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131-2020 黄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DB62/T 4131-2020 DB62/T 4131-2020 Yellow soil highway tunn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60
P28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131—2020
黄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esignandconstructionofhighwaytunnelinloessareaofGansu
2020-05-15发布2020-06-01实施
发布
DB62/T4131—2020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3
5勘察..............................................................................3
5.1一般规定......................................................................3
5.2工程地质调绘..................................................................4
5.3勘探与测试....................................................................5
5.4湿陷性评价....................................................................6
5.5围岩分级......................................................................7
6设计..............................................................................8
6.1总体设计......................................................................8
6.2洞口及明洞工程................................................................9
6.3支护和衬砌...................................................................11
6.4防排水.......................................................................13
6.5地基处理.....................................................................15
7施工.............................................................................16
7.1一般规定...................................................... ...............16
7.2洞口施工.....................................................................17
7.3洞身开挖.....................................................................17
7.4装渣与运输...................................................................19
7.5初期支护.....................................................................19
7.6二次衬砌.....................................................................20
7.7耐久性混凝土施工.............................................................21
7.8防排水.......................................................................24
7.9防水混凝土...................................................................26
7.10止水带......................................................................28
8监控量测.........................................................................29
8.1一般规定.....................................................................29
8.2量测项目选择.................................................................30
8.3量测断面测点布置.............................................................30
8.4量测频率.....................................................................32
I
DB62/T4131—2020
8.5变形控制基准..................................................................3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34
II
DB62/T413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省公路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文芳、赵河清、李玉平、樊江、田世雄、唐学军、邹虎、马胜午、田过勤、
辛延甫、赵天宇、杨芙蓉、王永刚、艾杰、刘泾堂、袁永新、庞小冲、余小龙、刘剑、朱小明、王延文、
王骑虎、李锦、胡玉琨、雷振武、胡金鑫、邱成虎、连鹏、张建、吕硕、王仁鹏、冯勇、李论基、郝东、
袁海峰、闫有民、米小强、秦素华、夏宏宇、张亚鹏、韦正茂、卢变勤、于杰。
III
DB62/T4131—2020
引言
甘肃省黄土分布范围大、面积广,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黄土公路隧道渗漏水、衬砌开裂破损、
路面开裂、仰拱底鼓等病害较多,直接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根据《关于下达2018年度第4批地方
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甘质监函〔2018〕65号)文件要求,甘肃省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甘
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甘肃省公路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甘肃路桥
