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71-2018 活动断层探察 断错地貌测量

DB/T 71-2018 Active fault survey—Measurement of faulted landform

行业标准-地震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T 71-2018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地震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12-26
实施日期
2019-03-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国地震局
归口单位
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断错地貌测量的工作流程、技术准备、测量实施、数据处理、制图、资料验收和成果提交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探测与填图、活动性鉴定、地震科学考察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断错地貌测量。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起草人:
何宏林、魏占玉、黎益仕、张世民、徐岳仁、陈长云、任俊杰、石峰、李安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91.120.25

犘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

犇犅犜712018

活动断层探察断错地貌测量

犃犮狋犻狏犲犳犪狌犾狋狊狌狉狏犲犕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狅犳犳犪狌犾狋犲犱犾犪狀犱犳狅狉犿

20181226发布20190301实施

中国地震局发布

/—

犇犅犜712018

目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1

4基本规定…………………2

5工作流程…………………3

6技术准备…………………5

7测量实施…………………5

8数据处理…………………8

9制图………………………10

10资料验收和成果提交…………………11

()……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检查中使用图件示例12

参考文献……………………17

/—

犇犅犜712018

前言

《》,:

本标准是活动断层探察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

DBT692017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活动断层探察断错地貌测量;

———活动断层探察古地震槽探;

———活动断层探察钻探;

———活动断层探察年代测试;

———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勘探;

———活动断层探察活动性鉴定;

———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危害性评价;

———活动断层探察图形符号;

———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库;

———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库质量检测;

———活动断层探察1∶250000地震构造图编制;

———活动断层探察成果报告;

———活动断层填图(/—);

1∶50000DBT532013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1∶50000DBT652016

……

/—《:》。

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GBT1.120091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

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宏林、魏占玉、黎益仕、张世民、徐岳仁、陈长云、任俊杰、石峰、李安。

重要提示: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建议发送至_并抄送

狋犮225狕犳126.犮狅犿

,或寄送至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号,中

犫犻犪狅狕犺狌狀犮犲犪.狅狏.犮狀9

@犵

;:),。

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邮政编码100029并注明联系方式

/—

犇犅犜712018

引言

,,

国内外众多的大地震现场考察及其灾害现象分析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

的元凶。,

查明地震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并对其属性和地震危险性作出科学评价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和震害防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逐步推进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多年来在理论和

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成果在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以及

地震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地震部门组织开展了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梳理,理清了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基

本框架。为了规范并引导我国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及其成果应用,制定了/—《活动断

GBT360722018

层探测》,该标准对活动断层探测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数据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技术要

求作出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现探测目的的各种技术方法进行评估分析,明确其技术指标和

数据汇总要求,并构建了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标准框架。

/—《》

断错地貌测量是GBT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规定的获取活动断层运动学参数的技术方法

之一,,

是为了对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进行鉴定确定断层的活动性参数和平面展布的重要工作之

一。断错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复杂,因此,断错地貌测量有特殊的测量目标和技术要求。为规范断错地

貌测量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

犇犅犜712018

活动断层探察断错地貌测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断错地貌测量的工作流程、技术准备、测量实施、数据处理、制图、资料验收和成果提

交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探测与填图、活动性鉴定、地震科学考察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断错地

貌测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1831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4356

/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

GBT27920.11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DBT6520161∶50000

/—活动断层探察图形符号

DBT722018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和/—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17741DBT652016

3.1.1

活动断层犪犮狋犻狏犲犳犪狌犾狋

距今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12

[/—,]

GBT360722018定义3.1

3.1.2

断错地貌犳犪狌犾狋犲犱犾犪狀犱犳狅狉犿

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的或受断层影响形成的地貌。

3.1.3

断层位移犳犪狌犾狋狅犳犳狊犲狋

活动断层两侧同一地质体或地貌面(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错动量,即水平位移和垂直

位移。

3.1.4

断错地貌测量犿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狅犳犳犪狌犾狋犲犱犾犪狀犱犳狅狉犿

利用测量工具在野外实地获取断错地貌地理信息并绘制成图件的作业。

3.1.5

剖面测量狉狅犳犻犾犲犿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

沿某一方向测定一系列地形点位置和高程,反映在该方向上地形起伏特征。

/—

犇犅犜712018

3.1.6

地形测量狋狅狅狉犪犺犻犮犿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

狆犵狆

通过测定地球表面地形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反映二维空间的地形起伏特征。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基于拉丁

ASCIIAmericanStandardCodeforInformationInterchane

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

: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2000ChinaGeodeticCoordinateSstem200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GlobalNaviationSatelliteSstem

gy

:()

