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500.1-2020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DB15/T 500.1-2020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1: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Building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6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220.01
A47
DB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500.1—2020
代替DB15/T500-2011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Part1:Building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
2020-06-28发布2020-07-28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500.1—202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检测项目..........................................................................3
5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3
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检测周期为12个月。.....................................6
7检测数据整理......................................................................6
附录A(规范性附录)雷电防护区的划分................................................8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净距................................9
附录C(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电源电涌保护器相关参数要求.....................................12
附录E(规范性附录)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相关参数要求.................................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SPD压敏电压、泄露电流和绝缘电阻检测方法.......................16
附录G(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格式样...................................18
I
DB15/T500.1—2020
前言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5/T500拟分为如下部分:
——第1部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第2部分:煤化工;
——第3部分:光伏发电站;
——第4部分:城市轨道交通;
——第5部分:户外电子广告设施;
——第6部分:城镇加油加气站;
……
本部分为DB15/T500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DB15/T500-2011《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与DB15/T500-2011的电子信息系统防
雷装置的检测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的检测”的内容(见第5章,见2011年版的5.2.2);
——修改了附录“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的内容(见附录G,见2011版的附录E);
——删除了“内蒙古雷暴活动规律及各站平均雷暴日统计表”、“风电机组的防雷区划分”、“爆
炸火灾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测量”、“土壤电阻率的测量”等附录
(见2011版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
本部分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锐克雷电防护科技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庆君、刘晓东、马云海、王乐乐、宋昊泽、李溪楠、周华、徐学文、侯越、
刘旭洋、张国兰、邱东平、崔志勇、李艳娜。
II
DB15/T500.1—2020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检测周期、检
测数据整理。。
本部分适用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87-2011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2010、GB50343-2012、GB/T21431-2015所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
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
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
处理的人机系统。
[GB50343-2012,定义2.0.1]
3.2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
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1
DB15/T500.1—2020
3.3
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checkupand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
析处理全过程。
[GB/T21431-2015,定义3.23]
3.4
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规定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又称防雷区。
[GB50343-2012,定义2.0.2]
3.5
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措施。
[GB50343-2012,定义2.0.15]
3.6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位差。
[GB50057-2010,定义2.0.19]
3.7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
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
[GB50343-2012,定义2.0.6]
3.8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50343-2012,定义2.0.29]
3.9
退耦元件decoupling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或限
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
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SPD之间的能量配合。
2
DB15/T500.1—2020
[GB/T21431-2015,定义3.11]
3.10
标称放电电流nominaldischargecurrent(In)
流过电涌保护器8/20μs电流波的峰值。
[GB50057-2010,定义2.0.32]
3.11
SPD的直流参考电压direct-currentreferencevoltageofSPD(Ures(1mA))
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一般将通过1mA直流电流时的参
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Ures(1mA)。
[GB/T21431-2015,定义3.19]
3.12
残压residualvoltage(Ures)
放电电流流过浪涌保护器时,在其端子间的电压峰值。
[GB50343-2012,定义2.0.23]
3.13
泄漏电流leakagecurrent(Ile)
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
压进行。
注: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