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参编单位,负责《黄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对甘肃、山西、陕西已建成和在建的黄土隧道工程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参考了省内外有关黄土公路、铁路隧道建设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料,充分吸纳了省内外黄土公路、铁路
隧道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经验,广泛征求了行业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和建议。
本规范重点对黄土公路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控量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共8章主要内容及1个附录,主要内容有: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符号,
5勘察,6设计,7施工,8监控量测,附录A条文说明。
各单位在使用本标准的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函告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
公司(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交通产业园,邮编:730030,电话;0931-8487900),供今后修订时参
考。
IV
DB62/T4131—2020
黄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新建、改(扩)建黄土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新建、改扩建黄土公路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其它公路、市政道路及其它类型黄
土隧道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7639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
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JC/T901水泥混凝土养护剂
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372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TG/T33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3370.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T366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C20公程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TD7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TB/T3275铁路混凝土
TB10210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42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土loess
第四纪以来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的,以黄色粉土颗粒为主,质地均一,含碳酸钙及少量易
溶盐,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的特殊土。
1
DB62/T4131—2020
3.2
新黄土(Q3、Q4)newloess
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的原状黄土和黄土状土。
3.3
老黄土(Q1、Q2)oldloess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期间沉积的黄土。
3.4
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loess
在上覆土层自重压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
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3.5
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
在上覆土层自重压力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3.6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non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
黄土浸水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不发生湿陷,在附加一定压力后浸水才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
3.7
新近堆积黄土recentlydepositedloess
2
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性差,在50kPa~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Q4)
黄土。
3.8
湿陷变形collapsedeformation
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
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3.9
湿陷系数coefficientofcollapsibility
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3.10
自重湿陷系数coefficientofcollapsibilityunderoverburdenpressure
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3.11
湿陷性黄土场地等级collapsibleloesssitegrade
依据黄土的自重湿陷量和浅基础(埋深1.5m)湿陷量划分的湿陷性黄土场地的级别。
3.12
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calculatedcollapseoftunnelfoundation
对隧道地基下不同埋深黄土取样,通过室内压缩试验测取其实际压力下的湿陷系数,分层计算湿陷
量的累计值。
3.13
非接触量测non-contactmeasurement
在不接触被测目标点的情况下,获取被测点的空间位移信息的量测方法。
3.14
变形控制基准deformationcontrolbenchmark
为保证安全,对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收敛等监控量测项目设定的变形限值。
2
DB62/T4131—2020
3.15
防护距离protectiondistance
防止隧道及地下结构黄土围岩受管道、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ω——含水量
ωL——液限
ωp——塑限
Sr——饱和度
