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T 693-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基础技术规程

DB4201/T 693-2024 The Soft Foundation Foundation Technology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01/T 693-2024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23
实施日期
2024-05-23
发布单位/组织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20

CCSP22

4201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693—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基础技术规程

2024-04-23发布2024-05-23实施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01/T693—2024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符号..............................................................................3

5基本规定..........................................................................4

6工程勘察..........................................................................5

6.1一般规定......................................................................5

6.2软弱土类别....................................................................6

6.3勘察要点......................................................................7

6.4天然地基承载力...............................................................14

7天然地基基础16

7.1一般规定.....................................................................16

7.2承载力计算...................................................................16

7.3变形计算.....................................................................18

7.4控制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措施.............................................18

7.5建筑物施工及使用期间的注意事项...............................................18

7.6地面沉降防治.................................................................19

8地基处理.........................................................................19

8.1一般规定.....................................................................19

8.2换填垫层.....................................................................21

8.3抛石挤淤.....................................................................25

8.4预压地基.....................................................................25

8.5复合地基.....................................................................28

8.6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38

8.7道路排水工程地基处理要点.....................................................41

9桩基础...........................................................................48

9.1一般规定.....................................................................48

9.2桩基构造要求.................................................................49

9.3单桩承载力确定...............................................................49

9.4桩基沉降计算.................................................................50

9.5减沉复合疏桩基础.............................................................50

10市政工程地基基础设计............................................................51

10.1一般规定....................................................................51

10.2道路工程....................................................................51

10.3给排水管涵工程..............................................................56

10.4桥梁工程....................................................................57

10.5隧道工程....................................................................60

10.6管廊工程....................................................................61

10.7城市明渠工程................................................................62

I

DB4201/T693—2024

11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点............................................................63

11.1地震动参数..................................................................63

11.2建筑场地....................................................................63

11.3建筑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求....................................................63

11.4市政工程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求................................................63

12基坑与边坡......................................................................63

12.1基坑工程....................................................................63

12.2边坡工程....................................................................67

1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68

13.1一般规定....................................................................68

13.2土方开挖....................................................................69

13.3预制桩施工..................................................................69

13.4钻孔灌注桩施工..............................................................70

13.5地下连续墙施工71

13.6市政工程施工................................................................73

14检验与监测......................................................................74

14.1一般规定....................................................................74

14.2检验........................................................................74

14.3监测........................................................................76

附录A(资料性)武汉市软土分布图..................................................78

附录B(资料性)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81

附录C(资料性)软土路基沉降计算..................................................83

附录D(规范性)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85

附录E(规范性)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86

附录F(规范性)竖向增强体静载荷试验要点..........................................87

DB4201/T69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

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建斌、黄银燊、王泽希、胡喜、邢沛霖等。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武汉市建设工程设计审查和消防验收中心,电话:027-85799917。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江汉区常青路40号,电话:027-85603515,邮箱270636201@,邮编430023。

III

DB4201/T693—2024

引言

为使武汉市建筑与市政工程的软弱地基基础技术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规范软弱地基基础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全过程,制定本文件。

以下单位和人员在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此感谢!

参与编制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技术咨询服务部、中冶集团武

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机三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武

汉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湖北地矿建设勘察有限公司、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武汉正洪岩土

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华中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天圜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建设工程设计审查和消防

验收中心等。

参与编制人员:刘亚洲、马郧、吴立鹏、陈焰周、蔡桦、梅新咏、代昂、丁洪元、许水潮、孔令伟、

高睿、孙卫林、王建军、欧阳继胜、陈卫华、危正平、郭建波、庞建成、贺翔、武豫东、陈清潮、姚小

波、左其平、杨明、夏水江、郑艳、邱远喜、余颂、卢方伟、徐树斌、叶昆荣、黄守国、陈律、熊伟光、

赵鹏飞、马昌慧、朱佳、王高峰、张宁、郭开、付佩、吴晓云、熊慧萍、张利斌。

本文件主要审查人员:袁内镇、王萍、宋榜慈、张彩萍、华波。

DB4201/T693—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基础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与市政工程软弱地基基础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及监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含主城区和远城区)范围内建筑与市政工程的软弱地基基础工程。

软弱地基基础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及监测,除执行本文件,尚应符合国家、行业、湖北

省及武汉市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0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50307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500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

GB55017工程勘察通用规范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GB/T51130沉井与气压沉箱施工规范

GB/T51275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GB/T51295钢围堰工程技术标准

CJJ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5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16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19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T177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83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1

