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

LY/T 1706-2007 Technological guidelines for cultivation of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ing timber plantation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废止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1706-2007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7-06-04
实施日期
2007-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原则、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种权属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
可选服务
1,提供正版标准批量采购服务,为企业合规性保驾护航,提供标准文件翻译服务,专家翻译,权威可靠
2,标准数据定制化,可定制企业云端标准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下载以及更新推送服务,实时了解标准时效更新动态
3,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依托最新最全的标准数据库为您提供在线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并开具权威性的标准时效性核查报告(点击查看详情
4,服务定制咨询联系电话:15102855502(微信同号),QQ:469517676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L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第1页
L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第2页
L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第3页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起草人:
李斌、李文英、万杰、顾万春、郭文英、林富荣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3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y

中华人民共禾口国林业行业标准

1706—2007

LY/T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

of

forcultivation

Technologicalguidelinesfast—growing

andtimber

high—yieldingplantation

2007-06-04发布

国家林业局发布

1706--2007

LY/T

目次

前言……··…………………一

引言…………·Ⅱ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一1

4总则··-·…-·…………··…·······…······一2

5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流程与作业设计…·……··…·…·2

6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3

7速生丰产用材林遗传控制………………3

8环境控制…………………4

9栽植与密度控制……··…·4

10地力维护…………………5

11抚育与管护………………5

12采伐更新…………………5

13速生丰产用材林检查验收与档案管理…………………6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生长量指标与轮伐期7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树种用种建议…………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初植密度和保留密度表5

附录D(规范性附录)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档案………·6

参考文献………·……………7

LY/T1706--2007

刖禹

本标准的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

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斌、李文英、万杰、顾万春、郭文英、林富荣。

LY/T1706--2007

引言

基于中国目前森林资源不足和木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和建设已成为

21世纪中国商品材战略的必然选择。为规范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有效保

护天然林资源,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制定本标准。

1706--2007

LY/T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原则、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种权属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600l一1985育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2集约经营用材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GB/T15783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

LY/T1078速生丰产用材林检验方法

1607

LY/T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15781

LY/T森林抚育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andtimber

速生丰产用材林fast.growinghigh-yieldingplantation

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轮伐期短的集约经营人工林。

3.2

materialofforesttree

林木良种improvedplanting

经过人工选育,并通过严格试验和鉴定。证明在适生区域内,在产量和质量以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

方面明显优于当地主栽品种,且具有生产价值的繁殖材料。在目前林业生产实践中,林木良种包括经审

(认)定的优良种源、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及其繁殖材料。

3.3

materials

种质材料germplusm

种质是指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种质材料即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的载体,实践中

通常指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特征的种内各级遗传变异的集合,包括种源、

家系、无性系、优树、地方品种、审认定良种等。

3.4

壮苗vigorousseedling

苗木粗壮。充分术质化,根系完整发达,无机械损伤,无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严重有害生物,造林

成活率高,缓苗期短,生长健壮的苗木。一般大田裸根苗要求达到I级苗的标准。

3.5

产区production[Lrea

林木培育的地理区域。通常一个树种栽培区域较大,需要根据栽培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植被、土壤

1

1706--2007

LY/T

等地理差异和栽培树种的生产力差异,以及传统的栽培区域划分不同的产区,以便分别采取更符合实

际的栽培措施。

3.6

种源provenance

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区域。通常是指在同一树种分布区中,同一来源种子批或苗木的

原产地。

3.7

家系family

同一植株(或无性系)的自由授粉子代,或双亲控制授粉产生的子代总和。前者称半同胞家系,后者

称全同胞家系。

3.8

无性系clone

由来自同一植株的繁殖材料(包括细胞、组织、营养器官)以无性方式繁殖出来的植株的总和。

3.9

立地site

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她段,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和生物因素。

3.10

立地类型site

type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森林立地类型是环境因子组合以及对森林作用大致相

似的地块联合。

3.11

造林模式afforestationpattern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培育目标。制定的品种搭配、整地方法、密度、间伐、施肥与轮伐

期等栽培技术组合。

4总则

4.1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市场经济为导向,定向、优质、高效为目标,采取集约培育技术,提

高速生丰产用枋林培育质量和成效,并使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保持长期生产力。

4.2根据造林树种或品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区域生态经济等因素营造速生丰

产用材林,宜首选商品林区优质立地条件,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达到

林分生产力的最大化。

4.3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要选择材质优良、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生态稳定,对当地自然环境不会产

生明显负面影响、具有培育技术和经验的树种。提倡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要慎重选择外来树种。

4.4提倡在一个造林地段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多树种块状或带状镶嵌配置营造混交林,以提高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果。

5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流程与作业设计

5.1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流程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由图1所示的各个技术环节组成,每一个技术环节均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

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实践中应按照总体设计要求、树种特性、立地特点、造林模式等严格执行。

2

LY/T1706--2007

遗传控制:

,种质材料选择/。障]

壮苗培育

。检查

造选用I级苗

验收

林/

计\立地控制t,

琏地采伐

整地更新

环境保护等

\/\.[聂]

图1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流程图

5.2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作业设计

为确保速生丰产用材林质量,造林前应由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作业设计,绘制造林作业设

计图,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等。

速生丰产用材林作业设计要求按GB/T15782与LY/T1607的要求进行。

速生丰产用材林作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树种与良种名称、造林地、造林模式、丰产措施、环境保