JPEG由联合图像专家组JointPhotorahicExertsGrou制定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

gppp

LAS用来包涵LiDAR点记录数据的公开数据文件格式

:激光探测与测量()

LiDARLihtDetectionAndRanin

ggg

:标签图像文件格式()

TIFFTaImaeFileFormat

gg

4基本规定

4.1测量对象

测量对象包括面状或线状断错地貌,如断层陡坎、断错河床或冲沟、断错阶地或冲积扇、地震鼓包和

人工建(构)筑物等。

4.2坐标系统与投影

4.2.1坐标系统应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投影方式可采用等角横切圆柱投影(如高斯克吕格带投影),或等角横割椭圆柱投影(如通

4.2.2-3°

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4.3测图比例尺及测量精度

测图比例尺可采用、、、。

4.3.11∶10001∶5001∶2501∶100

测量精度以测量相对定位误差衡量,应符合表的规定。

4.3.21

表1测量精度要求单位为厘米

测图比例尺平面误差垂直误差

小于1∶500小于10小于20

大于或等于1∶500小于或等于5小于10

4.4作业实施

4.4.1宜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测量。

4.4.2测量区内应不存在影响测量实施和测量精度的积雪、积水和茂密植被。

4.4.3应根据测量对象、数据要求及工作条件,选取满足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测量工具;可采用

多种测量手段的联合作业方式实施数据采集。

/—

犇犅犜712018

,,

4.4.4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技术和方法并在测量工作方案中明确说明相关方法的

操作要求、。

精度控制等情况

4.5其他

长度单位可采用米()或厘米();面积单位应采用平方米()。

4.5.1mcmm

成果制图及数据说明等涉及的图形符号使用应遵循/《活动断层探察图形符号》的

4.5.2DBT72

规定。

在野外测量、室内数据处理及制图阶段应按照/—的规定汇总数据并入库。

4.5.3DBT652016

5工作流程

5.1断错地貌测量工作流程包括下列五个阶段:

a)技术准备:收集工作区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勘查,根据测量目标、地貌类型及测量范围制定

测量工作方案;

):,、、

b测量实施根据测量类型和数据质量要求按照测量工作方案完成野外测量野外记录数据检

查和野外数据汇总入库;

)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备份、数据质量检查及数据处理,编写数据说明文档,完成数据汇总入库;

):,;

d制图绘制成果图件编写成果图件说明

):、。

e资料验收和汇交对数据资料成果产出和专题数据库进行资料验收和汇交

图给出了断错地貌测量工作各阶段主要内容分解和衔接关系。

5.21

/—

犇犅犜712018

图1断错地貌测量工作流程示意图

/—

犇犅犜712018

6技术准备

6.1资料收集

收集测量区及邻近区域已有地形、地貌等资料,以及覆盖测量区的航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

6.2实地考察

应实地考察测量区的工作条件,了解测量区内活动断层相关构造地貌类型及分布范围。

6.3测量工作方案制定

6.3.1应根据测量区地形地貌条件、技术要求和设备状况等制定测量工作方案。

6.3.2测量工作方案内容应包括测量区位置和地形地貌概况、测量任务、数据精度要求、主要仪器装备

及技术参数、预期目标、计划工期等。

7测量实施

7.1测量方式

7.1.1断错地貌测量采用野外实施的剖面测量和地形测量两种方式。

7.1.2剖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确定剖面起始位置和方向;

),;

b测量地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值或测量可以转换为空间三维坐标的其他测量值

)测量路线可由多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线段的起点、终点和拐点宜选取在地形平坦的位置,根

据需要放置标志物。

7.1.3地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确定测量范围;

b)测量地面离散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值,或测量可以转换为地面离散点的其他数据,如航空摄影

数据。

7.2测量要求

7.2.1垂直断错地貌的测量

7.2.1.1应选择由断层垂直活动造成的地貌为测量对象,包括断层陡坎、褶皱。

7.2.1.2垂直断错地貌测量可采用剖面测量方式或地形测量方式。

7.2.1.3采用剖面测量方式测量断层陡坎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断层陡坎两侧地貌面为同一地貌面;

b)剖面方向垂直断层陡坎走向;

)剖面跨越断层陡坎上、下原始地貌面,陡坎两侧剖面线长度能确定陡坎顶、底原始地貌面;

)、,

d采用线性拟合或人工解译等方法确定陡坎顶底原始地貌面的趋势线两趋势线之间的垂直距

离为垂直位错量。

7.2.1.4采用剖面测量方式测量褶皱应符合下列要求:

a)剖面方向垂直褶皱轴线;

