、蚧壳虫、叶螨等。

10.1.3其他

鼠兔等啮齿类动物啃食危害。

10.2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抓住防控关键时期,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存和有利于天

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当采用上述措施不能有效防控时采

用药剂防治。

10.3防治措施

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措施见附录B,使用附录B中表B.1未列入的物质时,应符合GB/T19630-2019的要

求。

11果实采收

3

DB6540/T044—2024

采收前应使用乙醇、食品级的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对容器、梯子、运输车等辅助材料进行消毒处理。

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到22%以上时开始采收,避开高温、阴雨天采收,采收时佩戴棉质手套,口罩等。

其他采收要求应按照DB65/T4559-2022中11.2的规定执行。

12采后处理

12.1分等分级

采后鲜果分等分级应按照DB65/T4559-2022中11.3的规定执行。

12.2贮藏、保鲜和运输

包装、贮藏和运输应符合GB/T19630-2019中4.8的要求。新梅适宜贮藏温度-4℃~5℃,定时监

测温度和湿度。贮藏期间,通风换气频率1次/5d,定期抽检果实病、烂、凹陷和软化情况。

13记录要求

按GB/T19630-2019中7.2.6的要求,建立新梅从生产到收获、贮藏过程的记录,记录应清晰准确。

相关记录表式可自行制作,也可采用附录C的表式。

4

DB6540/T044—2024

A

A

附录A

(资料性)

新梅主要树形及其整形修剪

新梅主要树形及其整修修剪要点见表A.1。

表A.1新梅主要树形及其整形修剪要点

树形主要特点整形修剪要点

幼树期:于0.8m~1.0m处定干。新梢生长到40cm~50cm时,

对中心干上着生的新梢,一律用牙签撑开基部角度。8月对生长势

强的主枝进行拉枝开展角度,下部主枝拉到80°,上部主枝拉到90°

自由纺锤形树高3.5m~4.0m,拥

为宜。冬季对中心干上枝条过密可采取“逢二去一”的方法疏除

有直立粗壮的中央领导干部,主干高

初果及盛果期树:按照树形结构培养选留主枝,一般粗度超过

0.8m~1.0m,中心干上螺旋式着生

中心干1/3的枝条要疏除,去大枝换小枝。对生长过长的侧枝要逐

15个~25个主枝。主枝长度1.0m~

自由纺锤形步回缩,使侧枝稳定在一定的长度,并使行间留有1.5m~2.0m

2.0m,随树冠由下向上,主枝由大

的作业通道。对于树高超过4.0m的落头,可回缩至弱枝带头,或

变小,由长变短,分枝角度80º~90

将树头拉下垂

º,同向重叠主枝上下间距不小于0.3

衰老树:主枝布局要始终保持下部要大于上部,并控制上部强

m。

主枝,对个别强主枝要疏除部分枝组,减缓其生长势,稳定主枝

数量5个~7个,调节平衡主枝间的整体关系。采取先放后缩法,

培养、更新、复壮结果枝组,合理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

幼树期:冬季修剪以疏除为重点,选留3个或4个主枝,在主枝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