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450-2018 “苏牧2号”象草生产技术规程
DB32/T 3450-2018 "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Xiangcao No. 2" are applied to Su Mau No. 2 xiangcao
基本信息
2,标准数据定制化,可定制企业云端标准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下载以及更新推送服务,实时了解标准时效更新动态
3,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依托最新最全的标准数据库为您提供在线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并开具权威性的标准时效性核查报告(点击查看详情)
4,服务定制咨询联系电话:15102855502(微信同号),QQ:469517676
发布历史
-
2018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 起草人:
- :钟小仙、顾洪如、刘智微、吴娟子、钱晨、张建丽
- 出版信息:
- 页数: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苏牧2号”象草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目的和意义
“苏牧2号”象草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绍兴白云建设有限公司联合
选育的牧草新品种,2010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是目前国内仅有的耐
盐、全生育期无明显病虫危害的优质高产多用途的暖季型多年生牧草新品种,是
草食畜禽和鱼类的优质青饲料,优质纸浆和人造板、生物质能源转化原料,还是
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适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植。该品种在盐含量
0.4-0.6%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含盐量1.0%的海涂地种植仍可成活,中高肥力土壤
中,植株粗蛋白含量10-16%,在江、浙海涂地含盐量为0.30%~0.45%时,鲜草
产量达75000~112500kg/hm2,非海涂地鲜草产量达120000~240000kg/hm2。可
克服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苏丹草或高丹草,夏季草食畜禽需草高峰期,受高温高
湿气候影响,叶斑病发生严重,产草量低、品质差的不足,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
大。
“苏牧2号”象草气温12-15℃时开始生长,25-35℃生长最为迅速,8-10℃
生长受抑制,5℃以下停止生长,在北纬26℃以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长江流域
通常10月中下旬孕穗,自交不结实或结实率极低,罕见种子,生产上采用种茎
无性繁殖。近年来,“苏牧2号”象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推广种植,可多
年生;在江苏、浙江等地推广种植,自然越冬困难,一年生利用为主,种茎需要
越冬保存。目前,“苏牧2号”象草大多以刈割青饲为主,气温25-35℃时生长迅
速,季节性过剩的鲜草若不采用适宜的调制加工方法,将显著影响牧草品质和利
用效益。另外,“苏牧2号”象草为饲料作物,如何与其他农作物套作、轮作和
间作,还缺乏技术规范。因此,为充分发挥“苏牧2号”象草的生产潜力,实现
高效种植和利用,对“苏牧2号”象草生产的多个技术环节进行规范,制定《“苏
牧2号”象草生产技术规程》,可充分发挥国审“苏牧2号”象草新品种的品质
和产量潜力,解决南方农区草食畜禽养殖中“夏季缺青”和季节性过剩的难题,
提高种草养畜的整体效益,促进草食畜禽的规模化健康养殖。
二、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
推荐标准
- DL/T 1695-2017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调试导则 2017-03-28
- DL/T 1694.2-2017 高压测试仪器及设备校准规范 第2部分:电力变压器分接开关测试仪 2017-03-28
- DL/T 1694.3-2017 高压测试仪器及设备校准规范 第3部分:高压开关动作特性测试仪 2017-03-28
- DL/T 1700-2017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状态检修导则 2017-03-28
- DL/T 1694.1-2017 高压测试仪器及设备校准规范 第1部分:特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 2017-03-28
- DL/T 1699-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安装验收规范 2017-03-28
- DL/T 1693-2017 输电线路金具磨损试验方法 2017-03-28
- DL/T 1694.5-2017 高压测试仪器及设备校准规范 第5部分:氧化锌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仪 2017-03-28
- DL/T 1694.4-2017 高压测试仪器及设备校准规范 第4部分:绝缘油耐压测试仪 2017-03-28
- DL/T 1698-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启动试验规程 2017-03-28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 1DB36/T 1208-2019 桂牧1号象草栽培利用技术规程
- 2T/YNGA 008-2024 文山州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生产利用技术规程
- 3DB43/T 791-2013 渔用桂牧1号杂交象草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 4DB32/T 2299-2013 食粒豌豆 苏豌2号生产技术规程
- 5DB32/T 1914-2011 鲜食玉米 苏玉糯2号生产技术规程
- 6DB15/T 1917-2020 牧科草木樨1号栽培技术规程
- 7DB32/T 3270-2017 甘薯 苏薯17号生产技术规程
- 8DB32/T 1915-2011 鲜食玉米 苏玉糯11号生产技术规程
- 9DB32/T 1517-2009 鲜食豌豆 苏豌1号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 10DB32/T 1850-2011 鲜食甘薯品种苏薯14号生产技术规程