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分类(ICS)
19 试验
25 机械制造
29 电气工程
31 电子学
37 成像技术
45 铁路工程
61 服装工业
65 农业
67 食品技术
71 化工技术
77 冶金
79 木材技术
85 造纸技术
93 土木工程
95 军事工程
-
现行
译:T/CIMA 0137-2024 Test method for cooling performanc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device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温差电器件致冷性能测试环境、测试原理、测试设备、测试流程、数据处理与测试报告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温差电器件在热沉温度300 K~350 K范围内的致冷性能测试。其他温度工况下的性能测试可以参考使用。【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7.010能源和热传导工程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L85/89电子测量与仪器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24-09-24 | 实施时间: 2024-10-28收藏 -
现行
译:T/ZZB 3188-2023适用范围: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规定了衍射光波导眼镜镜片(以下简称“镜片”)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缩略语、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贮存和质量承诺等。本文件适用于应用于增强现实领域的头戴式、佩戴式近眼显示设备的镜片【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7.020内燃机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L50/54光电子器件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23-09-01 | 实施时间: 2023-10-01收藏 -
现行
译:T/CNS 11-2019适用范围: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纸包装光油电子束固化的总体要求,以及电子束固化装置、固化工艺设计、光油上光技术和运行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凹印、胶印、柔印等印刷方式的纸包装表面光油的电子束固化。电子束能量适用范围在80 keV~300 keV之间; 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主要包括引言、前言、正文8个部分和1个附录,8个部分分别是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与定义、4. 总体要求、5. 电子束固化装置技术要求、6. 固化工艺设计、7. 光油上光技术要求和8. 运行管理。附录A为低能电子加速器的深度剂量分布。1. 范围:范围由原先的凹印光油上光扩大到纸包装光油上光,包括凹印、胶印、柔印等不同印刷方式的纸包装表面光油电子束固化,规定了纸包装光油电子束固化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以及电子束固化设备技术要求、固化工艺设计要求和光油上光技术要求等。2. 规范性使用文件:列出本标准中引用到的其他标准的标准编号和名称,并按照标准序号由大到小进行排列。本标准中总用引用1项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和1项企业标准。3. 术语与定义:该部分主要对纸包装光油电子束固化过程中常用的专业术语以及本标准中出现的需要特别解释的部分术语和定义。为了避免定义重复及标准的简练明了,未列出部分常用的简单类术语和一些非特异性术语,均可在其他标准或名词术语出版物中查询到。4. 总体要求:主要从全过程的角度对需要注意的关键重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包括车间环境、辐射安全、电子加速器装置、EB光油、印刷过程控制及成品质量要求,为后续每一部分内容的展开做铺垫。5. 电子束固化装置技术要求:本部分是标准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电子加速器装置、束下装置、射线屏蔽和控制系统4各方面对电子束固化设备的组成及其各自的技术要求进行梳理和汇总,确保设备的可行性、稳定性、安全性和联动性,为纸包装光油的固化提供基础支持。6. 固化工艺设计:固化工艺包括原材料、电子束能量、吸收剂量、辐照区域内氧浓度控制、阻氧控制等。纸包装光油电子束固化有别于UV固化的点主要包括原材料采用EB专用光油,无引发剂,同时辐照过程需要阻氧控制,避免氧气对固化效果的影响。因此本部分将工艺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汇总并针对实际运行参数提出技术要求。7. 光油上光技术要求:本部分主要根据光油上光过程需要注意的生产环节进行说明,包括上光车间环境要求、上光前【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7.120.99有关核能的其他标准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L35/39电真空器件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19-05-27 | 实施时间: 2019-09-01收藏 -
现行
译:T/CECA-G 0021-2019 Industrial Park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Guidelines适用范围:主要技术内容: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 规划1)对工业园区电、热(冷)、气各类负荷进行科学预测;2)对工业园区内外部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太阳能、风能、工业余热、地热能、空气能等本地能源,并与供电、供气、供热、供水等相关专项规划协调;3)以降低工业园区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为主要规划目标,对工业园区电/热(冷)/气源、电/热(冷)/气网、储能、负荷多要素进行统筹规划。b) 设计1)应根据设计期能源供应和需求综合分析,对能源种类和容量等进行优化配置;2)设计内容应根据电/热(冷)/气负荷的布局和供能质量和供能可靠性需求,涵盖电/热(冷)/气源设计,电/热(冷)/气网设计和储电、蓄热、蓄冷设计等;3)借鉴分层分区控制模式,应对工业全区电力监控、热力监控、燃气监控等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统一设计,满足工业园区能源系统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优化控制需求。c) 建设1)建设内容、建设工期等应满足规划和设计要求;2)应根据新建、改建、扩建等不同工程,考虑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要求,编制完整的建设方案,减少工程施工对用户供能的影响;3)应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已有工业园区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能耗监测等建设成果,降低建设成本;4)应建设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综合协调控制系统,采用分层分区的控制模式,提升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水平【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7.010能源和热传导工程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L60/69计算机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19-05-20 | 实施时间: 2019-05-30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