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981-2011 高寒草原退化等级划分

DB63/T 981-2011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981-2011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3-21
实施日期
2011-05-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拔高度为3500 m-4700 m,降雨量为100 mm- 450 mm的高寒草原退化等级划分及其综合治理。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果洛州草原 站和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起草人:
周华坤、赵新全、马玉寿、徐世晓、董全民、赵亮、施建军、李以康、汪新川、 牛建伟、来得珍、周彦艳。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Z10/39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981—2011

高寒草原退化等级划分

TheClassificationofDegradingGradesofAlpineSteppe

2011-03-21发布2011-05-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981—201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高寒草原草地退化分级原则..........................................................2

4高寒草原退化草地的等级类型与分级指标..............................................2

5高寒草原退化等级评定方法..........................................................2

6判定结论..........................................................................3

附录A(规范性附录)牧草产量测定....................................................4

附录B(规范性附录)植物盖度的样方法目测或针刺法....................................5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6

参考文献.............................................................................7

I

DB63/T981—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编写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果洛州草原

站和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华坤、赵新全、马玉寿、徐世晓、董全民、赵亮、施建军、李以康、汪新川、

牛建伟、来得珍、周彦艳。

II

DB63/T981—2011

高寒草原退化等级划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海省境内高原高寒草原退化的级别和指标,退化等级划分标准及其判定方法等技术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海拔高度为3500m-4700m,降雨量为100mm-450mm的高寒草原退化等级划分及

其综合治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高寒草原类草地

以寒冷旱生的多年生密丛禾草占优势,分布在海拔3500m-4700m之间,多发育于山间宽谷平原、

滩地、冲洪积扇、山顶坡地、河流阶地等地貌单元,土壤以高山草甸草原土和固定风沙土为主,生草过

程微弱,植被低矮稀疏,生物量较低,种群单一,优势种和次优势种以旱生、中生的禾草为主,如紫花

针茅、扇穗茅、扁穗冰草、洽草、羊茅、沙生风毛菊、披碱草、冷蒿等的草地类型。

2.2

草地退化

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或过度放牧等不合理

利用,或滥挖、滥割、樵采破坏草地植被,引起草地植被变得低矮、稀疏,种类减少,结构简单,草场

质量变差,生产能力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演变过程。

2.3

指示植物

具有指示意义的标志某类草地植被类型出现的特征种植物或能够表现草地退化及退化程度的植物

种类。

2.4

优势种

草地群落中作用最大的植物种即群落中其个体数量、覆盖度、生物量等均占优势,对其它种的生存

有很大影响与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群落中优势地位最大的一个植物种为单优势种;群落中有两种以上植

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不相上下时,则该几种植物为共同优势种,简称共优种。对群落作用较小的称为

亚优势种;作用更小的称为伴生种;偶尔出现的植物称为偶见种。

1

DB63/T981—2011

2.5

地上部产草量

在0.5m×0.5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