剖面跨越褶皱带及其两侧原始地貌面其长度能确定褶皱两侧地貌面

b),;

)采用线性拟合或人工解译等方法确定褶皱区外地貌面趋势线,趋势线与褶皱顶部之间的垂直

/—

犇犅犜712018

距离为垂直抬升量。

7.2.1.5采用地形测量方式测量垂直断错地貌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形测量范围应覆盖选取的断层陡坎和褶皱;

)在地形测量数据中提取断层陡坎和褶皱的剖面数据,剖面数据应符合和要求。

b7.2.1.37.2.1.4

7.2.2水平断错地貌的测量

7.2.2.1应选择由断层水平活动造成的地貌为测量对象,如断错的冲沟和阶地边缘等。

7.2.2.2水平断错地貌测量应采用地形测量方式。

7.2.2.3应采用线性拟合或人工解译等方法分别确定变形区两侧同一线状标志(如冲沟底部中线、河流

同级阶地边缘、河道中线和其他线状地物)的趋势线,测量趋势线之间沿断层走向的距离为断层水平位

错量。

7.2.2.4标志线的选取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取冲沟底部中线为标志线确定水平位错量;

b)应选取同级断错阶地的边缘为标志线确定水平位错量;

)应选人工地物同一标志线确定水平位错量。

7.3测量记录

7.3.1野外测量记录应记录在野外工作记录簿上。记录簿应页码完整,字迹清晰,原始观测数据记录

不得擦拭。

7.3.2野外测量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a)测量任务名称、日期、天气情况、测量人员姓名;

)、;,

b描述测量区内地形地貌特征断错地貌单元与断层活动的切割关系绘制地貌草图或素描图

并辅以文字描述;

)、。

c记录测量区内地貌单元的类别重要测量点和测量控制点的编号将地貌单元类别和测量点

标识在地貌草图或素描图中;

d)仪器状况和测量参数设置,包括基站的空间坐标、选取坐标系参数、测量数据的采样间隔等;

)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

7.4测量数据要求

7.4.1剖面测量数据

剖面测量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沿剖面路线逐个测量地面点空间坐标值,偏离剖面路线的水平距离小于1.0m;

),;

b测量点间水平间距小于0.5m地形平坦时测量点间水平距离小于1.0m

)距离断层陡坎上、下拐点范围内及上下拐点间测量点距小于。

c10m0.2m

7.4.2地形测量数据

地形测量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设备或全站仪获取测量区内离散的地面测量点;

aGNSS

b)测量空区不超过测量总面积的10%,关键地表形变区域不存在测量空区;

)当测图比例尺大于等于时,地表变形区或关键特征地形区域内测量点间水平距离小于

c1∶500

0.2m,地形平缓地区测量点间水平距离小于0.5m;当测图比例尺小于1∶500时,地表变形区

或关键特征地形区域内测量点间水平距离应小于0.5m,地形平缓地区测量点间水平距离宜

/—

犇犅犜712018

小于1.0m;

),。

d对测量区内地貌单元设置标号地貌单元的测量点宜赋予相应地貌标号

7.4.3犔犻犇犃犚点云数据

LiDAR点云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

a点云覆盖测量区不存在空区

)点云数据测量精度符合表要求;

b1

)点云数据密度满足内插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要求。表给出了数字高程模型网格与点云密度

c2

的对应关系。

表2数字高程模型网格与点云密度对应关系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网格间距点云密度

m点数/m2

0.2大于或等于25

0.5大于或等于16

1.0大于或等于4

2.0大于或等于1

7.4.4航空摄影数据

7.4.4.1影像数据符合下列要求:

a)航向重叠率应大于80%,旁向重叠率应大于60%;地面起伏较大时,应增大重叠率;

),,

b飞行高度宜低于120m同一航线上航拍高度宜保持一致航高变化幅度不应超过设计航高

的10%;

)影像质量应符合/的规定。

cGBT27920.1

7.4.4.2影像控制点符合下列要求:

a)像片内控制点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定;

)宜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拐点、不大于像素的点状地

b30°150°5×5

物中心,且高程起伏较小、易于准确定位和测量的地方;

)宜布设在旁向重叠的中线附近;

)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测量区内,控制点数量与航测面积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的规定;

d3

),。

应在同一坐标系下测定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e1

表3航测面积与地面控制点数量对应关系

航测面积犃

地面控制点数量

km2

2总数不少于个

犃≤1km12

22不少于个/2

1km犃10km8km

<≤

2不少于个/2

犃>10km6km

/—

犇犅犜712018

7.5测量检查

7.5.1测量前、过程中和测量阶段结束时应检查测量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野外测量记录是否齐全、