DB4201/T693—2024

JTG33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33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343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B0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2231-0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JTG/T33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TD31-0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DB42/24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42/48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42/T159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DB42/T169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DB42/T83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

DB42/T1710工程勘察钻探封孔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软弱地基weakground

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或流塑黏性土、以软塑或流塑状黏性土为主的互层土、松散状

态人工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构成的地基。软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不超过70kPa。

3.2

工程周边环境surroundingsenvironmentofengineeringproject或environmentaround

engineering

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影响范围内的各类建(构)筑物、地下设施、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既有城

市轨道交通、既有铁路、岩土体和地表水体等环境对象的统称。

[来源:GB50307-2012,2.1.2,有修改]

3.3

地面沉降防控区groundsubsidencecontrolarea

在自重或建(构)筑物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显著沉降、需采取一定防治、处理措施的深厚填土、软土

分布区域。包括地面沉降重点防控区和地面沉降一般防控区。

3.4

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

用排水、换料、掺合料、化学剂、电热等方法或机械手段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土的强度、变

形特性或渗透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来源:GB/T50279-2014,6.1.1]

DB4201/T693—2024

3.5

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来源:GB/T50279-2014,6.1.8]

3.6

桩网复合地基pile-reinforcedearthcompositefoundation

在刚性桩复合地基上铺设加筋垫层形成的“桩-网-土”协同工作、桩和土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来源:GB/T50783-2012,2.1.17,有修改]

3.7

负摩阻力negativeskinfriction,negativeshaftresistance

桩身周围土由于自重固结、自重湿陷、地面荷载作用等原因而产生大于基桩的沉降所引起的对桩侧

表面的向下摩阻力。

[来源:GB/T50279-2014,7.4.23]

3.8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soilbearing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

界限值。

[来源:GB/T50279-2014,5.2.49]

3.9

沉井基础opencaissonfoundation

上、下敞口并带刃脚的空心井筒状结构,通过井内部取土或配以助沉措施沉入地基中,经封底、封

顶所形成的基础。

[来源:JTG3363-2019,2.1.15]

3.10

建筑变形测量deformationmeasurementofbuildingandstructure

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场地、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周边环境受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

进行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表达和分析的工作。

[来源:JGJ8-2016,2.1.2]

3.11

容许工后沉降permissiblepost-constructionsettlement

在上部设计荷载作用下,地基从路面竣工之日至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末容许产生的沉降。

[来源:JTG/TD31-02-2013,2.1.10]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1岩土强度参数

3

DB4201/T693—2024

Cu——十字板抗剪强度;

Cu——重塑土十字板抗剪强度;

qu——无侧限抗压强度;

qu——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Pc——先期固结压力;

St——灵敏度。

4.2岩土变形参数

ɑ——压缩系数;

Cc——压缩指数;

Ce——再压缩指数;

Cs——回弹指数;

Ch——水平固结系数;

CV——垂直固结系数;

Eo——变形模量;

Es——压缩模量。

4.3作用和作用效应

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M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

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Pz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附加压力;

Qk——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单桩竖向力设计值。

4.4抗力和材料性能

ƒ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ƒ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ƒ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4.5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单桩承担的地基处理面积;

Ap——桩身截面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d——基础埋置深度或桩身直径;

s——沉降量。

4.6计算系数

m——面积置换率,为单桩横截面面积与单桩所处理的地基单元面积之比;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5基本规定

5.1为在武汉市软弱地基基础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及监测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

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绿色环保,制定本文件。

DB4201/T693—2024

5.2软弱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应满足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及验收

要求。勘察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工程重要性、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周边环境及设计要求制定

勘察纲要,针对软弱土和软弱地基特点,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注重原位测试手段,重点查明软弱土的工

程地质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岩土治理、环境保护以及

工程监测等建议。

5.3软弱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

察资料,充分了解场地软弱地基特点,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施工与使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

素,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地基基础型式,考虑软土灵敏度、蠕变等不利因素,进行地基承载力、变

形及稳定性验算,控制地基基础沉降、地基基础稳定性等满足规范要求。

5.4当地基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或流塑黏性土、以软塑或流塑状黏性土为主的互层土、

松散状态人工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等软弱土层构成时应按软弱地基进行设计;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

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处理。

5.5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应根据软弱地基特点编制施工方案,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规范要求进行,

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监测。

5.6地基基槽(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

5.7软弱地基上的建筑与市政工程均应按变形控制进行设计和监测。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

第三方对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工作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6工程勘察

6.1一般规定

6.1.1软弱地基工程勘察应包括搜集资料、工程地质调绘和环境调查、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