γ——土的重度
δs——湿陷系数
δzs——自重湿陷系数
Δzs——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
’
Δzs——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
Δs——湿陷量的计算值
Δfs——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
β——考虑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和基底下土的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β′——隧道地基湿陷变形计算修正系数
H0——隧道埋深
H——隧道开挖高度
B——隧道开挖宽度
5勘察
5.1一般规定
5.1.1黄土隧道勘察应根据不同勘察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充分搜集隧址区已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
质资料,采用遥感、工程地质调绘、物探、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拟建隧道
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满足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5.1.2黄土按地层的地质年代划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黄土地层按地质年代划分
地质年代地层名称湿陷性特征
2
近期Q4—新近堆积黄土具有湿陷性,常具有高压缩性
全新世Q4
1
早期Q4—新黄土
湿陷性黄土一般具有湿陷性
晚更新世Q3马兰黄土
中更新世Q2离石黄土—上部部分土层具有湿陷性
老黄土
早更新世Q1午城黄土—不具有湿陷性
3
DB62/T4131—2020
5.1.3黄土的地貌类型划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黄土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亚类地貌特征
黄黄土塬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后,保存下来的平坦地面,周边为沟谷环绕。
土顶面平坦,两侧为深切的冲沟,中部为长条状的黄土低丘。长数百米、数千米到上万米,
堆黄土梁
高宽数十米到上百米。
积
原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面平坦或微有起伏,呈圆宆状。大多数是由黄土梁进一步切割而成。
地
黄土平原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下降区,是由黄土堆积形成的低平原,局部发育沟谷,无梁、峁。
貌
沿河谷及大型沟谷两岸分布(或断续分布),表层全部由冲积-洪积黄土等沉积物堆积的
河谷阶地
阶地。
侵蚀大型河谷形成及发展与一般侵蚀河谷相似,但其形成发展过程有时还伴随有风积黄土堆积。
地貌
因黄土土质疏松,常伴有重力崩塌、潜蚀作用,因此发展快,其特征是沟深、壁陡、向
侵蚀冲沟
源侵蚀作用显著。
地貌
流水聚集,使黄土发生湿陷或潜蚀,引起地面下沉后形成的一种直径数米至数十米的凹
碟形洼地
潜地。
蚀黄土陷穴地表水沿黄土孔隙、裂隙下渗潜蚀形成的黄土洞穴。
地黄土井黄土陷穴向下发展,形成深度大于宽度若干倍的洞穴。
貌黄土桥两个黄土陷穴之间被水流串通,在陷穴崩塌之后残存的土体呈桥状洞穴。
黄土柱黄土沿垂直节理崩塌后残存的土柱。
重力崩塌体由于黄土冲沟深切,岸坡高陡,土体突然迅速地向下崩落,在坡脚下形成的地貌形态。
地貌黄土滑坡黄土斜坡地带,土体在重力和地下水的作用下产生山坡变形的地貌形态。
5.1.4黄土隧道尽可能选择在地层稳定、构造简单、地下水不发育、进出口条件有利的位置通过。
5.1.5隧道洞口应绕避滑坡、崩塌及稳定性较差的高陡崖等不良地质,洞口位置宜选择在坡体稳定、
地表排水条件较好的山坡,避免设在坡面零乱,冲沟、陷穴发育部位,并应对洞口范围边、仰坡的稳定
性进行评价。
5.1.6隧道洞身应选择在埋深较大,顶面平整的塬、梁或地形凸起地带的稳定土层中,应远离深切冲
沟及有封闭洼地的浅埋段,不宜穿越黄土滑坡、错落、陷穴、潜蚀洞穴、人工坑洞等不良地质地段。
5.2工程地质调绘
5.2.1黄土地区公路隧道勘察应加强工程地质调绘工作,调绘应前应搜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黄土研究资料,以及既有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病害等相关资料。
5.2.2工程地质调绘宜采用遥感图像解译和现场调绘相结合的方法,工程地质调绘点应具有代表性和
控制性,地貌单元的边界、岩土分界面、地下水出露点、不良地质体等应布置调绘点。
5.2.3工程地质调绘应查明黄土的地形地貌、地层特征、不良地质、水文地质等内容,重点调绘隧道
工程的设置条件,选择合理的洞身、洞口位置,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5.2.4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黄土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类型,滑坡、错落、崩塌、泥流、地裂缝、陷
穴群等不良地质的分布及范围,地表水的分布,地下水露头及湿地范围等。
4
DB62/T4131—2020
5.2.5地形地貌调绘包括黄土地形地貌形态及成因,侵蚀、堆积与分布特征,沟谷形态,地貌形态与
不良地质分布关系,划分地貌单元,黄土边坡稳定性等。
5.2.6地层特征调绘包括地层时代、成因、土质特征、层序结构、古土壤及夹层特征,节理裂隙发育
情况,基岩出露高程,以及黄土与下伏岩层接触形态等。
5.2.7不良地质调绘包括黄土滑坡、崩塌、错落、溜坍、陷穴、坑洞、碟形洼地、地裂缝等不良地质
的分布、形态、性质、规模、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发展趋势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等。
5.2.8水文地质调绘包括井、泉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深、赋存、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地表水
与大气降水的汇集、分布、排泄条件及洪水淹没范围等。
5.2.9依据黄土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内容及重点,不同阶段调绘的目标、内容及范围可按表3拟定。
表3不同阶段工程地质调绘的目标、内容及范围
阶段目标内容和方法范围
工程可行性为路线走向比选提供区域地形、地搜集、分析既有资料及沿路线进行大于路线可能方案的
研究质、环境等基本资料。地面踏勘范围。
获取路线所需地形、地质、其它环
施搜集、分析既有资料,现场踏勘、大于比选方案的范
初步设计境资料、为方案比较及下阶段调查
工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围。
提供基础资料。
前
隧道路线两侧及周围
施工图获取技术设计、施工计划、预算等详细进行地形、地质、环境等调查;
地区,特长、长隧道范
设计所需的地质、环境等资料。按要求进行钻探、物探、测试等。
围应适当扩大。
预报和确认施工中出现的工程地地形、地质、环境补充调查;洞内
隧道内及地面受施工
施工中质、水文地质问题;验证或变更设观测、量测、超前探测预报,地质
影响的范围。
计、调整施工方法等。灾害及防治措施。
5.3勘探与测试
5.3.1黄土地区隧道勘探与测试应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设计阶段,结合隧道的建设规模与
