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182-2018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GB/T 12182-2018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 of air traffic control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182-2018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9-17
实施日期
2019-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339-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以下简称二次监视雷达)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质量评定程序,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或单脉冲体制的二次监视雷达的设计、生产和验收,是编制各型二次监视雷达产品标准的基本依据。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欧刚、谭源泉、李海军、苗东、李正勇、张庆军、何思亮、莫斌
出版信息:
页数:33页 | 字数:5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3.220「______十、

"£3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82—2018

代着GB/T12182—1990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secondarysurveillanceradarofair

trafficcontrol

2018-09-17发2019-01-01实施

GB/T12182—2018

目次

前言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要求2

4.1组成2

4.2使用性能2

4.2.1作用距离2

4.2.2精度3

4.2.3分辨力3

4.2.4.丁作模式3

4.2.5目标处理能力13

4.2.6可靠性13

4.2.7维修性13

4.2.8接口13

4.2.9环境适应性13

4.2.10电源适应性14

4.2.11电磁兼容性15

4.2.12安全性15

4.2.13连续T作能力15

4.2.14尺寸、重量15

4.3天线分系统15

4.3.1天线15

4.3.2天线转台16

4.4发射分系统16

4.4.1发射频率16

4.4.2脉冲峰值功率16

4.4.3发射脉冲重复频率16

4.4.4询问脉冲特性16

4.5接收分系统16

4.5.1接收频率16

4.5.2正切灵敏度16

4.5.33dB带宽16

4.5.4译码灵敏度16

4.5.5镜频抑制16

4.5.6动态范围17

4.6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17

T

GB/T12182—2018

4.7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17

5测试方法17

5.1测试条件17

5.1.1测试环境17

5.1.2测试仪器、仪表17

5.2组成17

5.3使用性能17

5.3.1作用距离17

5.3.2精度17

5.3.3分辨力18

5.3.4丁作模式18

5.3.5目标处理能力18

5.3.6可靠性18

5.3.7维修性18

5.3.8接口19

5.3.9环境适应性19

5.3.10电源适应性19

5.3.11电磁兼容性19

5.3.12安全性19

5.3.13连续T作能力19

5.3.14尺寸、重量19

5.4天线分系统20

5.4.1T作频率范围20

5.4.2天线波束20

5.4.3极化方式20

5.4.4驻波比20

5.4.5增益20

5.4.6波束宽度、副瓣及尾瓣电平20

5.4.7天线转台20

5.5发射分系统20

5.5.1测试框图20

5.5.2测试方法21

5.6接收分系统21

5.6.1测试框图21

5.6.2测试方法22

5.7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22

5.7.1测试框图22

5.7.2测试方法23

5.8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23

5.&1测试框图23

582测试方法23

6质量评定程序23

n

GB/T12182—2018

6.1检验分类23

6.2检验项目23

6.3鉴定检验25

6.4质量一致性检验25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5

7.1标志25

7.1.1产品标志25

7.1.2包装箱面标志25

7.2包装25

7.3运输26

7.4贮存26

I

GB/T12182—2018

■>r■—>—

刖弓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2182-1990《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

GB/T12182-199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描述(见第1章,1990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90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13个术语,删除“询问波瓣”“控制波瓣”“控制脉冲”术语(见第3章,1990年版的第

3章);

——删除了“产品分类”(见1990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组成”要求(见4.1);

——修改了“作用距离”要求(见4.2.1,1990年版的5.1.1);

——删除了“发现概率”(见1990年版的5.1.2);

——增加了“精度”“T作模式”“目标处理能力”要求(见4.2.2,4.2.4和4.2.5);

——修改了“分辨力”要求(见4.2.3,1990年版的5.1.3);

-修改了“询问模式”(见4.2.4.1,1990年版的5.3.6),将内容移至“工作模式”(见4.2.4);

——增加了“交互模式”和“S模式”内容(见4.2.4.1.2,和4.2.4.1.3);

——增加了“应答信号”和“S模式询问和应答信息字段”要求(见4.2.4.2和424.3);

——修改了“可靠性及可维修性”要求(见4.2.6和4.2.7,1990年版的5.1.4);

——修改了“接口”要求(见4.2.8,1990年版的5.1.5);