,。

准确测量数据是否符合测量要求

,,

7.5.2测量任务由多个阶段性作业组成时在开始下一阶段作业前应对上一阶段的作业进行必要

检查。

,,

7.5.3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测量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方可撤站结束测量野

外作业。

7.6测量数据补测和重测

7.6.1补测和重测条件

7.6.1.1测量数据内存在矛盾或明显错误时,应进行重测。

7.6.1.2测量数据经检查达不到7.4要求时,应进行重测或补测。

7.6.2补测和重测要求

7.6.2.1因原定测量工作方案不合理导致测量数据不符合要求,应重新制定测量工作方案进行野外

测量。

7.6.2.2因技术原因或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测量数据不符合要求,应按照原定测量工作方案进行补测

和重测。

7.7野外资料入库

应按照/—中表的要求汇总断错地貌测量工程信息并入库。

7.7.1DBT652016A.45

应按照/—中表的要求汇总测量基站信息并入库。

7.7.2DBT652016A.46

应按照/—中表的要求汇总地形测量数据并入库。

7.7.3DBT652016A.47

应按照/—中表的要求汇总剖面测量数据并入库。

7.7.4DBT652016A.48

8数据处理

8.1数据准备

8.1.1数据备份

8.1.1.1应将野外测量记录内容录入计算机,保存电子文档,并备份。

8.1.1.2应利用配套软件将测量仪器中的原始数据导出,保存电子文档,并备份。

8.1.1.3应采取扫描或拍照方式将纸介质的记录文档以图片格式(如JPEG格式)保存电子文档,并

备份。

8.1.2数据格式

8.1.2.1测量点宜采用ASCII码文本格式文件存储。

点云数据宜采用格式、码文本格式文件存储。

8.1.2.2LASASCII

8.1.2.3航拍影像宜采用TIFF格式或JPEG格式文件存储。

/—

犇犅犜712018

8.2数据质量检查

8.2.1检查方法

在数据处理之前,应按照/和/的规定进行测量数据质量检查。

GBT18316GBT24356

8.2.2检查内容

8.2.2.1地面测量点数据的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查看测量点数据文件,检查测量点属性值是否完整;

b)制作测量点平面分布图,检查是否覆盖测量区,是否存在测量空区。图A.1给出了一个地面测

量点数据平面分布示例图;

)、,。

c根据剖面长度测量区面积和测量点数量计算平均点距和平均点密度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8.2.2.2LiDAR点云数据的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

a检查点云数据是否覆盖测量区是否存在测量空区

b)制作点云密度图,检查点云密度是否符合要求。图A.2给出了一个点云密度示例图;

)使用野外控制点数据检查点云数据精度。

8.2.2.3航测数据的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

a影像片数与POS点数量对比检查是否缺失影像

),,。

b制作像点分布图检查影像是否覆盖测区是否存在空区图A.3给出了一个航测影像点分布

图示例;

),。

c制作影像重叠度图检查影像数据重叠度是否符合要求图A.4给出了一个航测影像重叠度

示例图;

)对每架次影像数据随机抽取不少于张影像,目视检查影像质量,画面是否清晰,色调是否

d10

正常;

)检查控制点数量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

8.3数据处理要求

8.3.1剖面测量数据

8.3.1.1剖面由单条测量线路组成时,应将测量点垂直投影到剖面直线上;剖面由多条测量线路组成

时,应将每条线路的测量点分别投影到相应直线,再将测量线路首尾相接组成完整剖面。

8.3.1.2应以剖面线一端为起始位置,计算各测量点在投影线上的距离。

8.3.1.3应以投影点距离为横坐标,投影点高程值为纵坐标确定测量点位置,绘制测量点图。图A.5给

出了一个剖面测量成果示例图。

8.3.2地形测量数据

应利用计算机插值方法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网格间距可采用、、

8.3.2.10.1m0.2m

、、、等多种规格,其网格横向与纵向间距保持一致。

0.25m0.5m1.0m2.0m

数字高程模型网格间距应大于测量点平均间距的倍。

8.3.2.22

8.3.2.3应以等高线图、地势阴影图或两者叠加绘制地形图,并按相同等高距间隔标识等高线的高程

值。图A.6给出了一个示例。

8.3.3犔犻犇犃犚点云数据

8.3.3.1应利用计算机分类或人工解译等方法,提取地面点云数据。

应利用地面点云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网格间距与点云密度应符合表的规

8.3.3.22

定要求。

/—

犇犅犜712018

8.3.4航空摄影数据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