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DB34/T 4281-2022 Passive low-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standard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4281-2022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8-31
实施日期
2022-09-30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合肥学院、合肥元正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卧牛山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荣盛家居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汇能宜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伍梦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瓦木被动房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建筑大学、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建适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80.01

CCSP30/39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passiveultra-lowenergycivilbuildings

2022-08-31发布2022-09-30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281—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3

5室内环境参数.......................................................................4

6能效指标...........................................................................4

7技术参数...........................................................................5

围护结构.......................................................................5

能源设备和系统.................................................................5

8技术措施...........................................................................6

设计...........................................................................6

施工质量控制..................................................................16

运行与管理....................................................................18

9评价..............................................................................19

一般规定......................................................................19

评价方法......................................................................19

附录A(规范性)能效指标计算方法....................................................21

A.1一般规定......................................................................21

A.2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计算........................................................25

A.3公共建筑......................................................................26

附录B(规范性)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28

附录C(规范性)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31

附录D(规范性)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33

D.1检测方法......................................................................33

D.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33

附录E(规范性)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测试方法................................35

E.1检测方法......................................................................35

E.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35

I

DB34/T428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合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元正质量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卧牛山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荣盛家居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

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汇能宜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伍梦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

肥市瓦木被动房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

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建筑大学、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

徽建适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晓敏、李明跃、司大雄、何伟、余忠杰、郑爱芬、徐红胜、李骥、乔镖、彭

梦月、杨润芳、徐慧、刘月、耿功喜、赵及建、于泽、张录占、马国栋、崔国游、华建兵、陈家骐、胡

浩威、徐俊、胡晓军、刘伟、李长花、陈长冰、张锋超、郭帅、王亚峰、李君妮、贠清华、戴亮、晃岳

鹏、孙兵、柯德、胡明明、聂士锦、许欣婕、郭恒、李宏燕、钟文娟、于洋、张鹏、许涤非。

II

DB34/T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基本规定、室内环境参数、能效指标、技术参数、

技术措施、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589-202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582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

GB/T7106-201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2108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GB/T30591-201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协调要求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7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详解

JGJ13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T177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289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

JGJ/T346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DB34/T3468民用建筑楼面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s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

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

指标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建筑。本文件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并进一步分为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以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1

DB34/T4281—2022

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GB50189和JGJ134相关规定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

性能化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

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

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

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供暖年耗热量annualheatingdemand

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单位面积供暖需求由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

供冷年耗冷量annualcoolingdemand

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单位面积供冷需求由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

供暖负荷heatingload

满足本文件的室内参数要求时,在冬季最不利日,按照日均气象条件计算的单位面积由供暖系统在

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一次能源消耗量primaryenergyconsumption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如煤炭、石

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量指单位面积年供暖、空调、照明终端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产能量,

利用一次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一次能源指标。单位为kWh/(m2•a)。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

通过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年一次能源产能量占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照明、电梯系统的年一次

能源消耗量的比例。

建筑气密性buildingairtightness

建筑物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漏的能力。可表征建筑物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

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

建筑气密性。

防水隔汽材料anti-waterandairtightnessmaterial

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阻挡空气与水汽渗透的膜状气密性材料,包括自粘型和非自

粘型。

防水透汽材料anti-waterandbreathefreelymaterial

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包括自粘型和非

自粘型。

2

DB34/T4281—2022

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iciency

显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iciency

全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焓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

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也称太阳能总透射比,是指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

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结构性热桥structuralthermalbridge

由于梁、柱、板等结构构件穿入保温层而造成保温层减薄或不连续所形成的热桥。这种热桥能量损

失较大,易造成结露、发霉现象。

断热桥锚栓thermallybrokenfixer

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少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

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位、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

4基本规定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建筑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设计减低

建筑用能需求,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标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终实

现零能耗建筑。

应以室内环境参数、能耗指标和气密性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等性能参

数应为推荐性指标。

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应符合本文件附录A的规定。

室内装修应简洁,不应损坏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应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节

能认证)的建材和构件。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的能耗指标设计和评价应采用相同软件进行。建筑能耗的评价依据是能

耗模拟计算软件计算的最终结果。

性能化设计流程,宜按下列步骤:

a)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技术指标;

b)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c)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定量分析及优化应进行

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敏感性分析,并在敏感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建筑全

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择;

d)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符合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重新修改设计方案

并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

e)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f)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3

DB34/T4281—2022

5室内环境参数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计算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

表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20≤26

相对湿度(%)≥30≤60①≤60①

注:①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耗指标的计算。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温差不宜低于4.2℃,且室内热桥处不可产生结露、发霉现

象。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人),建筑整体新风换气次

数不应小于0.3h-1,排风房间需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宜大于1000ppm。被动式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GB50376的规定。

室内空气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GB/T18883的

规定。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大于30dB(A)。

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GB50118-2010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要求;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

允许噪声级应符合GB50118的规定;建筑楼面隔声性能应符合DB34/T3468的规定。

6能效指标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绝对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①及气密性指标

供暖年耗热量(kWh/m2·a)①≤15

供暖负荷(W/m2)②≤10

2③

供冷年耗冷量(kWh/m·a)≤3.5+2.0×WDH20+2.2×DDH28

能耗指标

≤65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建筑综合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2·a)④≤55近零能耗建筑

≤0零能耗建筑

气密性指标换气次数N50≤0.6

注1:表中m2为处理后楼面面积,具体计算方法参考附录A;