一修改了“高温”“低温”“恒定湿热”“低气压”等要求(见4.2.9.1〜4.2.9.4,1990年版的5.1.6);

——修改了“抗风”和“淋雨”要求(见4.2.9.5和4.2.9.6,1990年版的5.2.9和5.2.10),将内容移至

“环境适应性”(见4.2.9);

——修改了“电源适应性”要求(见4.2.10,1990年版的5.1.7);

——修改了“电磁兼容性”要求(见4.2.11,1990年版的5.1.8);

——修改了“安全性”要求(见4.2.12,1990年版的5.1.9);

——修改了“连续工作能力”要求(见4.2.13,1990年版的5.1.10);

——增加了“尺寸、重量”要求(见4.2.14);

——修改了“天线波束”要求(见4.3.1.2,1990年版的5.2.2);

——修改了“副瓣及尾瓣电平”要求(见4.3.1.7,1990年版的5.2.7);

——增加了“天线转台”要求(见4.3.2);

——修改了“天线转速”要求(见4.3.2,1990年版的5.2.8);

——修改了“发射频率”要求(见4.4.1,1990年版的5.3.1和5.3.2);

——修改了“脉冲峰值功率”要求(见4.4.2,1990年版的5.3.3);

——修改了“发射脉冲重复频率”要求(见4.4.3,1990年版的5.3.4);

——修改了“询问脉冲特性”要求(见4.4.4,1990年版的5.3.7〜5.3.11);

——修改了“3dE带宽”要求(见4.5.3,1990年版的5.4.4);

——增加了“译码灵敏度”和“镜频抑制”(见4.5.4和4.5.5);

——删除了“外同步脉冲重复频率”(1990年版的5.3.5);

——修改了“动态范围”要求(见4.5.6,1990年版的5.4.5);

GB/T12182—2018

——删除了“本振频率”(见1990年版的5.4.1);

—-增加了“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要求(见4.6和4.7);

——增加了“测试条件”(见5.1);

——增加了“组成”方法(见5.2);

——增加了“精度”“工作模式”“目标处理能力”方法(见5.3.2,5.3.4和5.3.5);

——修改了“分辨力”方法(见5.3.3,1990年版的6.1.2);

——修改了“可靠性”和“维修性”方法(见5.3.6,5.3.7,1990年版的6.1.3);

——修改了“接口”方法(见5.3.8,1990年版的6.1.4);

——修改了“环境适应性”方法(见5.3.9,1990年版的6.1.5);

-修改了“抗风”“防雨”方法(见5.3.9.5和5.3.9.6,1990年版的6.2.8和6.2.9);

——修改了“电源适应性”方法(见5.3.10,1990年版的6.1.6);

——修改了“电磁兼容性”方法(见5.3.11,1990年版的6.1.7);

—修改了“安全性”方法(见5.3.12,1990年版的6.1.8);

——修改了“连续工作能力”方法(见5.3.13,1990年版的6.1.9);

——修改了“T作频率范围”方法(见5.4.1,1990年版的6.2.1);

——修改了“极化方式”方法(见5.4.3,1990年版的6.2.3);

——修改了“驻波比”方法(见5.4.4,1990年版的6.2.4);

——修改了“增益”方法(见5.4.5,1990年版的6.2.5);

-修改了“波束宽度、副瓣及尾瓣电平”方法(见5.4.6,1990年版的6.2.6);

——增加了“天线转台”方法(见5.4.7);

——增加了“天线转速”的“自动测试”方法(见5.4.7.1);

——修改了“发射分系统”的“测试框图”(见5.5.1,1990年版的6.3.1);

——修改了“发射频率”方法(见5.5.2.1,1990年版的6.3.2.1和6.3.2.2);

——修改了“脉冲峰值功率”方法(见5.5.2.2,1990年版的6.3.2.3);

——修改了“发射脉冲重复频率”方法(见5.5.2.3,1990年版的6.3.2.4);

——删除了“外同步脉冲重复频率”方法(1990年版的6.3.2.S);

——修改了“询问脉冲特性”方法(见5.5.2.4,1990年版的6.3.2.6和6.327);

——修改了“接收分系统”中“测试框图”(见5.6.1,1990年版的6.4.1);