[GB/T21431-2015,定义3.20]
3.14
劣化degradation
由于浪涌、使用或不利环境的影响造成浪涌保护器原始性能参数的变化。
[GB50343-2012,定义2.0.34]
4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如下:
a)系统环境检测;
b)供电电源检测;
c)屏蔽及布线检测;
d)等电位连接与接地系统检测;
e)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测。
5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3
DB15/T500.1—2020
5.1系统环境检测
5.1.1检查机房所在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年度检测报告。机房建筑物雷电防护措施相关数据满足电子
信息系统防雷要求的,可参照其检测结果使用;无年度检测报告的应根据GB/T21431-2015的要求
对机房所在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测。
5.1.2记录机房所在建筑物总层数、周边环境、机房所在的楼层和机房面积。
5.1.3按照附录A的规定确定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所处的雷电防护区。
5.1.4检查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备分布及类型、耐受冲击电压额定值及所要求的
电磁场环境,绘制设备布置简图。
5.1.5按照GB50343-2012中4.3.1的规定确定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
5.1.6查阅曾经遭受过的雷击灾害历史记录。
5.2供电电源检测
5.2.1低压配电应查明变压器的防雷措施,低压配电接地形式,低压供电线路的敷设方法,总配电
柜(盘)、分配电盘的位置等。
5.2.2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建筑物内总配电柜(箱)引出的配电线路上的中性线(N)
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定配电线路的接地型式,其接地型式必须采用TN-S或TN-C-S系统。
5.2.3测试机房的供电电源的频率、电压、相数和电源参数变化范围应符合GB/T2887-2011的规
定。用万用表或电压表测量机房配电柜(箱)或UPS输出端的N-PE电压,宜不大于2V。
5.2.4检查下列位置电源SPD的设置情况,并记录其标识标志:
a)低压线路引入机房所在的建筑物总配电柜(箱);
b)弱电竖井或弱电间设备电源端;
c)机房所处楼层配电柜(箱);
d)UPS输出(或机房设备)配电柜(箱);
e)机房辅助设备配电柜(箱);
f)专用电子设备电源柜(箱);
g)由室内提供给室外设备交流、直流电源柜(箱);
h)机房内其它用电设备配电柜(箱)。
5.3屏蔽及布线检测
5.3.1屏蔽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机房内电子设备的摆放位置,与机房屏蔽体及结构柱宜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b)测量机房屏蔽体的材料规格、网格大小,并按照GB50057-2010中6.3.2规定的计算方法
确定屏蔽效果及安全距离。屏蔽材料宜选用钢材或铜材,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0.3mm~
0.5mm;
c)对壳体的所有接缝、屏蔽门、截止波导通风窗、滤波器等屏蔽接口使用电磁屏蔽检漏仪进
行连续检漏,应符合GB50174-2017第9节的规定;
4
DB15/T500.1—2020
d)用毫欧表测量屏蔽网格、金属管(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尺寸金属件、房间
屋顶金属龙骨、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金属门窗、金属格栅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
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2Ω;
e)测试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0.15MHZ~1000MHZ时,其值不应大于126dB;
f)测试机房内磁场干扰场强,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
g)检查进入机房的电源线、信号线金属屏蔽层引入方式(架空或埋地),检测等电位连接及接
地情况,应符合GB50343-2012中5.3.3的规定。
5.3.2综合布线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电子信息系统线缆敷设位置。电子信息系统线缆宜靠近等电位连接网络的金属部件敷
设,不宜贴近防雷区的屏蔽层;
b)检查电子信息系统线缆路由走向,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电磁感应环路面积;
c)检测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非电力线缆的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d)检测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气设备之间的间距,应符合附录B表B.2的规定;
e)检测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线缆的间距,应符合附录B表B.3的规定。
5.4等电位连接与接地系统检测
5.4.1检查等电位连接网络形式。当电子信息系统为300kHz以下的模拟线路时,可采用S型等电
位连接;当为MHz级数字线路时可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每台设备的等电位连接线的长度不宜大于
0.5m,并宜设两根等电位连接线安装于设备的对角处,其长度相差宜为20%。
5.4.2用游标卡尺测量等电位连接导体和接地端子板材料规格。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材料规格应
符合附录C规定。
5.4.3用等电位测试仪检测以下部位与接地基准点(基准点的确定方法参见GB50343-2012)之间
的等电位连接状况:
a)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设置的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b)机房所处楼层设置的等电位连接端子板;
c)机房设置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d)配电柜(箱)内部的PE排及外露不带电金属体;
e)UPS及电池柜金属外壳;
f)设备机柜、机架;
g)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
h)机房内消防设施、其他配套设施的金属外壳;
i)光缆的金属接头、金属护层、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
j)金属管、配线架(槽);
k)屏蔽线缆金属外层;
l)金属门、窗、隔断;
m)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多点测试);
n)防静电地板支架(多点测试)。
5.4.4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Ω。
5
DB15/T500.1—2020
5.4.5检查机房的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子信息系统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
接地应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按电子信息系统接地要求的最小值确定。常用电子
信息系统接地电阻值见表1;
b)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
c)机房设备接地线不应从接闪器、铁塔、防雷引下线直接引入;
d)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直接利用机房内墙结构柱主筋引出的预留接地端子
接地。
5.4.6机房内的防静电措施,应符合GB50174-2017中8.3的规定,防静电地板泄漏电阻值宜为
2.5×104~1.0×109Ω之间。
表1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允许值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接地装置的主体
ΩΩ
安全防范系统≤4天气雷达站≤4
配电电气装置(A类)或配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4≤4
电变压器(B类)
卫星地球站≤5移动基(局)站≤10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
≤4
控制系统
注1: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m时,其接地