注2:供暖年耗热量同供暖负荷指标达到一个即可;

注3:WDH20(Wet-bulbdegreehours20)为一年中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时刻的湿球温度与20℃差值的逐时累

计值(单位:kKh,千度小时);

注4:DDH28(Dry-bullbdegreehours28)为一年中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时刻的干球温度与28℃差值的逐时

累计值(单位;kKh,千度小时);

注5:建筑综合一次能源包含供暖、制冷、通风、照明、生活热水和电梯能耗;

注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4

DB34/T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可采用相对节能率进行判定,采用该指标进行判定时,采用GB50189

的限值作为基准建筑。

表3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

能耗指标建筑本体节能率(%)①≥50%

气密性指标换气次数N50≤0.6

0被动式超低能耗

分级指标可再生能源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①≥10%近零能耗

≥100%零能耗

注:节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7技术参数

围护结构

7.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4选取。

表4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K)]

屋面0.1-0.35

外墙0.15-0.4

外门1.4-1.8

采暖与非采暖区隔墙≤0.6

采暖与非采暖区楼板≤0.6

地面及外挑楼板≤0.6

注:建筑参数可超出限值选取,最终以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为准。

7.1.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性能不宜低于GB/T7106-2019规定的最高级。

7.1.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热工性能可按表5选取。

表5建筑用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

窗墙比≤0.20.2-0.30.3-0.40.4-0.5≥0.5

传热系数K[W/(m2·K)]≤1.8≤1.7≤1.6≤1.5≤1.4

太阳得热系数SHGC≥0.4≥0.4≥0.4≥0.4≥0.4

注:建筑参数可超出限值选取,最终以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为准。

7.1.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门窗洞口尺寸应符合GB/T5824的规定,并应优先选用GB/T30591-

2014规定的常用标准规格的门、窗洞口尺寸。洞口分格宜按照最大玻璃占比的原则进行,兼顾经济性

和安全性。

7.1.5外窗性能和遮阳装置性能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自然采光的需求。

能源设备和系统

7.2.1应选择一级能效的供暖或供冷系统。

5

DB34/T4281—2022

7.2.2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a)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b)全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7.2.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3/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求。

7.2.4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或等于0.5μ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

且不应低于60%。

8技术措施

设计

8.1.1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城市及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

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

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

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

遮阳措施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

例,相关指标应符合标准相关规定。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及门窗系统,相关要求和选型宜符合

本文件附录B和附录C。

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窗口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

阳措施,也可采用可调节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遮阳。南向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

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中置遮阳设施。

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

导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及通风、供冷供热除湿系统以

及噪声控制、气流组织进行专项设计。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使用光伏一体化时需考虑实际运行效率,

选择高效光伏组件。

8.1.2性能化设计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应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

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文件规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要求,并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

具,优化确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方案。

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

a)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b)制定设计方案;

c)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d)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效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修改设计方案重新

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

6

DB34/T4281—2022

e)确定优选设计方案;

f)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性能化设计应以定量分析及优化为核心,应进行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

敏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取。

8.1.3热桥处理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层的连续性。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

b)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避免

保温材料间出现通缝;

c)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d)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采用保温材料断热处理可参考图1;

e)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必需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

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

失,空调板安装可参考图2;

f)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应大于管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厚度不小

于50mm的保温材料,穿墙套管做法可参考图3。

图1断热锚栓安装做法

图2空调支架安装方法

7

DB34/T4281—2022

图3穿墙套管做法

外门窗及其遮阳设施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保温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时,外门窗宜采

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层内。装配式

夹心保温外墙,外门窗宜采用内嵌式安装方式。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

处理措施。

b)外门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汽材料粘贴,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

处宜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

c)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隔断热桥的处理

措施,活动外遮阳的安装方法,可参考图4和图5。

图4活动外遮阳安装做法

8

DB34/T4281—2022

图5活动外遮阳侧口安装做法

屋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应分层错

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粘结。

b)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

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GB50345的规定。

c)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

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

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女儿墙做法可参考图6。

d)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

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小于50mm。排气管做法可参考图7。

e)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发泡聚氨酯

进行填充。落水管做法可参考图8。

f)设备安装时应在保温外侧做基础平台,设备安装在基础平台上。

9

DB34/T4281—2022

图6突出屋面女儿墙及盖板保温构造做法

10

DB34/T4281—2022

图7出屋面管道保温构造做法

图8落水管处做法

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DB34/T4281—2022

a)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外墙

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内

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适当距离。地下室保温做法可

参考图9-图12。

b)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如无法做到连续外墙保温应向下延伸50

cm以上,并进行热桥计算和防结露验算。

图9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1

图10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2

12

DB34/T4281—2022

图11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3

图12覆土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

8.1.4建筑气密性

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

位置。当建筑采用钢结构以及木结构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

个外围护结构如图13所示。

13

DB34/T4281—2022

图13气密层标注示意图

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

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理的节点。

建筑设计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外门窗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应做气密性处理。

气密层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

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应对气

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穿透汽密层的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桥架敷设方式。

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在外墙布置接线盒和插座。电线盒气密性处理可参考图14。

图14电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图

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

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14

DB34/T4281—2022

8.1.5供热供冷系统

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进行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或多联机系统,宜采用如磁悬浮机组等更高能效的供冷系统;

b)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

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

b)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的利用自然冷热源;

c)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d)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

e)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居住建筑应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的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等变负荷调节方式。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根据其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式或采取适宜的除湿技术

措施。

8.1.6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

及可靠性。

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