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794-1995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4-1995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and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talla furcifera Horvath)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5794-2009 |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794-199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5-12-08
实施日期
1996-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江苏省病虫测报站
起草人:
汤金仪、陈钰英、马桂椿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3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5794—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the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Stal)andthewhite

─backedplanthopper(Sogatallafurcifera

1995-12-081996-06-01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4—1995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the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Stal)andthewhite─

backedplanthopper(Sogatallafurcifera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飞虱越冬、灯光诱测、田间虫量、天敌以及危害状况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过程中资料的

整理与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越冬调查

常年冬季有落粒自生稻或再生稻,稻飞虱能越冬的地区进行。

2.1调查时间

2月中、下旬耕翻前调查1~2次。

2.2取样面积

2

选若干地点,每点每次取落粒自生稻和再生稻田至100m,并调查统计稻飞虱可越冬的面积比例。

2.3调查方法

2.3.1成、若虫量

2

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成虫数,并折算每667m虫量。

2.3.2卵量

拔取稻苗100株,检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丛有效卵粒。

2.4越冬调查结果

将越冬调查结果载入“稻飞虱越冬调查记载表”(表1)。

表1稻飞虱越冬调查记载表年

越成虫数若虫数

调查调水取飞

日期查稻冬样虱卵虫量卵量

地类面面种长翅型短翅型小一二三四五小粒667m2100丛

积数

点型积类计龄龄龄龄龄计

月日%雌雄雌雄

褐飞虱

白背飞虱

3灯光诱测

用200W白炽灯作标准光源。已使用多年黑光灯的地方,目前仍可继续使用黑光灯,光源为20W,波长

3650。

灯源离地面1.5m,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漏斗口下装毒瓶。

测灯安装应紧靠稻田,周围无大建筑物和丛林,时应远离路灯等大照明光源。

3.1开灯时间

从早发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d开始,至常年终见后10d结束。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

3.2观测方法

逐日将诱得的成虫计数,并区别种类和性别。虫量很大时,可分格取样,折算总虫数。时记录点灯

时的天气状况。

3.3灯诱结果

灯诱结果载入“稻飞虱灯诱逐日记载表”(表2)。

表2稻飞虱灯诱逐日记载表年

()月

诱测

日期褐飞虱白背飞虱总计点灯时天备注

雌雄合计雌雄合计气状况

4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2

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hm以上。

2

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有条件时设立观测圃,其面积不于667m。

调查每隔5d(每月逢五,逢十日)进行。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分别记载。

4.1秧田调查

4.1.1调查地区

稻飞虱越冬区或常年秧田虫量发生较大的地区。

4.1.2调查时间

秧苗三叶期始至拔秧前止。

4.1.3调查方法

以调查成虫数量为主。

选主要类型秧田3块。采用笼罩法随机取样,每块田10个点,每点1笼罩。计数并折算每平方米成虫

量。

笼罩的规格及制作:长、宽、高均为33cm,用竹片或粗铁丝作架,外罩塑料薄膜。

4.1.4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秧田稻飞虱成虫调查记载表”(表3)。

表3秧田稻飞虱成虫调查记载表年

调查褐飞虱白背飞虱

日期品叶龄取样面积虫数虫数备注

种22

头/m头/m

月日雌雄小计雌雄小计

4.2本田调查

4.2.1调查时间

水稻栽插后,自测灯下出现第一次高峰后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

4.2.2调查方法

选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田3~5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1~2丛。

每块田取样丛数根据各个时期的虫口密度而定:

a.每丛低于5头时,查100丛以上;

b.每丛5~10头时,查50~100丛;

c.每丛大于10头时,查25~50丛。

采用33cm×45cm的白搪瓷盘作载体,盘内壁上粘虫胶。

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块田一

盘。拍虫完毕,将拍虫盘置室内计数各类飞虱的成、若虫数量。结果载入“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记载表”

(表4)。

表4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记载表

飞虱种类年

调查

长翅型成虫数短翅型成虫数若虫数

日期类品生

取样头/100用药

型育

丛数丛情况

田种期

月日雌雄小计雌雄小计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小计

5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调查在观察区系统调查田内进行。

5.1调查时间

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于主害代成虫高峰后7~10d各查一次。单季中稻和晚稻于主害代前一代和主害代

成虫高峰后7~10d分别各查两次。

秧田卵量调查在移栽前3d进行一次。

5.2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丛拔取分蘖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

10点,每点10株。

将取样稻株带回室内镜检剖查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有效卵粒数、寄生卵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

发育进度。

寄生卵和卵的发育进度的识别可参照附录B(参考件)。

5.3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稻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表5)。

表5稻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调查

日期类品生平均卵其中寄生未孵

取样卵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