试验、统计分析、岩土工程评价及报告编制等工作。

6.1.2软弱地基勘察应采用调查与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

勘察方法,勘察方案应根据工程性质、设计要求、区域地质特点和场地条件等确定。

勘探孔以取土孔、取土测试孔和原位测试孔为主。充分采用原位测试手段,选用一种或多种原位测

试方法,综合确定软弱土层的力学指标。

6.1.3软弱地基宜分阶段开展相应勘察工作。对基本了解工程地质情况和具有较成熟工程经验的场地,

或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一般民用建筑物、中小型市政工程,当其建筑性质和总平面位置已经确定时,经

与有关单位协商后,可合并勘察阶段或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道路、隧道、渠道、大型管涵(廊)等线性大型市政工程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工程需要时宜进行

前期勘察工作。

6.1.4软弱地基勘察除满足常规要求外,尚应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1查明软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地层结构、砂土夹层分布和均匀性;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

伏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查明软土的强度与变形特征,固结情况和土体结构扰动对强度和变形的

影响,以及软土的有机质含量、有害气体等;

2根据原始地形图,调查原始地貌、填土来源和堆填方式;查明填土的类型、成分、分布、厚度和

堆填年代,以及密实度、压缩性、湿陷性等;

3收集邻近地区软弱地基改良和加固经验;

4岩土工程评价内容:

1)软弱土的地基承载力与变形参数;当填土作为持力层时,提供填土地基承载力与变形参数,

判定地基均匀性;

2)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时应分析其对相邻建(构)

筑物的不利影响;有大面积填土时应对场地下沉及其可能引发的工程问题作出评估;

3)地震效应评价;

4)提出地基处理或基础形式的建议;

5)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监控和预防措施。

5

DB4201/T693—2024

6.1.5工程勘察应进行环境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工程场地内及周边一定影响范围。调查可包括以下内

容:

1建(构)筑物分布位置、层数、结构类型、基础形式与埋置深度以及使用年限和完好程度等;

2各种地下管线(包括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及地下工程的位置及其规模、埋置深度、结

构类型和构筑年代、使用现状情况等;

3既有轨道交通、铁路、道路位置及宽度等;

4湖泊、水塘等地表水体和暗塘、暗沟的位置、范围、规模、水深(埋深)以及与地下水的联系等;

5环境复杂且与拟建工程相互影响大时,建设单位应委托专业单位进行专项调查,专项调查的要求

可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执行。

6.1.6勘探工作完成后,除需要水位观测等特殊要求的钻孔、探井、探槽、探洞外,应按照《工程勘

察钻探封孔技术规程》DB42/T1710规定进行有效封孔处理。需保留的钻孔、探井、探槽、探洞,应设

置防护装置。

6.2软弱土类别

6.2.1武汉市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或流塑黏性土、以软塑或流塑状黏性土为主的互层土、

松散状态人工填土、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等。

6.2.2武汉市软土成因包括内陆湖盆沉积(湖相沉积、丘陵谷地相沉积)和河滩沉积(河漫滩相沉积、

牛轭湖相沉积)。武汉市主城区淤泥、淤泥质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汉江I级阶地及II、III级阶地的冲沟

(湖塘)地段、湖泊堆积区,其主要特征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含水量ω>液限ωL)、孔隙比高(孔隙

-1

比≥1.0)、压缩性高(压缩系数a1-2>0.5MPa)、强度低(不排水抗剪强度<30kPa)和具有结构灵敏性

(灵敏度St≥4)。

6.2.3软土采用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或现场十字板剪切的试验方法测定强度,按公式(1)、公式(2)

计算其灵敏度(St),并按表1进行结构灵敏性分类。

1黏性土灵敏度为原状黏性土试样与含水率不变时该土的重塑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比值。

(1)

式中:

——原状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重塑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采用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时,土的灵敏度按式(2)计算:

(2)

式中:

——原状土不排水抗剪强度(kPa);

——重塑土不排水抗剪强度(kPa)。

表1黏性土的结构灵敏性划分

灵敏度St≤22<St≤44<St≤88<St≤16St>16

结构灵敏性分类低灵敏中灵敏性高灵敏性极灵敏性流性

注:无侧限抗压强度室内试验的软土土样,土试样质量等级应为I级。

6.2.4软土的固结状态除按室内试验的土的先期固结压力Pc与土的有效自重压力P0的比值确定外,亦可

采用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的Su~d关系曲线确定。

6.2.5人工填土系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根据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为杂填土、素填土、冲

填土及压实填土等。各种填土特征如下:

DB4201/T693—2024

——杂填土: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的多种土经随机堆积而形成的填土,通常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

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

——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组成的填土,不含或含少量杂质。当填

料以碎石、砂土、粉土为主时,定名时前面宜冠以主要成分,如碎石素填土、粉砂或细砂素填

土、粉土素填土等;

——冲填土:由水力将泥砂冲填到预定地点堆积形成的土,又称吹填土;

——压实填土:按一定标准控制材料成分、密度、含水量,分层压实或夯实而成的填土。道路路基

层由碎石、黏性土、砂土等间夹组成,虽涉及多种填料,但成层分布,性质较为均匀,宜统一

定名为压实填土。

6.2.6新近沉积黏性土为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文化期以来)沉积的黏性土。新近沉积黏性土在河漫

滩、I级阶地及湖、塘、沟、谷广泛堆积,其现场鉴别方法见《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B42/T169,并结

合物理力学性质、原位测试成果综合确定。承载力低于70kPa的高压缩性新近沉积黏性土应按软弱土考

虑,并按照本文件要求进行勘察设计。

6.2.7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土层定名应综合其层理、厚度比及韵律变化,分别描述为互层、

夹层和夹薄层等,在定名时应把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定名要求如下:

——若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

——若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

——若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且对工程影响较大时,宜单独分层。

6.2.8工程勘察应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历史成果数据和地区经验。武汉市软土分布见附录A,软土物理

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见附录B。

6.3勘察要点

6.3.1软弱地基勘察根据工程性质、勘察阶段、规范及设计要求等开展勘察工作,布置勘察工作量。

6.3.2软弱地基勘察,当场地范围内软弱土对工程影响较大时,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浅层土质

不均匀或暗沟、暗塘等地段,探查软弱土的勘探点宜加密。

市政线路工程加密勘察的勘探点最小间距初步勘察可为50m~100m,详细勘察阶段可为20m~40m。

加密勘探点深度宜钻穿表层软弱土。

6.3.3查明表层填土、软土范围可采用浅层勘探,勘探手段包括小螺纹、洛阳铲钻孔,工程需要时亦

可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孔、静力触探孔、探槽和浅层物探等。

6.3.4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分析、变形计算的要求;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

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深厚软弱土分布区,当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桩基础和沉井基础勘探孔深度应满足

计入负摩阻力下拉荷载后的单桩承载力要求。

6.3.5城市道路工程

调查沿线场地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变化较大时宜搜集原始地形图;收集地下管涵、建(构)

筑物(地铁、隧道)等埋设情况,现状道路下勘探应逐点探测复核地下障碍物情况并有效避让。

综合采用钻探及原位测试方法。充分利用本地区经验,在软弱土勘察中优先采用原位测试手

段特别是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

采用螺纹钻、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钎探、洛阳铲、探槽等手段加密查明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局

部沟渠、湖塘淤泥以及低洼区填土分布情况。

新建道路工程的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点布置:

1)道路勘探点宜沿道路中线布置;当路基宽度大于30m或路幅范围内地形、地质变化较大时,布

置横断面或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勘探点,横断面间距可为道路中线勘探点间距的2倍~4倍,每条横断面

7

DB4201/T693—2024

上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设计范围内新建预留道口布置勘探点;孔距可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

-2012表5.4.2取低值;

2)道路与桥梁过渡段引道、路堤段为挡土墙结构时,沿挡土墙轴线布孔;引道、路堤宽度较窄

时,亦可在其中心布孔,或两侧交叉布置勘探点;孔距20m~30m;

3)广场、体育场及停车场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50m~70m;

2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要求,一般路基的孔深达到原地面以下5m,在挖方地段达到路面设计

标高以下不少于5m,并揭穿软弱土层;

3原位测试:大面积分布的有一定厚度的软土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深厚软土区地基处理需要时可进

行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扁铲侧胀试验,提供相关设计计算所需岩土参数;

4土工试验:除满足常规试验要求外,软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有机质含量、先期固结压力、不排水

抗剪强度、灵敏度、回弹指数、渗透系数、固结系数等的试验;

5分区、分段进行软弱地基基础评价,提出地基处理建议。

既有道路改建工程及病害治理勘察,应调查现状道路路面结构类型以及路面的开裂、翻浆、

隆陷等病害情况,查明路基持力层,初步分析病害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为道路改造及病害处理提

供设计依据。现状道路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建设单位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完成。

扩建部分按新建道路进行勘察,并评价新建道路与现状道路的沉降差异影响。

道路下有管涵时,勘察工作应同时满足管涵地基处理及沟槽支护设计、施工等要求。

6.3.6桥涵工程的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行性研究阶段以搜集资料、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为主,必要时布置少量的勘探工作量,勘探孔

