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T 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模型(BIM)应用标准
DB4201/T 648-2021 Wuhan residential building model (BIM) application standar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40.01
CCSP36
4201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Applicationstandardforcivil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2021-08-30发布2021-09-30实施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01/T648—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方案设计阶段.......................................................................2
5.1一般规定.......................................................................2
5.2场地分析.......................................................................2
5.3方案模型构建...................................................................2
5.4设计方案比选...................................................................3
5.5虚拟仿真漫游...................................................................3
6初步设计阶段.......................................................................3
6.1一般规定.......................................................................3
6.2模型构建.......................................................................3
6.3模型检查优化...................................................................4
7施工图设计阶段.....................................................................4
7.1一般规定.......................................................................4
7.2模型构建.......................................................................4
7.3模型优化.......................................................................4
8施工准备阶段.......................................................................5
8.1一般规定.......................................................................5
8.2施工深化设计...................................................................5
8.3施工方案模拟...................................................................6
8.4预制构件加工...................................................................7
9施工实施阶段.......................................................................7
9.1一般规定.......................................................................8
9.2进度管理.......................................................................8
9.3质量与安全管理.................................................................8
9.4材料与设备管理.................................................................8
9.5竣工交付管理...................................................................9
10运维阶段..........................................................................9
10.1一般规定......................................................................9
10.2运维模型构建..................................................................9
10.3运维系统建设..................................................................9
10.4资产管理.....................................................................10
10.5设施设备管理.................................................................10
I
DB4201/T648—2021
10.6空间管理......................................................................10
10.7安全与应急管理................................................................10
10.8能源与环境管理................................................................10
条文说明..............................................................................11
II
DB4201/T64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大良造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捷、孙俊、杨铭杰、陈伟、武剑洁、谢正敏。
III
DB4201/T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基本规定、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
图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及运维阶段的应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民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模型创建、使用和
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
GB/T51269-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51301-2018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
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BIM或模型。
3.2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BIM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BIM元素。
3.3
建筑信息模型软件BIMsoftware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应用、管理的软件。简称BIM软件。
3.4
几何信息geometricinformation
BIM元素尺寸、定位以及相互关系的信息。
3.5
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information
非几何信息是指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集合,主要包括经济技术相关指标及数