——删除了“本振频率”方法(见1990年版的6.4.2.1);

—增加了“接收频率”“译码灵敏度”和“镜频抑制”方法(见5.6.2.1,5.6.2.5和5.6.2.6);

——修改了“T作频率范围”方法(见5.6.2.2,1990年版的6.4.2.2);

——修改了“正切灵敏度”方法(见5.6.2.3,1990年版的6.423);

——修改了“3dB带宽”方法(见5.6.2.4,1990年版的6.4.2.4);

——修改了“动态范围”方法(见5.6.2.7,1990年版的6.4.2.5);

—-增加了“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方法(见5.7);

——增加了“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方法(见5.8);

——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6章,1990年版的第7章);

——修改了“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见6.1和6.2,1990年版的7.1和7.2);

—删除了表4(见1990年版的7.2);

增加了表14(见6.2);

——删除了“定型检验”(见1990年版的7.3);

——增加了“鉴定检验”(见6.3);

——删除了“交收检验”“例行检验”和“检验后样机的处理”(见1990年版的7.4、7.5和7.6)

GB/T12182—2018

——增加了“质量一致性检验”(见6.4);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方法(见第7章,1990年版的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丁业和信息化部(电子)(339-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刚、谭源泉、李海军、苗东、李正勇、张庆军、何思亮、莫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182—1990o

GB/T12182—2018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以下简称二次监视雷达)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质量评

定程序,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或单脉冲体制的二次监视雷达的设计、生产和验收,是编制各型二次监视雷达产

品标准的基本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84电工术语雷达

GJB74A-1998军用地面雷达通用规范

GJB150.2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坏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150.3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坏境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温试验

GJB150.4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坏境试验方法第4部分:低温试验

GJB150.9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坏境试验方法第9部分:湿热试验

GJB151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GJB152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GJB899A—2009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2072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3262-1998雷达天线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增益

GJB3310-1998雷达天线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方向图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监视雷达和防撞系统(ICAAnnex10VolumeN

SurveillanceRadarandCollisionAvoidanceSystems)

3术语和定义

GB/T378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mono~pulsesecondarysurveillanceradar;MSSR

采用单脉冲测角技术对装有应答机的飞行器进行空间坐标测量的二次监视雷达。

3.2

距离分辨力rangeresolution

在同一方位上,雷达区分相邻飞行器最小距离间隔的能力。

3.3

距离精度rangeaccuracy

雷达测距估值的均方误差。

1

GB/T12182—2018

3.4

方位分辨力azimuthresolution

在同一距离上,雷达区分相邻飞行器最小方位角的能力。

3.5

方位精度azimuthaccuracy

雪达探测方位估值的均方误差。

3.6

异步干扰fruit

二次监视雷达收到其他二次监视雷达询问应答所引起的干扰。

3.7

同步串扰garble

应答脉冲组相互重叠,且脉冲位置相互占用的应答。

3.8

询问脉冲interrogatepulse

二次监视雷达辐射的脉冲信号。

3.9

询问模式interrogatemode

二次监视雷达辐射的询问脉冲组合。

3.10

询问旁瓣抑制interrogationsidelobesuppression;ISLS

抑制询问波束旁瓣方向的应答机对旁瓣询问的应答。

3.11

正切灵敏度tangentsensitivity

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与噪声峰值相切时,接收机输入端的射频信号幅度值。

3.12

译码灵敏度decodingsensitivity

二次监视雷达能正确译码(3/A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8%,C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5%,S

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9%)时,接收机输入端的射频信号幅度值。

3.13

镜频抑制imagerejection

接收机对镜象频率的抑制能力。

4要求

4.1组成

二次监视雷达一般应由天线分系统(含天线、转台等)、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录取器及航迹处理

器、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等组成。

4.2使用性能

4.2.1作用距离

通常情况下,作用距离要求为:

a)常规二次监视雷达作用距离(发现概率90%)应不小于370km;

2

GB/T12182—2018

b)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作用距离(发现概率90%)应不小于450kmo

4.2.2精度

包括距离精度和方位精度:

a)距离精度:应不大于30m;

b)方位精度:

1)常规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E)的1/2;