电阻不得大于20Ω。
注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Ω)、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Ω)、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
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注3: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Ωm时,宜≤1Ω;土壤电阻率为100Ωm~300Ωm时,宜≤2
Ω;土壤电阻率为300Ωm~1000Ωm时,宜≤4Ω;当土壤电阻率为>1000Ω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注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
5.5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测
5.5.1检查记录各级SPD的安装位置、数量,应符合GB50601-2010中10.1.2第1~5款的要求。
5.5.2检查记录各级SPD的型号、主要性能参数(如Uc、In、Ⅰimp、Up等),并符合下列要求:
a)电源SPD的有效电压保护水平UP/f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w,Uw值可
参考附录D表D.1。其中,UP/f=Up+ΔU,ΔU=L•di/dt为SPD两端引线上产生的电压,户
外线进入建筑物处可按1kV/m计算(8/20μs,20kA时);
b)电源SPD的Uc值应符合附录D表D.2规定;
c)电源SPD冲击电流和标称放电电流参数推荐值宜符合附录D表D.3规定;
d)信号SPD的Uc值一般应高于系统运行时信号线上的额定工作电压的1.2倍,附录E表E.1
提供了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与SPD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
e)信号SPD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参数推荐值宜符合附录E表E.2规定;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
的主要技术参数宜符合附录E表E.3规定。
5.5.3检查和测量SPD两端引线的色标、长度、材料规格,相线为红、黄、绿,中性线为蓝色,接
地线为黄绿相间;连线应短且直,总连线长度不宜大于0.5m;材料规格应符合附录C规定。
6
DB15/T500.1—2020
5.5.4对SPD进行外观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
标志应完整和清晰。
5.5.5检查SPD的状态指示器,确定SPD运行是否正常。
5.5.6检查限压型电源SPD前端是否有过电流保护器。
5.5.7测量SPD接地端子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的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Ω。
5.5.8测试各电源SPD的压敏电压、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测试方法见附录F。
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检测周期为12个月。
7检测数据整理
7.1检测结果的记录
7.1.1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附录G),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
员和现场负责人签名。
7.1.2检查、核对检测项目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7.1.3首次检测时,应绘制机房设备布置简图,后续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
7.2检测结果的判定
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
目是否合格。
7.3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7.3.1检测报告由检测人员按原始记录表的内容填写,检测员和校核人、批准人签字后,经技术负
责人签发,应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
7.3.2检测报告一式二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纸质和电子存档两种
形式。
7
DB15/T500.1—2020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A.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
的雷电防护区(LPZ)。
A.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和后续防护
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说明:
—表示在不同雷电防护区界面上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表示起屏蔽作用的建筑物外墙、房间或其它屏蔽体;
—表示按滚球法计算的接闪器保护范围界面;
—表示中间省略部分。
图A.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LPZ)
a)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以及
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区;
b)直击雷防护区(LPZ0B):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
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B区;
c)第一防护区(LPZ1):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
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区内的更小,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
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应划分为LPZ1区;
d)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增设的后续
防雷区应划分为LPZ2…n后续防雷区。
8
DB15/T500.1—2020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净距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净距见表B.1~表B.3。
表B.1电子信息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净距
其他管线类别最小平行净距最小交叉净距
mmmm
防雷引下线1000300
保护地线5020
给水管15020
压缩空气管15020
热力管(不包封)500500
热力管(包封)300300
煤气管30020
注:当线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大于或等于0.05H(H为交叉处防雷引
下线距地面的高度)。
表B.2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
最小间距
名称
m
配电箱1.00
变电
推荐标准
- DB51/ 481-2005 乐至黑山羊 2005-03-03
- DB31/T 335-2005 饲料中沙丁胺醇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 2005-02-05
- DB31/T 333-2005 安全卫生优质结球生菜生产与加工技术操作规范 2005-01-28
- DB51/T 472-2005 编结网围栏安装技术规程 2005-03-03
- DB51/T 480-2005 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生产技术规程 2005-03-03
- DB31/T 338-2005 猪肝中莱克多巴胺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 2005-02-24
- DB51/T 471-2005 编结网围栏 2005-03-03
- DB31/ 329.1-2005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1部分:展销会场馆 2005-02-07
- DB31/T 332-2005 安全卫生优质结球生菜 2005-01-28
- DB31/T 339-2005 猪肝中沙丁胺醇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 200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