据。
1
DB4201/T648—2021
4基本规定
4.1模型宜结合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需求创建。
4.2建筑工程中各工作任务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宜以相应任务的承担方为实施主体。
4.3BIM应用应采取协议约定等措施实现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
4.4BIM应用的目标和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合同要求及建筑工程参与方BIM应用水平等方面综
合确定。
4.5建筑工程相关方应根据BIM应用目标和范围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BIM软件,BIM软件宜具备下列
基本功能:
a)模型输入、输出;
b)模型浏览或漫游;
c)模型信息处理;
d)相关的专业应用;
e)应用成果处理和输出;
f)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
4.6BIM数据在交付前应保证其正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4.7BIM元素分类及编码应符合GB/T51269-2017的要求。
4.8各阶段BIM模型交付应符合GB/T51212-2016中第5章和GB/T51301-2018的要求。
5方案设计阶段
5.1一般规定
5.1.1宜依据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各项指标和设计要求创建模型。
5.1.2BIM应用应满足关于平面功能使用布局及立面造型的要求,并结合环境等方面要求,并对建筑
的总体方案进行初步评价、调整和确定。
5.1.3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建筑单体模型和专项分析模型。
5.2场地分析
5.2.1场地分析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地质资料、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场地管
网数据。
5.2.2宜利用场地分析软件或设备,建立场地模型。
5.2.3场地模型应表达场地实际地质地貌特征、与周边毗邻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模型应体现坐标信息和各类控制线。
5.2.4应根据场地分析结果,评估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2.5场地分析报告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
5.2.6交付成果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场地分析报告。
5.3方案模型构建
5.3.1方案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建筑单体模型或相应方案设计资料、气象数据、热工参数及其
他分析所需数据。
5.3.2建筑单体模型表达内容宜包括建筑整体外观形状、主要建筑构部件及建筑物内功能空间布局。
2
DB4201/T648—2021
5.3.3应对建筑单体模型进行物理环境、结构等方面的单项性能分析,分别获得单项分析数据,并综
合各项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重新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形成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3.4专项模拟分析报告宜体现模型图像、软件情况、分析背景、分析方法、输入条件、分析数据结
果以及对设计方案性能的对比说明。
5.3.5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单体模型、专项分析模型和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4设计方案比选
5.4.1设计方案比选的数据准备宜包括本阶段前期的方案设计模型(包括场地模型、建筑单体模型、
专项分析模型),方案设计背景资料,规划部门对建筑工程地块的要求信息以及建筑工程地块周边环境
信息等。
5.4.2应通过构建或局部调整方式,形成多个备选的方案设计模型。
5.4.3方案设计模型宜包括地形、道路、楼板、天花、外饰层、园林景观、场地设施等。
5.4.4宜利用可视化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分析、统计和计算设计中的各种数据。
5.4.5宜从建筑工程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多方面进行多方可视化方案评选,形成方案比选报告。
5.4.6交付成果应包括方案比选报告和方案设计模型。
5.5虚拟仿真漫游
5.5.1虚拟仿真漫游应模拟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场景,包括漫游、动画、VR、AR等形式。
5.5.2动画视频文件应能清晰表达建筑物的设计效果,并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主要空间布置、复杂
区域的空间构造等。
5.5.3漫游文件中应包含全专业模型、动画视点和漫游路径等。
5.5.4应将软件中的漫游文件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保存原始制作文件,以备后期调整与修
改。
5.5.5交付成果应包括动画视频文件。
6初步设计阶段
6.1一般规定
6.1.1应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进行继承并进一步深化,论证拟建建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
性、拟定设计原则、标准和重大技术问题等,详细研究并确定建筑和结构专业的设计方案,根据初步计
算结果深化各专业模型,协调解决各专业方案可能出现的技术矛盾,并确定建筑工程概算。
6.1.2宜从方案设计模型的信息深化研究入手,各专业可共同利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
据分析计算结果在方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完成平面深化、立面深化、确定空间高度、结构布
置、设备干管布置等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并进行成果输出。
6.1.3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以及机电专业模型。
6.2模型构建
6.2.1初步设计阶段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模型或者二维设计图以及
设计条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6.2.2在模型构建前须保证建筑、结构和机电模型统一基准点,统一模型轴网和标高等。
6.2.3初步设计阶段应包括建筑、结构以及机电专业模型构建,为后续阶段的BIM应用范围提供模型
3
DB4201/T648—2021
数据依据。
6.2.4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专业模型以及图纸。
6.3模型检查优化
6.3.1模型检查优化的数据准备应包含设计阶段的各专业模型以及方案设计背景资料。
6.3.2宜将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整合,形成整合的模型。
6.3.3宜对整合的模型进行剖切而得到平面、立面以及剖面视图,检查各专业间设计内容是否存在不
一致、遗漏、空间不合理,以及构件冲突等问题。修正专业模型的错误,直至模型准确。
6.3.4应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配以文字说明。
6.3.5应保存整合后的模型,宜按照统一的命名规则对模型文件进行命名。
6.3.6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检查优化调整后的模型。
7施工图设计阶段
7.1一般规定
7.1.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通过施工图图纸及模型表达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果。
7.1.2施工图设计阶段的BIM应用是各专业模型构建并进行优化设计的复杂过程,各专业信息模型应
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
7.1.3应根据该阶段模型,进行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和净空优化等基本应用,完成对施工图阶段
设计的多次优化。
7.2模型构建
7.2.1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应包括前期设计阶段的各模型或者二维设计图以及设计条