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勘探与测试的内容与重点,加强各种勘察手段获取成果的对比和验证,满足查明地
层岩性、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及洞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等的要求。不同勘察
设计阶段的综合勘察手段可参照表4。
表4不同勘察设计阶段综合勘察手段参照表
勘察手段槽探(探井)螺旋
工程地质调绘遥感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
设计阶段钻、洛阳铲
工程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注1:“☆”为主要手段,“△”为辅助手段,“○”为可选手段。
注2:工程地质调绘是了解和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勘察手段,各阶段均应重视运用。
注3:物探主要用于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主要依据针对性问题和设计方案调整情况开展。
5
DB62/T4131—2020
5.3.2黄土隧道勘探点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单元与地质条件布设,重点查明黄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
厚度、含水量、密实程度、湿陷特性、承载力、水土腐蚀性及黄土与下部基岩接触界面的形态等。
5.3.3勘探钻孔宜沿隧道中心线,并在洞壁外不小于5m~8m的位置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隧道洞口
地形变化较大时宜横向布置钻孔,钻孔深度一般应至隧道底板设计高程以下不小于5m,且应穿透湿陷
性土层、软弱土层。
5.3.4勘探点间距应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勘探点数量应满足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
文地质条件。初勘阶段可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隧道建设规模参照表5确定,对地层单一或层序
规律的特长隧道,勘探点间距可适当放大;对洞身通过新老黄土及黄土与其它地层分界面、地层层序和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增加勘探点并结合物探进行综合勘探。隧道洞口或者明洞工程应布置勘探点,
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表5初步设计阶段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数量参照表
隧道类型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或复杂
短隧道1~22~3
中隧道2~33~4
长隧道3~44~6
特长隧道≥4≥6
注: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经验不足或工程地质条件很复杂,应增加勘探点数量。
5.3.5一般情况下,隧道进出口应布设勘探点(宜采用挖探,深度较大或下部有基岩时宜采用钻孔),
勘探点位置应设置在洞口内10m~50m范围内。若隧道洞口浅埋段落较长,对埋深小于60m的段落宜
加大勘探密度与深度。
5.3.6隧道洞身以上10m至钻孔设计深度,应采用干钻钻进,并采取原状试样。洞身段上部每组取土
样间距宜为2m~3m,洞身段及地基段每组取土样间距宜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
实程度、湿陷性、抗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和湿陷性评价的需
要。
5.3.7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时应遵照操作规程采用大口径回转钻进
开孔,使用专门的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取样或重锤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坑)取土样
与钻探取土样进行测试成果核对。采集的原状土样应密封,避免雨淋、冻、晒和振动,保持其天然的湿
度、密度和结构,并尽快开展试验测试。
5.3.8挖探或钻探完成后,应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原地貌形态。
5.4湿陷性评价
5.4.1黄土隧道勘察应按地貌单元查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并进行湿陷性评价,提供场地及地基湿陷
土层厚度、湿陷类型、湿陷量及湿陷等级。
5.4.2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进行判定,湿
陷程度划分应符合表6的规定,湿陷系数δs测定方法应符合《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的规定。
6
DB62/T4131—2020
表6黄土的湿陷性分类及湿陷程度分级
评价指标
湿陷类型
湿陷系数δs
非湿陷性黄土δs<0.015
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δs≥0.015
湿陷性轻微0.015≤δs≤0.03
湿陷程度湿陷性中等0.03<δs≤0.07
湿陷性强烈δs>0.07
5.4.3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类型应按实测Δ'zs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判定: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
值Δ'zs或计算值Δzs≤70mm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或计算值
Δzs>70mm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和计算值出现矛盾时,应按
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判定。
5.4.4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计算方法、湿陷性评价应按照《公程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相关规定执行,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应从隧道基底算起,至其下非
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为止,其中湿陷系数δsi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隧道地基湿陷等级应按表7划
分。
表7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非自重湿陷场地自重湿陷场地
Δzs(mm)
Δzs≤7070<Δzs≤350Δzs>350
Δs(mm)
Δs≤300Ⅰ(轻微)Ⅱ(中等)—
总湿陷量Δs
300<Δs≤700Ⅱ(中等)Ⅱ(中等)或Ⅲ(严重)*Ⅲ(严重)
(mm)
Δs>700 Ⅱ(中等)Ⅲ(严重)Ⅳ(很严重)