间距宜为300m~500m,在特大桥、大桥的主要墩台部位宜进行适当的勘探工作;

2桥梁工程初步勘察满足下列要求:勘探点宜结合桥梁墩位布置,勘探孔间距宜为100m~200m。跨

越江、河、渠或干道、铁路、公路等大跨度特大桥、大桥的主桥,每个墩台勘探点不宜少于1个;其它

桥梁可隔3个~5个墩台交叉布置,桩(墩)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时亦可按墩台或隔墩台交叉布置勘探

点;

3桥涵工程详细勘察满足下列要求:

1)勘探点结合墩台位置,按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要求布置;

2)人行天桥、城市涵洞和人行地下通道,若孔深满足要求,可采用部分静力触探孔;

4涵洞(箱涵)勘察采用地质调绘、钻探、探槽、静力触探试验等手段,并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条件、路基填筑高度等确定勘探测试点的数量和位置;

2)详细勘察阶段,每座涵洞勘探测试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个;地质条件复杂,涵洞长度较长时,

宜沿涵洞轴线布置勘探断面,每条勘探断面上的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

3)勘探孔深度:满足涵洞(箱涵)基础设计要求,勘探深度一般按8m~10m确定,且宜穿过软弱

土至硬土层不少于1.0m;

5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进行桩基础设计时,按该文件要求提供桩基础设

计所需岩土参数并按相应公式进行估算。

6.3.7城市室外管道(室外给排水管道、综合管廊、输油输气管道、热力管道等)工程的详细勘察应

符合下列要求:

1室外给排水管道、输油输气管道、热力管道等明挖管道勘探点沿管道中线布置,管道走向转角处

宜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30m~50m;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要求,且达到管底

设计高程以下不少于5m,宜穿过软弱土层。

顶管、盾构及定向钻施工方法的勘探点沿管道外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20m~30m,勘探孔深

度满足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要求,且达到管底设计高程以下不少于5m~10m,宜穿过软弱土层;

2顶管、盾构工作井勘探点在工作井中心、角点或沿周边布置;当边长或直径大于等于10m时,工

作井勘探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

DB4201/T693—2024

3综合管廊可按轴线投影布置,勘探孔间距(轴线投影距)根据管廊类别、埋置深度及施工方法确

定:埋深较浅、明挖施工的缆线管廊参照常规管道布孔,勘探点间距宜为30m~50m;干线综合管廊、支

线综合管廊以及非开挖方式施工的缆线管廊,勘探点间距宜为20m~35m;当宽度大于20m时,宜沿结构

两侧边线外侧分别布置勘探孔。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变形、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设计要求;

管廊开挖深度较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一级~二级地段,勘探工作量布置同时满足基坑支护设计及

施工需要;

4评价软弱土、孤石、地下水、岩溶等对沉井、顶管、拖拉管的施工不利影响,说明工程施工对周

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注意事项等。

6.3.8城市堤岸(河流、湖泊、渠道等)工程的勘察,根据结构类型、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勘

察阶段及工程设计方案布置勘察工作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详细勘察沿堤岸轴线或在基础轮廓线以内、平行堤岸轴线布置勘探点,堤岸走向转折及结构型式

变化处宜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30m~50m;

拟采用排桩或挡土墙支护结构时,沿支护结构轴线布孔,孔距宜为20m~30m;

每隔2倍~4倍孔距布置一条垂直于堤岸或支护结构轴线的横剖面勘探线,横剖面的勘探点不宜少于

3个,孔距不宜大于30m;横剖面长度宜覆盖边坡影响范围;

2城市堤岸勘探孔深度穿过软土,同时满足稳定性验算、变形验算、抗冲刷验算、渗流稳定性分析

及支护结构设计等要求。

6.3.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陆地区间隧道勘探点宜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错布置,水域段区间隧道的勘探点宜在隧

道外侧6m~10m交错布置。钻探完毕应回填封孔;

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搜集并利用工程沿线已有勘察资料,利用勘探孔与拟建隧道的距离不宜大于50m;

2)勘探孔间距宜为300m~500m,且沿线每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不应少于1个勘探孔,每个

车站不宜少于2孔;

3)控制线路方案的江、河、湖等地表水体及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地段布置勘探点;

4)勘探孔满足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和线路方案设计、工法选择的需要,深度不宜小于50m,

且穿越软土层进入中低压缩性土层;预定深度内遇较硬岩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