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7.2.2各专业模型构建应基于模型保持协同作业,确保各专业模型数据协调一致。
7.2.3模型数据自上而下分为任务信息模型、专业模型元素、模型基础元素、共性的资源数据四个层
次。
7.2.4BIM模型应符合GB/T51235-2017附录A中规定的深化设计模型(LOD350)的要求。
7.2.5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7.3模型优化
7.3.1应整合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幕墙、装饰、景观等各专业模型,形成整合的模型。
7.3.2应基于整合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检查和净空优化。
7.3.3碰撞检测应设定基本原则,宜使用BIM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发现并调整模型中的
冲突和碰撞。碰撞检测应包含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测和建筑之间、结构之间的冲突检测,并形成碰撞检测
报告。
7.3.4碰撞检测报告应包含建筑结构整合模型的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剖切
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
7.3.5三维管线综合应设定基本原则,针对管线排布展开检测。
7.3.6三维管线综合宜使用BIM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检查发现整合的BIM模型中的冲突
和碰撞,逐一调整模型,确保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并形成三维管线综合报告。
4
DB4201/T648—2021
7.3.7三维管线综合报告应记录三维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测的原则,调整前各专业模型间的碰撞,对于
冲突和碰撞的解决方案,以及优化的结果。
7.3.8净空优化应基于三维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测调整后的各专业模型。
7.3.9净空优化应使用BIM可视化技术对建筑物最终的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给出最优的净空高度,
并形成净空优化报告。
7.3.10净空优化报告应记录建筑竖向净空优化的基本原则,优化前后的对比说明,宜标注各区域经本
阶段净空优化后的净空高度。
7.3.11交付成果宜包括调整后的各专业模型、碰撞检测报告、三维管线综合报告和净空优化报告。
8施工准备阶段
8.1一般规定
8.1.1施工准备阶段BIM应用的目标和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合约要求及建筑工程相关方BIM应
用水平等综合确定。
8.1.2施工准备阶段模型宜在设计阶段交付的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
8.1.3施工准备阶段BIM应用宜包括施工深化设计、施工方案模拟、预制构件加工等施工准备阶段内
容。
8.2施工深化设计
8.2.1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
深化设计等宜应用BIM技术。
8.2.2深化设计BIM软件应具备空间协调、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图和报表生成等功能。
8.2.3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BIM软件完成二次结构设计、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设计、节点设
计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下列要求:
a)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创建;
b)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应根据施工区段及施工工艺等的安排对结构构件进行拆分,并
将施工区段信息添加到相应构件中;
c)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二次结构、预埋件
和预留孔洞、节点等类型的模型元素。
8.2.4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
报告、工程量清单等。
8.2.5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BIM完成预制构件平面布置、拆分、设计,以及节点设
计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以下要求:
a)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并结合预制方案、施
工工艺方案创建;
b)应区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并表达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的连接节点;
c)预制构件拆分时,宜依据施工吊装工况、吊装设备、运输设备和道路条件、预制厂家生产条
件以及标准模数等因素确定其位置和尺寸等信息;
d)预制构件宜有唯一的标识编码,以方便确认构件具体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
e)宜应用深化设计模型进行安装节点、专业管线与预留预埋、施工工艺等的碰撞检查以及构件
吊装、安装的可行性验证;
5
DB4201/T648—2021
f)深化设计模型除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节点和临时安装措施
等类型的模型元素。
8.2.6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
设计说明、平立面布置图,以及节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和计算书、工程量清单等。
8.2.7钢结构深化设计宜应用BIM进行节点深化设计、预留孔洞及预埋件设计、焊缝和螺栓等连接验
算,以及与其他专业协调等深化设计内容,并满足下列要求:
a)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并结合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方案
创建;
b)模型材质设置应符合相关国家钢材标准指定统一的材质命名规则;
c)零构件宜有唯一的标识编码,以方便确认构件具体信息;
d)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节点、预埋件、预留孔洞等
模型元素。
8.2.8钢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设计
图、计算书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
8.2.9机电深化设计宜应用BIM完成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及管理、专业协调、管线综合、净空控制、
参数复核、抗震支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机电末端和预留预埋定位等深化设计工作,并满足下列要求:
a)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建筑、结构、机电和装饰专业设计文件创建机电
深化设计模型;
b)深化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施工工序安排及安装工艺,完成管线综合深化设计;
c)深化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补充或完善设计阶段未确定的设备、附件、末端等模型元素,
以及支吊架、减震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
d)管线综合布置完成后应复核系统参数,包括水泵扬程及流量、风机风压及风量、冷热负荷、
电气负荷、灯光照度、管线截面尺寸、支架受力等;
e)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基础上,确定具体尺寸、标高、定位和形状,
并应补充必要的专业信息和产品信息;
f)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支吊架、
减振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
g)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按专业、子系统、楼层、功能区域等进行划分。
8.2.10机电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深化设计模型、机电管线综合图、机电专业施工深
