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LY/T 3104-2019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 and E.brandti (Harold)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监测与防治。
发布历史
-
2019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林木检疫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林木检疫站
- 起草人:
- 温俊宝、杨开朗、曹川健、宝山、宗世祥、陶静、邱立新、季英超、温晓健、张甘雨、高朋、任媛、李倩、潘玲、于洁、张国芳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2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5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ntrolofEucryptorrhynchus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andE.brandtiHarold
()()
(发布稿)
2019-10-23发布2020-04-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LY/T310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
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林木检疫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林木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俊宝、杨开朗、曹川健、宝山、宗世祥、陶静、邱立新、季英超、温晓健、
张甘雨、高朋、任媛、李倩、潘玲、于洁、张国芳。
I
LY/T3104—2019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scrobiculatus(Motschulsky)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
(Harold)的虫情调查与监测、防治技术与防治效果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1961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LY/T2108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LY/T2648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scrobiculatus(Motschulsky)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Harold)
属鞘翅目象甲科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是专一危害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
的钻蛀性害虫,常混合发生,沟眶象以幼虫钻蛀危害根部,臭椿沟眶象以幼虫钻蛀危害干部,成虫均危
害臭椿地上部分,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二者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对比参见附录A。
3.2
裙摆式捕获装置trunktrapdevices
由特定材料制作、网眼大小一定的捕虫网和松紧带组成,使用时固定围绕在树干上呈裙摆状,能大
量捕获沟眶象、臭椿沟眶象成虫的装置。
3.3
食物源引诱剂foodattractants
糖醋液中加入一定比例具水果香味的物质制成、能大量诱集沟眶象成虫的引诱剂。
4虫情调查与监测
1
LY/T3104—2019
4.1线路踏查
根据各地臭椿分布情况选择踏查路线,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宁夏5月~6月)和越冬前(宁夏9月~
10月),沿农田林网、公路两旁林带、河渠护岸林带、街道和村屯绿化带及片林等踏查,调查臭椿是否
有生长衰弱或枯死、羽化孔,流胶等现象出现。
4.2标准地调查
4.2.1设置标准地
在沟眶象、臭椿沟眶象发生区,每6.67hm2片林或33.33hm2农田林网设1块标准地;其它林带(公
路两旁林带、河渠护岸林带、街道和村屯绿化带)内每1000m~2000m设置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
内臭椿应不少于200株。
4.2.2调查方法
片林采取单、双对角线法或“Z”字形随机抽30株样树,每木调查;农田林网及其它林带内,每
隔5株~10株选1株,抽取30株样树,每木调查。重点统计臭椿树干上、树干基部的沟眶象和臭椿沟
眶象成虫数量;必要时进行树干和树根解剖,统计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幼虫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沟
眶象、臭椿沟眶象标准地调查记录与统计表》,相关表格参见附录B。
4.3裙摆式捕获装置监测
监测方法参见附录C。
4.4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4.1发生程度
根据有虫株率将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级别,分级标准见表1。
表1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发生程度标准
发生程度
统计单位
轻中重
有虫株率/%<5≥5~≤30>30
4.4.2成灾标准
有虫株率30%以上。
5防治措施
5.1检疫措施
做好臭椿种苗繁育基地的日常调查防治工作,及时销毁带虫苗木,严禁带虫苗木出圃造林。严格调
运程序,对胸径大于5cm苗木的干部和根部进行检查,发现带虫苗木,及时销毁,确认合格后方可调运。
5.2营林措施
5.2.1营造混交林
推荐标准
- QJ 1491.4-1988 复合固体推进剂(聚硫系统) 二氧化铅含量分析方法 1988-04-19
- QB/T 1326.4-1991 俄得克碱度的试验方法 1991-11-25
- SJ 3004.2-1988 组合冲模 异形刃口 1988-03-28
- HB 384-1987 活动V型块 1987-04-08
- SJ 3019.3-1988 组合冲模 凸键 1988-03-28
- QJ 2262.3-1992 手动截止阀 PN 35MPa.DN4,6mm角式截止阀 1992-02-25
- QJ 2527.4-1993 大型组合弯曲模元件 D型下槽形基础件 1993-03-30
- QB/T 3738.4-1999 公共场所灯具型号命名方法 1999-04-21
- SJ 3008.6-1988 组合冲模 90°弯曲刃口 1988-03-28
- SJ 3014.2-1988 组合冲模 导板 198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