护、造林任务量、造林进度、道路修建以及投资预算等方面。

6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

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应反映当前森林培育能力以及大面积栽培经验,并且经过努力能够达

到的树种生产力水平。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应分别根据树种、产区和育林技术水平来制定。生

长量指标分两类,I类为轮伐期短,生长快的树种,如杨树类、桉树类等;Ⅱ类为轮伐期较长,生长较快的

树种,如杉木、马尾松、落叶松等。I类生长量下限应达到15.0m3/hm2;Ⅱ类生长量下限应达到

7.5rll3/hm2以上。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生长量指标(每公顷年均蓄积量,以轮伐期为年限)与轮伐

期参见附录A。

7速生丰产用材林遗传控制

7.1种质材料选择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应选择优良、稳定、可靠的种质材料。首先,应优先选用在造林地区适宜生长

的经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林木良种,包括优良群体(含优良种源、优良林分、母树林等)、优良家系(含

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和优良无性系;其他则依据林木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区域性试验结果或鉴定成

果}尚无良种和区域性试验结果的则选用当地或毗邻地区生长健壮的种源、林分及母株的种子或种条。

良种的种子或种条的调拨应严格依据国家已有的育种区划、种子区划、种源区划结果进行,或按照

相邻地区(县、市)就近调拨原则进行。

良种的种子、种条等繁殖材料应优先采自当地或毗邻地区,经国家或地方林业管理部门认可的母树

林、种子园、采穗圃及优良采种林,并经检验符合质量要求。

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树种用种参见附录B。

3

1706--2007

LY/T

7.2壮苗培育与苗木选择

6000规定的I级苗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

7.2.1按照GB/T6001--1985培育壮苗,选用GB

7.2.2采用优良无性系插条苗时,插穗宜采自当地林业部门认可的采穗圃或优质母树。根据树种或品

种特性及地方栽培标准选择苗木。

7.2.3对于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树种或造林地区,宜采用容器苗造林。

7.2.4对有条件的树种和地区,宜用茵根育苗和造林。

8环境控制

8.I地类选择

根据当地宜林地情况,选择采伐迹地、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等造林。

8.2立地选择

应选择适宜的优质立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要求在造林前进行地形、植被、土壤等调查。在山地

丘陵主要调查海拔高、岩性、局部地形、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等;在平原地区主要调查土壤类型、地下水

位、土壤质地、夹层等。在调查基础上。根据造林技术规程或全国森林立地分类鉴定成果划分立地类型,

进行立地评价,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宜的造林立地。

8.3造林面积

hm2,单块造林地面积不应小于

在一个乡镇范围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面积累计不少于150

hm2。

1hm2,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面积不应超过10

hm2。单树种人工纯林连片造林面积不应超过30

8.4整地与环境保护

因地制宜,全面考虑地形、岩性、植被、土壤等条件和水土保持要求,可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一

15776的有关规定执行。

般以局部整地为主,具体根据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参照GB/T

整地清场应保护好造林地可利用的自然植被和针阔叶树种资源,不得砍伐和破坏造林地内及其周

围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9栽檀与密度控制

9.1初植密度

根据树种特性、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及轮伐期等要求和密度试验研究成

果,确定最佳的初植密度。

主要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适宜的初植密度参见附录c。

9.2栽植

15776的有关规定执行。

速生丰产用材林栽植按照GB/T

对没有特殊要求的树种,一般要求穴大根舒、扶正压实、深浅适宜,先填表土、湿土,后填心土、干土。

当年造林成活率90%以下时需要进行补植。

9.3阃伐与保冒密度

应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结合已有的间伐试验和林分峦度管理技术制定间伐方案。

问伐方案应包括间伐起始期、问伐方式、间伐强度、问伐次数、间伐间隔期等。

间伐要做到适时适度。一般当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郁闭度达0.8以上,林木出现明显分化,树干出现

枯死枝时,即可进行间伐。间伐通常采用下层抚育法,首先间伐林分中的被压木、材质不良及有病虫危

害的林木。间伐的强度、间伐次数视树种、培育材种和栽植密度而异,通常适用中度~强度间伐(即伐去

总株数的30%~50%),以1次~2次为宜。间伐结束时。应达到附录c或者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标准

规定达到的保留密度。

间伐前应进行林分调查。对间伐株进行标记.然后实施间伐,以避免造成对林分的破坏。

4

1706--2007

LY/T

10地力维护

10.1施肥

根据造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和林木的营养诊断、已有的施肥试验结果等,制定施肥方案,确定肥料配

方、施肥年龄、施肥时间与单位面积旌肥量。控制造林成本,避免盲目施肥。

10.2间作

在不影响树木生长与林地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间作。根据树种与作物的生态习性、林分生长发育阶

段选择适宜间作物。间作宜种植固氮植物为主,以增加地表覆盖、维护地力、提高经济效益。

10.3灌溉

根据树种特性、气候状况和土壤湿度,确定灌溉次数、时间和灌溉量。在土壤水分不足时,一般栽后

即时浇水i次~2次,浇足、浇透。北方半干旱地区以后每年需灌水3次~4次。提倡使用滴灌等节水

措施和适用的保水技术。

10.4地被物保护

要充分保护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地被物,包括枯落物和林下植物。间作物秸秆、间伐以及收获

采伐的枝桠应归还林地,以维护林地生产力。

11抚育与管护

11.1抚育

抚育应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整地方式采用相应的抚育方法,并参照GB/T15776以及

LY/T15781的有关规定执行。

a--5

造林后1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