2)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的1/20。

4.2.3分辨力

包括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a)距离分辨力:应不大于80m;

b)方位分辨力:

1)常规二次监视雷达:应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相当;

2)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的1/4。

4.2.4工作模式

4.2.4.1询问模式

询问模式包括1模式、2模式、3/A模式、B模式、C模式、D模式、交互模式和S模式八种。其中:

a)常规模式包括1模式、2模式、3/A模式、B模式、C模式和I)模式;

b)交互模式包括A/C/S全呼叫模式和仅A/C全呼叫模式;

c)S模式包括仅S模式全呼、广播和点名询问模式。

可以采用单一模式工作,也可采用多模式交替工作。具体选用询问模式由产品标准规定。

4.2.4.1.1常规模式

常规模式类型如下:

a)1模式:安全识别模式;

b)2模式:个别识别模式;

c)3/A模式:交通识别模式,用于引发应答机对识别和监视功能的应答;

d)B模式、D模式:备用;

e)C模式:获取高度信息,用于引发应答机对传送自动气压高度和监视功能的应答。

常规询问模式波形如图1所示,模式区分由P.和P3的时间间隔确定,询问旁瓣抑制脉冲P2在H

脉冲之后,相关参数见表1。

3

GB/T12182—2018

表1常规询问模式脉冲宽度和间隔单位为微秒

项目1模式2模式3/A模式B模式C模式D模式

P1P2间隔(6)2±0.12±0.12士().12^0.12±0.12+0.1

PlP3间隔(S3±0.15±0.18士().117+0.121±0.125±0.1

Pl、P2、P3脉冲宽度(口)0.8+0.10.8±0.10.8±0.10.8+0.10.8+0.10.8+0.1

上升时间0.05〜0.10.05〜0.10.05〜0.10.05〜0.10.05〜0.10.05〜0.1

下降时间0.05—0.20.05—0.20.05〜0.20.05〜0.20.05〜0.20.05〜0.2

用途安全识别个别识别交通识别备用高度信息备用

4.2.4.1.2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类型如下:

a)A/C/S全呼叫模式:引发A/C模式应答机的监视应答和S模式应答机的应答;

b)仅A/C全呼叫模式:引发A/C模式应答机的监视应答,S模式应答机不应答。

交互询问模式波形如图2所示,相关参数见表2。

n□

SL5独•发附

注1:A/C/S模式全呼叫:Pi脉冲宽度为1.6用P丄表示。

注2:仅A/C模式全呼叫:P“脉冲宽度为0.8戶,用HS表示。

图2交互询问模式波形

表2交互询问模式脉冲宽度和间隔单位为微秒

项目A/S-P4SC/S-P4SA/S-P.ILC/S-P,!L

P1P2间隔(“)2±0.12+0.12±0.12±0.1

P1P3间隔(口)8±0.121±0.18±0.121±0.1

P1.P2.P3脉冲宽度(口)0.8+0.10.8+0.10.8±0.10.8±0.1

P3P4间隔(6)2±0.12+0.12±0.12±0.1

P,脉冲宽度(“)0.8+0.10.8±0.11.6±0.11.6±0.1

上升时间0.05〜0.10.05〜0.10.05〜0.10.05〜0.1

下降时间0.05〜0.20.05〜0.20.05〜0.20.05〜0.2

4.2.4.1.3S模式

4.2.4.1.3.1S模式询问类型

S模式的询问类型如下:

4

GB/T12182—2018

a)S模式全呼:只引发S模式应答机的应答;

b)S模式广播:对所有S模式应答机发送信号,S模式应答机不作应答;

c)S模式点名询问:用于对单个S模式应答机进行监视或通信,每次询问只引发由询问决定的唯

一地址的应答机应答。

4.2.4.1.3.2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

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如图3所示,相关参数见表3。

9

isisRsiatw

注1:匕为112个片位时,用Psi■表示。

注2:P6为56个片位时,用PeS表示。

图3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

表3S模式询问脉冲宽度和间隔单位为微秒

项目时间间隔/脉冲宽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

P1、P?、P5脉冲宽度(G)0.8+0.10.05〜0.10.05〜0.2

P6S16.25±0.250.05〜0.10.05〜0.2

p6l30.25+0.250.05〜0.10.05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