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
8.3施工方案模拟
8.3.1施工方案模拟宜包括施工组织模拟和施工工艺模拟。
8.3.2施工方案模拟前应确定BIM应用内容、应用成果的分阶段或分期交付计划,并应分析和确定建
筑工程施工模拟中的重点和难点。
8.3.3当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宜应用BIM进行施工工艺模拟。
8.3.4施工组织模拟宜应用BIM进行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并满足下列要求:
a)施工组织模型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文档等创建施
工组织模型;
b)施工组织模拟前应制定初步实施计划;
6
DB4201/T648—2021
c)宜根据模拟需要将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施工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按施工
组织流程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成果对各项施工组织进行协调和优化;
d)工序安排模拟应根据施工内容、工艺选择及配套资源等,明确工序间的搭接、穿插关系,优
化工序安排;
e)资源配置模拟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同信息以及施工工艺对资源的需求等,优化资源配置
计划;
f)平面布置模拟应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安排进行动态调整;
g)施工组织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场地布置、周边环
境等类型的模型元素。
8.3.5施工组织模拟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组织模型、施工模拟动画、虚拟漫游文件、施工组
织优化报告等。施工组织优化报告应包括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报告及资源配置优化报告等。
8.3.6应用BIM进行施工工艺模拟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可基于施工组织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图的基础上创建施工工艺模型,并将施工工艺信
息与模型关联;
b)施工工艺模拟前应完成相关施工方案的编制,确认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要求;
c)施工工艺模拟前应明确模型范围,根据模型任务调整模型。模拟过程中涉及空间碰撞应确保
足够的模型细度及工作面,与其他施工工序交叉时应保证工序逻辑关系的合理;
d)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将涉及的时间、人力、施工机械及其工作面要求等信息与模型关联;
e)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及时记录出现的工序交接、施工定位等存在的问题,形成施工模拟分
析报告等方案优化指导文件;
f)宜根据施工工艺模拟成果进行协调优化,并将相关信息同步更新或关联到模型中。
8.3.7施工工艺模拟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工艺模型、施工模拟分析报告、可视化资料、必要
的力学分析计算书或分析报告等。
8.4预制构件加工
8.4.1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钢结构加工和机电产品加工等宜应用BIM。
8.4.2预制构件模型宜从深化设计模型中获取加工依据,并将预制加工成果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8.4.3宜建立编码体系,并附加或关联条形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成品管理物联网标识信息到预制
构件模型中。
8.4.4预制构件产品物流运输和安装中的信息宜附加或关联到预制构件模型中。
8.4.5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宜应用BIM进行构件工艺设计、构件生产、成品管理等。
8.4.6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加工图以及构件生产相关文件。
8.4.7钢结构构件加工宜应用BIM进行技术工艺管理、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
成本管理、成品管理等。
8.4.8钢结构构件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钢结构构件相关技术参数
和安装要求等信息。
8.4.9机电产品加工宜应用BIM进行模块准备、产品加工、成品管理等。
8.4.10机电产品加工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产品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产品模块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
要求等信息。
9施工实施阶段
7
DB4201/T648—2021
9.1一般规定
9.1.1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基于施工准备阶段交付的模型,根据实施阶段的需要创建而成。
9.1.2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用前,应事先制定相应的BIM应用计划,并遵照计划进行BIM应用的过
程管理。
9.1.3施工实施阶段的模型应用前,宜对施工实施各阶段、各专业或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9.1.4施工实施阶段的BIM应用宜包括进度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材料与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和竣
工模型构建,也可根据建筑工程实际需要应用于其他环节和任务。
9.1.5建筑工程相关方在施工实施阶段的BIM应用中应采取合同协议约定等措施确定施工模型数据共
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
9.1.6在BIM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数据对模型不断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9.1.7各类模型的交付成果应保持一致,及时归档。
9.2进度管理
9.2.1进度管理应建立进度管理模型,利用BIM模拟施工过程,增强进度可视化管理。
9.2.2进度管理应对实际进度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将实际进度信息附加或关
联到进度管理模型。
9.2.3进度管理模型应与进度计划相关联。
9.2.4与进度相关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资源应与进度管理模型相关联。
9.2.5基于BIM的进度管理应用宜包括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进度预警、进度偏差分析等。
9.2.6进度管理流程中需要存档的文件、表单以及施工可视化模拟动画等宜关联到模型中。
9.2.7建筑工程后续进度计划应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ESA 1122-2020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数字电视接收器(机顶盒) 2020-11-24
 - T/CVIA 110-2023 隐藏式激光电视技术规范 2023-03-10
 - T/CCSA 206-2018 智慧城市 标准化导则 2018-07-24
 - T/BDSA 009-2025 移动智慧屏通用规范 2025-01-03
 - T/ITS 0022-2015 电子收费 专用短程通信 前装车载单元 2015-11-23
 - T/ZGTXXH 028-2022 多模态网络智能资源管理编排技术要求 2022-07-11
 - T/CCSA 393-2024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要求 2024-04-01
 - T/CCSA 269-2019 数据中心液冷服务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2019-12-23
 - T/CZRX 0051-2024 校园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 2024-12-05
 - T/CASME 1878-2024 超材料隐身测试紧缩场系统规范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