注:对70<Δzs≤350、300<Δs≤700土体湿陷性的划分,当总湿陷量的计算值Δs>600m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
>300时,可判为Ⅲ,其它情况可判为Ⅱ级。
5.4.5黄土隧道地基的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宜采用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指标综合分析,并结合当
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5.5围岩分级
5.5.1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以时代成因为基础,结合土体状态、塑性指数、含水率、节理裂隙发育程
度以及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状态等指标综合划分,并根据地下水、隧道埋深、断面尺寸等因素进行修正。
5.5.2公路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厚度应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物理力学特性及隧道断面尺寸综合确定,
陇东地区黄土建议取2.5(H+B)~2.8(H+B);陇西地区黄土建议取2.8(H+B)~3.2(H+B),H、
B分别为隧道横断面的开挖高度和宽度。
5.5.3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可参照以下原则进行:Q3、Q4黄土一般情况下划分为V级围岩,当土体呈软
塑~流塑状时宜划分为VI级围岩;Q1黄土一般情况下划分为IV级围岩,埋深小于20m时不宜划分为
IV级围岩;Q2黄土塑性指数大于10,以坚硬~硬塑为主,土层相对较稳定且节理发育程度不高,围岩
7
DB62/T4131—2020
弹性纵波波速介于1.5km/s~3.0km/s时,一般情况下划分为IV级围岩,当埋深小于30m时不宜划分为
IV级围岩;Q2黄土塑性指数小于10,或以可塑~软塑为主,层位稳定性差或节理较发育时,宜划分为
V级围岩。
5.5.4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经综合分析确定和修正,对(特)大跨度、浅埋地段以
及受地下水影响的黄土隧道,宜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适当降低围岩级别。除经勘探取样或测试符合VI
级围岩特征外,一般情况下围岩级别不应直接降低到VI级。
5.5.5勘察内容成果中应含有隧道修建前后隧道洞周围岩地下水场变化分析,并对工程结构的影响进
行评价。
6设计
6.1总体设计
6.1.1一般规定
6.1.1.1结合路线总体设计及地质、地形条件,合理确定隧道轴线位置。黄土隧道的选线应遵循避绕
不良地质地段及集中居民区、建筑区、水浇地的原则。隧道的选线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避免穿行大
面积的滑坡、错落、表面坍塌等不良地质;要避免通过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冲沟陷穴发育地带以及具
有明显偏压的地段;当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应有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6.1.1.2应重视中、短黄土隧道与路堑方案比选,结合前后黄土边坡及道路景观要素,评价路堑与隧
道方案对路线平纵面设计影响,择优推荐。
6.1.1.3应加强黄土隧道进出口段线位标高设计比选,合理控制洞口边仰坡高度,防止隧道洞口边仰
坡失稳以及水害影响。
6.1.1.4受线位影响,黄土隧道需下穿村镇等地表建筑物时,应尽量加大隧道埋深,加强洞内支护措
施,避免地表沉陷引发建筑物破坏;对于浅埋段开挖影响范围洞顶存在建筑物的,宜列入拆迁;深埋段
施工期间宜采用过渡安置,施工完成后对建筑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继续使用。
6.1.2隧道洞口位置选择
6.1.2.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洞口相关工程合理确定,并应重点分析洞口边、仰
坡的稳定,综合考虑桥台进洞、缓冲结构、路隧过渡、施工条件、运营要求等因素。
6.1.2.2洞口段线位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当不满足时,应尽量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尽量避免与等高
线平行进洞。对于斜交地形,当一侧边坡开挖高度大于15m时,宜设置明洞,洞口位置尽量设于挖方
段。
6.1.2.3黄土隧道应选在山坡稳定,排水有利,无滑坡、崩塌、错落、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处进洞,并
应避免隧道洞口设在冲沟、陷穴、潜蚀洞穴附近及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以防止产生冲蚀、泥流或坍
陷等病害。在无地下水、密实、稳定的老黄土地层中,除洞外有填方要求可适当深挖进洞外,不宜深挖
进洞。
6.1.2.4黄土隧道洞口应高于规范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
全高度。洞口宜位于干燥、密实的黄土地层,不宜布设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地层。
6.1.2.5湿陷性黄土地段的洞口应避免设在沟谷附近,并尽量避免设置上跨的明洞渡槽。对于穿越大
型渡槽、水渠及地下水管道等特殊工点,应进行安全评估并提出对应处治方案。
8
DB62/T4131—2020
6.1.2.6地震区的隧道洞口,宜选择在抗震有利的地貌、地质地段处,不应设在受震后易于产生滑坡、
崩塌等不良地质处。
6.1.2.7根据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排水等要求,需要修建明洞(或棚洞)接长时,洞口应设在山
坡无病害的地方,不宜设在滑坡、泥石流等地段内。
6.1.2.8在漫坡地形选择洞口时,应考虑洞外路堑地质、路基挖方、排水、施工条件及占地情况等因
素,综合分析确定。基于少占用土地和环境保护,为有效利用立体空间,当隧道位于城市、风景区附近
时,应尽量少做长路堑,适当延长隧道为宜,在降低边、仰坡高度的同时,与路基方案比较,综合考虑
隧道布设方案。
6.1.2.9洞口边仰坡最大开挖高度,一般宜控制在15m以下。当洞口形成高陡边仰坡时,有条件时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ZGTXXH 038-2022 网络5.0架构功能技术要求 2022-07-26
 - T/CCSA 268-2019 微模块数据中心能效比(PUE)测试规范 2019-12-23
 - T/CVIA 3-2008 等离子电视接收机色视角测量方法 2008-12-19
 - T/SZEIA 003-2022 电子产品翻新 通用技术要求 2022-12-31
 - T/CIPR 046-2022 无线调度命令检测设备 2022-05-11
 - T/TAF 191-2023 车联网服务用户身份认证安全技术要求 2023-11-24
 - T/CVIA 116-2023 Micro LED显示屏通用技术规范 中大尺寸显示屏 2023-04-10
 - T/SZEIA 011-2023 电子产品翻新技术规范 手机 2023-02-03
 - T/CCSA 231-2018 智能电视 终端安全体系架构 2018-12-06
 - T/QGCML 1124-2023 无线区域网便携式对讲装置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